李义诗集58 第9章

作者:李义逐日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5-11-15 19:52:14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题月牙泉】

沙中山如爪,泉弯映月娇。

玄奘曾涉险,驼铃逐寂寥。

赏析:

《题月牙泉》赏析

此诗四句二十字,以“刚—柔—史—韵”为脉络,将月牙泉的沙漠奇景与丝路往事熔于笔端,既写尽沙泉相依的独特之美,又藏尽千年行旅的悠远情怀,凝练而意丰。

首句“沙中山如爪”,以锐妙比喻破题——将鸣沙山起伏的山脊比作“利爪”,既状其形态之奇:鸣沙山沙丘连绵却轮廓锐利,如兽爪般嵌在沙漠中,自带苍劲的力量感;又点沙漠之“刚”,“爪”的喻体让平缓的沙山脱离柔和,暗合戈壁的雄浑气质,开篇便以“沙”与“爪”立住月牙泉周边环境的壮阔基调。

次句“泉弯映月娇”承接沙景,转而写泉,形成鲜明刚柔对比。“泉弯”直点月牙泉“形似月牙”的核心特征,“映月娇”则赋予泉灵秀之态——月光洒在弯泉中,水波漾动如含娇韵,既写尽泉的澄澈柔美,又以“娇”字对冲首句“爪”的刚劲,让“沙山之刚”与“泉月之柔”相映成趣,瞬间勾勒出“沙抱泉、泉映月”的沙漠奇景。

第三句“玄奘曾涉险”引入典故,为自然之景注入历史厚度。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时,曾途经鸣沙山月牙泉一带,此处曾是丝路险途,风沙弥漫、人迹罕至。“曾涉险”三字虽简,却将千年前玄奘的坚毅身影与当下的沙泉之景勾连,让月牙泉不再是孤立的“沙漠绿洲”,更成了承载丝路精神的“历史见证者”,为景观添了人文分量。

末句“驼铃逐寂寥”收束全诗,将景与史的画面化为流动的意境。“驼铃”是丝路的经典符号,暗合玄奘西行的行旅场景;“逐寂寥”三字极妙——既写沙漠空旷,唯有驼铃声在天地间回荡,驱散孤寂;又以“逐”字赋予铃声动态,仿佛驼铃仍追随着当年玄奘的足迹,在沙泉间流转。此句以“驼铃”呼应“涉险”,以“寂寥”呼应沙漠的苍茫,让“古之行者”与“今之奇景”交融,余味满是丝路的悠远与沉厚。

全诗从“沙山之刚”到“泉月之柔”,再到“玄奘之史”,最后到“驼铃之韵”,层层递进,二十字便写尽月牙泉的“奇”与“柔”、“古”与“远”,堪称“以小景藏丝路大境,以浅语含千年深情”。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