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在蜀汉讲解三分归晋 第18章 子午谷奇谋

作者:暮云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5 20:05:50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刘备拍了拍诸葛亮的肩膀,君臣二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刘备重新坐下,目光再次投向陆云,充满了期待。

“先生,南中既定,国力恢复,想必军师便开始北伐了吧?”

“正是。”陆云点头,“其中,第一次北伐,声势最为浩大,也最是可惜。”

诸葛亮闻言,神情一肃,连羽扇都放了下来,专注地倾听。

刘备来了兴致,起身道:“光说无趣,来,我等看图说话!”

他领着二人,来到墙边。

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军事地图,从益州、荆州,到关中、中原,山川河流,关隘城池,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先生,请。”刘备做了个请的手势。

陆云也不客气,走到地图前,伸手指点。

“此事,发生在蜀汉建兴六年,也就是公元228年。”

他的手指点在了地图西南角的汉中。

“当时,丞相您已在汉中练兵数年,兵强马壮。于是,您亲率大军出征,号称十万,兵出汉中。”

“出征之时,丞相您带上了赵云将军,还有大将魏延。”

刘备和诸葛亮都点了点头。

子龙稳重,文长勇猛,都是北伐不可或缺的大将。

陆云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划出一条清晰的路线。

“丞相的部署,是典型的声东击西。”

“您先是扬言,大军要取道斜谷,直攻郿城。为此,您特意派了赵云将军和邓芝将军,率领一支偏师,大张旗鼓地进入斜谷,摆出主力决战的架势。”

诸葛亮看着地图,眼中露出一丝赞许。

此计稳妥。以赵云将军之威名,足以吸引魏国主力大将曹真,为真正的主攻方向创造机会。

“然后,”陆云的手指猛地一转,从汉中指向了西边的祁山。

“丞相您自己,则亲率主力大军,秘密西进,直扑祁山。意图一举拿下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从而打开进入关中的西线通道。”

刘备看着地图,抚掌赞道:“好计策!以子龙为疑兵,吸引曹军主力。孔明亲率大军,出其不意,先取陇右。如此一来,我军便在关中站稳了脚跟!”

“这个计划,堪称万无一失。”陆云点头肯定,“但就在大军出征之前,魏延将军,却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更为大胆的计策。”

“哦?文长?”刘备来了兴趣,“他能有什么计策?”

诸葛亮也露出好奇之色。

陆云看着地图上,汉中与长安之间那条细细的、蜿蜒曲折的路线。

“当时,魏延将军对丞相说。”

陆云的语气,模仿着魏延那种自信甚至有些自负的口吻:

“‘丞相,夏侯楙乃是膏粱子弟,胆小无谋。末将请领精兵五千,再带五千人负责粮草,从咱们汉中出发,走这条子午谷!’”

他的手指,重重点在了“子午谷”三个字上。

“‘我们自带干粮,十日之内,便可直抵长安城下!’”

“‘那夏侯楙听闻我军从天而降,必然惊慌失措,弃城而逃。如此,长安城及其府库粮仓,尽归我手!’”

“‘此时,丞相您的大军再从斜谷稳步推进。等东边的魏国援军反应过来,至少要二十天。到那时,末将早已在长安站稳脚跟,与丞相您会师。咸阳以西,可一战而定!’”

诸葛亮则眉头紧锁,手中的羽扇不知何时已停了下来。

他看着那条几乎是笔直的路线,眼神无比凝重。

子午谷,他早有耳闻,山道险峻,长达六百余里,寻常商旅都不愿走。

魏延竟想率一万大军穿越此地?

此计太过凶险,万一粮草不济,或是在谷中遭遇埋伏,那便是有去无回!

但……

若真能成功,其收益也大得惊人!

刘备转过头,急切地看着陆云,问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

“那后来呢?军师……可曾采纳文长此计?”

这子午谷奇谋,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大到一千四百年后,明末的闯王高迎祥,几乎是复刻了魏延的计划。

他同样率领号称五万的精兵,杀入子午谷,意图直取长安。

只可惜,他面对的不是胆怯的夏侯楙,而是明末的擎天一柱,孙传庭。

结果,孙传庭仅用一万余兵马,就在谷中设下埋伏,将高迎祥的大军打得全军覆没。

高迎祥兵败被俘,押送北京,处以凌迟酷刑。

据说,他在临死前,受千刀万剐之痛,仍在声嘶力竭地大喊:“魏延,你这个杀千刀的!”

从此,“杀千刀的”这句骂人最狠的话,才流传开来。

陆云缓缓摇了摇头。

“丞相并未采纳。”

听到这个答案,刘备脸上的激动之色慢慢褪去,转为沉思。

诸葛亮则像是松了一口气,他看着地图上的子午谷,轻声开口。

“亮想,未来的我,之所以不用此计,定是觉得此计太过凶险,近乎赌博。”

陆云点头道:“军师所言,正是史书上记载的缘由。丞相认为,用兵之道,贵在稳妥。

应当步步为营,从大道正途进兵,平取陇右,方是万全之策。

子午谷奇谋,变数太多,一旦失败,则一万精锐尽丧敌手,后果不堪设想。”

刘备听完两人的话,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他看着地图上那条险恶的细线,眼神变得复杂起来。

“孔明说的是。”刘备的声音沉稳下来,再无半分激动,“备征战半生,深知兵行诡道之利。”

他伸出手指,在子午谷的路线上一划而过,最终摇了摇头。

“文长此计,看似是神来之笔,实则将所有希望都压在了‘侥幸’二字上。侥幸夏侯楙是庸才,侥幸谷中无埋伏,侥幸粮草能接济,侥幸天时不出差错。”

“可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哪有这么多的侥幸?”

刘备的目光从地图上移开,落在了诸葛亮的身上。

“我军兵力本就不如曹贼,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宁可稳扎稳打,十年功成,也绝不能行此一朝覆灭之险。”

刘备听完,重重地点了点头,脸上满是赞同。

“好!孔明此策,方是王道正兵!稳妥!”

他看着地图,仿佛已经看到了大军稳步推进,收复陇右失地的景象,胸中豪情万丈。

诸葛亮也微微颔首,未来的自己,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陆云看着二人笃定的神情,轻轻叹了口气,接下来的话,却像一盆冷水,浇在了他们心头。

“主公,军师,这个计策本身是没错的。”

“而且,一开始也进行得非常顺利。”

陆云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丞相主力一出祁山,陇右三郡望风而降,天下震动。曹魏朝野惊骇,连魏国皇帝曹叡都亲自赶到长安坐镇。”

“好啊!”刘备一拍手,脸上满是喜色,“如此说来,这第一次北伐,当是大获全胜了?”

陆云摇了摇头。

“丞相的计策很好,但是,最后还是因为一个人,全盘皆输。”

“谁?”刘备和诸葛亮几乎是同时开口。

陆云看着地图上,那个位于陇右咽喉之地的关隘,缓缓吐出了一个名字。

“街亭。”

“当时,魏国派大将张郃率领五万精锐,急行军驰援陇右。

而街亭,便是张郃大军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军的粮道咽喉。”

“守住街亭,则张郃无法前进,陇右三郡便能从容拿下。若是街亭有失,我军后路被断,便只能全线败退。”

陆云看着诸葛亮,一字一句地说道:“当时,丞相力排众议,没有用军中宿将魏延、吴懿等人,而是提拔了一个人,做守卫街亭的主将。”

“此人,名叫马谡。”

话音落下,刘备和诸葛亮都是一愣。

这个名字,他们并不陌生。

“马谡?”诸葛亮眉头微蹙,思索道,“可是马季常(马良)的幼弟,马幼常?”

陆云点头:“正是他。”

建安十六年,马谡不过二十一岁,因其兄马良在刘备麾下效力,他也跟着做了荆州从事。

诸葛亮对这个年轻人印象颇深,常与他谈论军略,觉得他才气过人,是可造之材。

“幼常此人,熟读兵法,论起军略,常有惊人之语。”诸葛亮下意识地为自己未来的选择辩解了一句。

刘备没有说话,只是看着陆云,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他知道,关键来了。

陆云继续说道:“丞相当时也是这么想的。他将数万大军的生死、整个北伐的成败,都压在了马谡一人身上。”

“丞相再三叮嘱他,必须当道下寨,扼守城池水道,绝不可轻动。可马谡到了街亭,却自作聪明。”

“他看旁边有座南山,便觉得占据高处,居高临下,才是致胜之道。于是,他不顾副将王平的苦劝,违背了丞相的军令,将大军全部带到了山上。”

听到这里,刘备的脸色瞬间沉了下去。

行军打仗,水源乃是命脉。

舍弃水道上山,这是兵家大忌!

“然后呢?”刘备的声音已经带上了一丝无奈。

“然后,”陆云的语气变得平淡,“魏将张郃赶到,见马谡在山上,大喜过望。他立刻分兵,将南山团团围住,断了山上蜀军的水源。”

“山上数万大军,无水可用,军心大乱。张郃趁势放火烧山,全军总攻。结果……马谡大败,士卒离散,街亭失守。”

“唉……”

许久,刘备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舍水上山,自断生路……这是兵家大忌啊。”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