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诗集59 第19章

作者:李义逐日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5-11-15 20:26:22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冬至雪怀】

旋雪千白叶,扑檐堆玉覆阶尘。

风摇竹影寒侵牖,月浸霜痕冷透巾。

今日恰逢冬至节,谁念袁安卧雪贫?

故园梅萼应初绽,遥寄清愁与酒尊。

赏析:

《冬至雪怀》赏析:寒雪映节里的清愁与风骨

这首诗以“冬至雪”为幕布,将视觉雪景、节令意涵与典故风骨熔于一炉,既绘尽冬雪的清寒之美,又藏着怀故的细腻愁绪,更暗蕴安贫守志的心境,层层铺展,意韵清雅。

一、起承转合:以景衬情,脉络分明

全诗循古典律诗“起承转合”之序,从雪景入笔,到节令转情,再到寄思收束,情感与意境步步推进:

-起笔绘景,妙喻破题:“旋雪千白叶,扑檐堆玉覆阶尘”开篇即聚焦“雪”,以“千白叶”喻纷飞的雪花,既写出雪片轻盈飘旋的动态,又以“白叶”的具象化,让抽象的雪景有了可触的质感;后句“扑”“堆”“覆”三个动词更添生动——雪花扑向屋檐、堆积如白玉、覆盖阶前尘土,瞬间勾勒出“雪满庭阶”的静谧画面,为全诗奠定“清寒素净”的基调。

-承句拓境,寒透身心:“风摇竹影寒侵牖,月浸霜痕冷透巾”承接首联的“雪”,从“风”“月”“霜”三个维度拓展寒境,且融多感官描写于一体:听觉上,“风摇竹影”暗带竹枝轻响,衬得夜更静;视觉上,“月浸霜痕”写月色映着霜雪,冷光遍洒;触觉上,“寒侵牖”(寒气透窗)、“冷透巾”(冷意渗进头巾)则将环境的“寒”转化为贴身的“凉”,让“寒”不再是远观的景,而是诗人亲身体验的境——这份寒,既是冬夜的实景,更是独处时孤寂心境的外化。

-转句融情,典节相生:“今日恰逢冬至节,谁念袁安卧雪贫”是全诗的“转”,借“节日”与“典故”让情感跳出单纯的“赏雪”,更显厚重:

其一,“冬至”是传统“大如年”的团圆节,诗人却在寒雪夜中独对风雪,以“团圆之节”反衬“独处之孤”,瞬间将“怀故园”的愁绪拉满——别人的围炉叙旧,恰是自己的天涯孤影;

其二,“袁安卧雪”的典故(东汉袁安遇大雪,闭门僵卧却不扰人求食,喻安贫守志)用得极巧:既与“旋雪”的寒景呼应,又暗写诗人的心境——虽处孤寂寒境,却如袁安般守着清介之志,不叹贫、不抱怨,让“清愁”多了份风骨,而非一味的悲戚。

-合句寄思,余韵绵长:“故园梅萼应初绽,遥寄清愁与酒尊”收束全诗,将“怀归”的情感落到具体意象上:“梅萼初绽”是诗人的想象——故园的梅花该在雪中开了吧?梅是寒冬里的高洁象征,既与雪景呼应,也暗合诗人的清介;而“遥寄清愁与酒尊”则是情感的落点:无雁传书、无亲在侧,便将对故园的牵挂、独处的清愁,都托付给手中的酒——一杯酒,敬故园的梅,也敬自己的坚守,结尾不悲不哭,只以“寄愁于酒”的含蓄,留下悠长的余味。

二、意境与情感:寒中有暖,愁中有志

全诗的核心意境是“寒雪清寂”,但情感并非单一的“冷”:

-雪的“寒”、风的“冷”、节的“孤”,构成了情感的“冷色调”;

-而“故园梅萼”的想象(对故乡的牵挂)、“袁安卧雪”的自勉(对志节的坚守),则为“冷色调”添了“暖底色”——这份“暖”,是对故乡的思念,也是对自我的坚守。

最终,“寒雪”的景、“冬至”的节、“袁安”的典、“故园”的思,拧成一股绳,让诗歌既有“雪覆阶尘”的画面美,又有“寄愁酒尊”的情感真,更有“卧雪守志”的风骨劲,读来清而不冷,愁而不悲。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