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诗集59 第18章

作者:李义逐日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5-11-15 20:26:22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雪夜怀归】

雪山千履印,孤独步一人。

风裹寒声侵布褐,云垂冻色覆荒榛。

今宵正遇除夜至,谁记苏卿啮雪辛?

望断天涯无雁影,只将归思寄梅魂。

赏析:

《雪夜怀归》赏析:苦寒中的归思与坚守

这首诗以“雪夜怀归”为核心,借景抒情、融典入情,将独行客的孤独与思乡之切,藏于寒雪苍茫的意境中,层层递进,余味绵长。

一、起承转合:结构精巧,情感层层深

全诗遵循古典律诗的“起承转合”脉络,节奏清晰且情感逐步升华:

-起笔破题:“雪山千履印,孤独步一人”以极简的画面开篇——茫茫雪山间,无数脚印蜿蜒,却唯有一人独行。“千履印”与“一人”形成强烈对比,既勾勒出雪夜行路的苍茫感,更直接点出“孤独”的基调,让“怀归”的情感有了起点。

-承句衬情:“风裹寒声侵布褐,云垂冻色覆荒榛”承接首联的“雪山”,从听觉(寒声)、视觉(冻色)、触觉(侵布褐)三维写尽环境之苦寒。“裹”字显风之烈,“垂”字见云之沉,“侵”字透寒意之切,荒榛覆雪更显天地寂寥;这般酷寒不仅是实景,更是诗人内心孤独的外化,为后文“怀归”埋下更深的情绪伏笔。

-转句深化:“今宵正遇除夜至,谁记苏卿啮雪辛”是全诗的“转”,巧借“节日”与“典故”让情感跳出单纯的“孤独”,更添厚重。

其一,“除夜”是阖家团圆的佳节,诗人却在雪山独行,以“团圆之节”反衬“独行之苦”,瞬间放大了“归思”的迫切——别人的热闹,恰是自己的怅惘;

其二,“苏卿啮雪”(苏武牧羊北海、渴饮雪饥吞毡)的典故,既与“雪山”的苦寒环境呼应,更将个人的“行路难”升华为“坚守”的心境:苏武守节十九年,诗人守着“归乡”的执念,在寒雪中独行,孤独中便多了一份执着,而非单纯的哀怨。

-合句寄意:“望断天涯无雁影,只将归思寄梅魂”收束全诗,将“怀归”的情感落到具体意象上。“雁”是古典诗词中“传书”的象征,“望断无雁影”,意味着归信难达,思乡之苦更无处诉说;而“寄梅魂”则一转惆怅——梅是寒冬中高洁坚韧的象征,诗人将归思托于梅魂,既暗合自身在寒雪中的坚守,也让“怀归”的情感脱离了直白的悲戚,多了一份清雅与执着,余韵悠长。

二、意境与情感:寒雪为骨,归思为魂

全诗以“雪”为核心意象,从“雪山”“冻色”到“啮雪”,构建出一片苍茫苦寒的天地;而“归思”则是贯穿始终的灵魂——从“孤独步一人”的行路之孤,到“除夜至”的团圆之羡,再到“寄梅魂”的执念之深,情感从浅到深,从直白到含蓄。最终,“寒雪”的“冷”与“归思”的“热”形成鲜明对照,让这首诗既有雪山苍茫的画面感,更有直击人心的深情,读来如见雪中独行客的背影,亦能共情那份“万里赴归期”的执着。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