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宁王李倓开始再造盛唐 第27章 帝王心术

作者:新春茶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5 20:01:09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如洛阳和代州城的战争一样,朝廷的官军与安史叛军的大战无时无刻不在上演,战争之下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无数的房屋建筑烧成灰烬。

正是那句,天下兴亡,百姓皆苦。

如今洛阳虽然已经招募新兵抵御叛军,可从前线送来的战报却透露着战争态势的不太乐观。

为了应对洛阳可能失守的困境,朝廷决定启用了在家养病的哥舒翰前往潼关,陕州一线布防,抵御安史之乱叛军的到来。

这只军队的兵马大元帅与历史上的一样,是荣王李琬,副元帅就是哥舒翰了,皇子担任军队的元帅只是挂职遥领,并不会真正的出去带兵打仗,玄宗李隆基肯定不会允许的,所以其实指挥军队的还是哥舒翰。

其麾下的主要将领来自于陇右和河西,其中行军司马即十三万大军总参谋长田良丘,陇右宿将骑兵都将王思礼,河西宿将步兵都将李承光,这三人就是目前哥舒翰的基本盘,也是历史上驻守潼关的主要将领。

史料记载,田良丘为人谨慎,却不善决断,算是个老好人的角色,这样的人比较适合当参谋的,但是那是在军队主官能做决断的情况下,可当时的哥舒翰都快死了,啥事都不管,结果让田良丘来做决断,他直接就是爱咋咋地,别火拼就行。

这就导致,本来因派系不同就有矛盾的王思礼和李承光越来越不对付,结果还没人调和,整个大军差不多就直接分成两波人了,陇右军一波,河西军一波,再加上本就自视清高的中央禁军也是乐意坐山观虎斗,还有一些朔方紧急调来的将士,他们人少得可怜,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就这样的军队,结果还被李隆基强迫的赶出去与指挥统一,装备精良的崔乾佑大军打仗,还中了埋伏,这种情况败了才是正常的,能有八千残兵败将回到潼关就不错了。

对此,最优解就是派一个有威望的将领到潼关统兵,可问题回来了,如今的大唐将才凋敝,有这样的人就不会让哥舒翰来这了,所以这个问题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至于高适现在还在郭子仪身边带着积累军功呢,毕竟有郭子仪这条大腿带飞,用不了一两年就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到时候再派到江淮去驻守,或者去川蜀也行,把杨国忠的剑南节度使接过来看着逃到川蜀的李隆基,到时候饭菜里面下点药,天干物燥走个水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天宝十四载,十月二十六日,洛阳失陷,天下震动,朝野皆惊,臣公愤怒,数十位高官大臣请奏以“作战不利,失陷东都”为名将洛阳防守高仙芝即刻处斩。

然后朝廷就吵起来了,大唐数十位臣公在太极殿打起了自由搏击,就像当初的大明搏击一样。

话说,李隆基终于是上朝了,而且还是在太极殿而不是他时常呆的兴庆宫。

这说明什么?说明李隆基也知道眼下自己的皇权受到挑战,有所收敛了,但是收敛的不多,毕竟杨国忠还在给他献策呢。

如今朝堂隐隐分成了三派,杨国忠一派,士族贵族一派,还有隐隐有抬头迹象的太子一派,至于他边军一派,现在能说的上话的要不就是在忙着造反,要不就是忙着平叛,都没空,就算有空,西北军区和安西,北庭的边军大佬们也不敢吱声,安禄山没叛变之前李隆基就看不上自己这些西北边军,如今安禄山都反叛了,时局动荡,那就更看不上了。

不过如今还要倚靠着平叛,所以看不上就从面子上转到心里去了。

李隆基看着比安禄山刚造反的时候精神多了,或许是他刚造反的时候还没反应过来的原因,眼下算是恢复了帝王的威严。

堂下的大臣们现在讨论的是高仙芝的事情,洛阳失守,必须要有人担责任的,这口锅肯定是得有人背,谁背不重要,但肯定不能是自己来背。

所以李隆基也是乐得看着朝臣们在自己眼前争的面红耳赤,吵的热火朝天,这样他的心里才有安全感。

相比较于李隆基的从容,杨国忠现在心里着急的很,因为洛阳丢了,安禄山下一步就要到陕州和潼关了,距离自己越来越近,他害怕啊。

他看着御座上的李隆基,心里有些摸不准这位皇帝在想什么,对高仙芝究竟是杀还是不杀。

此时,兵部侍郎崔器开口了。

“圣人,臣以为高仙芝不能杀,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高仙芝是边军宿将,同统率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和作战经验,不能因为这一次战败就让朝廷损失这一员猛将啊。臣以为小惩大诫是最合适的,给高仙芝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说完,崔器偷偷的看了杨国忠一眼,想看看他对自己的话满意不满意,看着杨国忠面无表情,他就知道自己这话没问题。

当崔器说完,诸位臣公就齐齐的看向了李隆基,等着圣人的意见。

“国忠!”李隆基看了崔器一眼后对着杨国忠开口,“你觉得如何?”

朝中是个官都知道崔器是杨国忠的人,两人肯定是穿一条裤子的,所以当李隆基问出这话的时候所有人就都知道李隆基是个什么想法了。

对此,杨国忠也是明白,开口说道:“圣人,臣以为高仙芝杀不得,应该让他带领残兵退守陕州,潼关一带,代替哥舒翰老将军统领大军抵御安禄山。”

然而,平常都是吉祥物一样的韦见素此刻却是罕见的主动开口了,“圣人,臣以为,高仙芝将军不能杀,但是也不能担任镇守潼关,陕州十几万大军的主帅,高仙芝毕竟是安西出身的将领,对于陇右,河西两军镇的影响力必定不如哥舒翰将军,为了保持军队的稳定,主帅还是需要哥舒翰老将军来担任。”

说完,韦见素瞥了一眼杨国忠,嘴角勾起一抹微笑。

只见杨国忠眯了眯眼,即便对韦见素与自己唱反调有所不满却也没有发作,只是看向李隆基,家口说道:“圣人,如韦相所言,不如让高仙芝协助哥舒翰驻守潼关,陕州,确保潼关防线万无一失。”

对于他来说,能让高仙芝替换掉哥舒翰是再好不过了,毕竟高仙芝相比较于哥舒翰可算是个老实人,不过就算不能替换掉也没关系,他还是有办法的。

这件大事说完,其他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比如给现在在河东战线的将领大加封赏,朔方军郭子仪正式授予朔方节度使的职位及其他的赏赐,如爵位,田地,豪宅,奴婢等等,还有河东战线的李光弼,仆固怀恩,辛惊云,高适等也都各有赏赐,目的就很直接,先稳住这些人,让他们安安稳稳的在前线打仗,随着这些赏赐一同送过去的还有朝廷的命令,东出井陉关,攻入安禄山河北腹地以解潼关,陕州之围,这便是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

除了河东线,还有江淮漕运线上的各地方官员,也是重点赏赐的对象,毕竟这么多年长安地区就靠着江淮的漕运养活着,长安周围资源基本上都耗光了,纯属无奈之举。

当然,除了这些地方,还有岭南节度使和剑南节度使也是下旨表扬了一番,其中的剑南节度使就是杨国忠,给了他很多官职,比如川蜀地区的漕运权,财税权,兵权等等,还让江南地区大规模的运送物资过去,美其名曰建造一条从江南到西南再到长安的安全后方物资运输线,以川蜀成都为转运府。

这种事,朝臣们一看便知,从江南运输物资到长安还要通过川蜀?有近路不走非得绕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川蜀一趟,那不纯纯疯了么,所以大家都知道这是李隆基在给自己在这铺路呢,怕万一安禄山真的攻破长安也好有地方跑。

不过他们非但不反对,还大加赞成,为什么,因为李隆基跑过去自己这些大臣也得过去啊,那些东西自己也用的上不是,虽然说川蜀本来就富得流油,但谁也不嫌好东西多不是。

下朝了,韦见素在前面正走着,杨国忠快步过来,开口叫道:“韦相,韦相!”

韦见素停下脚步,侧身回头,拱手行礼,“右相!”

“欸,韦相,我有一事,想问问韦相你的意见。”杨国忠拿着笏板,左右看了看,见没什么人才小声开口道,“韦相,如今安禄山叛军已然兵临潼关,那哥舒翰年老体衰,还不知道能不能挡得住安禄山的叛军,万一……我是说万一,那哥舒翰昏头了挡不住,陛下岂不是危已,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陛下西狩的事情啊……”

韦见素闻言,看着杨国忠期待的目光微微一笑,他打的什么算盘了然于心。

“哎呀,右相啊,大敌当前,如此评价大军主帅岂不是扰乱军心,助长叛军志气,灭我军威风啊。况且当今圣人,英明神武,定然不会同意西狩的。”

“韦相此言差矣。”杨国忠闻言,对韦见素有些阴阳怪气的话并不放在心上,很有耐心的再次开口,“你我这些做臣子的,不就是要替圣人分忧,为圣人未雨绸缪么,圣人是不愿意西狩,可咱们这些做臣子的总要为圣人多想想不是……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名臣不强贼子刀兵,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圣人最听得进去咱们这些臣子之言了,我们总要好好劝谏劝谏圣人不是,”

杨国忠的话说的已经很明显了,圣人不去西狩但是我们可以劝么,你不劝圣人不好去,但劝了说不定就去了。

对此,韦见素全装作听不懂,爱劝你自己去劝吧,别拉上我,二话没说扭头就走。

“欸,韦相,你别走啊。”杨国忠无奈的叫道。

他撇了撇嘴,冷哼一声也向宫门走去。

刚走到门口,被早已等候多时的高力士叫住。

“右相,圣人有请。”

兴庆宫。

李隆基,杨玉环,杨国忠三人靠近着坐着,整的跟开家庭会议似的。

“国忠。”李隆基面色悲怆的开口问道,“朕错信了安禄山,如今危机重重的大唐朕还能信任谁啊?”

杨国忠闻言一惊,他没想到今天李隆基找自己来是问这个,可这种事情他从来不会问自己的啊,信哪个臣子,这个问题相当私密了。

他看了看杨玉环,结果她就跟没看到一样,眼神抛给瞎子看一样,心里默默吐槽了两句,随后开口道:“圣人,如今只是安禄山这贼子叛乱而已,朝廷上下还是有很多可以信任的大臣,臣也是誓死效忠圣人您啊,绝无二心。”说完,他直接就跪了,言语深切,仿佛是个忠心不二的正直之臣一样。

实际上呢,在李隆基心里杨国忠还真就是个这样的臣子,对大唐可能是奸臣,对他李隆基来说绝对算个忠臣了,或者说杨国忠是个称职的李隆基的私臣。

“国忠,你可知朕为何会再建一条运输路线,还要绕行至西南川蜀?令运往西北物资也通行于此吗?”李隆基眯着眼睛,脸上满是无奈。

杨国忠心里有所猜测,他猜李隆基是为了逃跑用的,或者是为了敛财聚财,可这些他不敢说出来,只能摇头说不知道了。

李隆基似乎知道他的回答,直接开口说道:“因为朕信不过西北边军啊,西北边军多傲骨,时常不听朝廷令,人心浮动,所以朕不得不防他们一手,如今安禄山兵起东都,从江淮漕运运输粮草困难,而让江南,西南粮草物资通行川蜀运往西北便可拿住其命门。”

说到这,杨国忠如何还能不懂,李隆基哪怕是不惜运输的粮草大幅度损耗也要将这条命脉握在他自己的手中,而自己这个剑南节度使就是关键一环,所以刚才的话就是敲打自己的意思了。

“圣人,臣知圣人之心,愿替圣人分忧!”杨国忠迅速滑跪表忠心,让李隆基哈哈大笑。

“朕就知道,国忠你是最忠心的人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