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诗集58 第17章

作者:李义逐日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5-11-15 19:52:14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题普陀山】

流星落海碗,普陀悬夜盏。

安期曾泛舸,潮声忆旧观。

赏析:

《题普陀山》赏析

此诗四句二十字,以“夜之幻—山之静—史之仙—情之悠”为脉络,将普陀山的东海奇景、夜灯清幽与仙踪传说缠结,既写尽“流星落海碗”的奇幻,更藏尽“潮忆旧观”的悠远,语简而境空灵。

首句“流星落海碗”,以奇绝比喻破题,为东海夜景注入童趣与壮阔。“海碗”的喻体极妙——既状东海之辽阔:海面平阔如敞口大碗,盛纳漫天星光,让“海”的浩瀚有了具象依托;又写流星之灵动:流星坠海时,仿佛坠入这只“海碗”中,瞬间点亮幽暗海面,避开了“流星入海”的直白,添了份“星落碗中”的奇幻感。开篇便以“幻”字立住普陀山“海上仙山”的基调,勾连起读者对东海夜色的浪漫想象。

次句“普陀悬夜盏”承接海景,聚焦普陀山本身,以“静”衬“幻”显清幽。“夜盏”喻山巅灯火——普陀山夜中灯火稀疏,如悬于夜空的茶盏,温润而不张扬;“悬”字更让灯火有了轻盈感:仿佛不沾烟火气,悬于山与海之间,与首句“流星落海”的动态形成对照。一海(海碗)一山(夜盏)、一下一上、一动一静,瞬间勾勒出“星落沧海、灯悬古山”的普陀夜境,清寂中透着仙气。

第三句“安期曾泛舸”引入典故,为“仙山”注入历史锚点。安期生泛海炼丹的传说,是普陀山“仙韵”的核心印记,“曾泛舸”三字虽简,却将千年前的仙人身影拉至眼前——当年安期生泛舟的东海,正是如今“落流星”的海面;此刻普陀山的夜灯,或许仍照着他曾途经的航线。这一典故让“流星海碗”的自然奇景,不再是孤立的夜景,而成了承载“仙踪”的载体,为普陀山的“幻”添了层“古仙味”,景因史而更显缥缈。

末句“潮声忆旧观”收束全诗,以“忆”字点睛,融古今于潮音。“潮声”是普陀山的永恒背景:海浪拍岸,如低吟浅唱;“忆旧观”则让潮声有了“记忆”——它仿佛在追忆当年安期生泛海时的“旧观”(旧时景象),也追忆普陀山过往的香火与行旅。此句以“潮声”呼应首句“海碗”的海意,以“忆”呼应“安期泛舸”的仙踪,让“夜之幻”“山之静”“史之仙”最终归于一缕绵长的潮音,余味满是普陀山“海上仙山、往事悠悠”的空灵与沉厚。

全诗从“流星落海”的奇幻,到“灯悬普陀”的清幽,再到“安期泛舸”的仙踪,最后到“潮忆旧观”的悠远,层层递进,二十字便将普陀山的“幻之美”“静之韵”“仙之魂”熔于一炉,堪称“以小诗写尽东海仙山的千年灵秀”。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