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立刻调取相关的病理切片(脑干、前庭神经核团),在前庭神经核区域,也发现了散在的神经元水肿和轴突损伤迹象,这与死者生前抱怨的耳鸣、头晕症状相符,可能是次声波对前庭系统的连带影响。
“声波武器……”李起低声自语,沈斯小说中的描述,此刻不再是荒诞的虚构,而是冰冷的、被显微镜印证的现实!凶手利用的,极可能就是音乐会中,那些恢弘乐章掩盖下的、人类听觉难以捕捉的致命低频!
但这还不够!凶手如何精确触发?装置在哪里?如何避开检测?
李起离开显微镜,快步走向另一个实验室,那里放着从秦风书房提取的地毯样本(靠近他常坐位置附近)以及一些空气微粒滤膜,技术员已经按照他的要求,对样本进行了极其精密的物理和化学分析。
他调阅分析报告,目光如炬地扫过密密麻麻的数据,常规毒物筛查阴性,爆炸物、放射性残留阴性,化学污染物水平正常……突然,他的视线锁定在一项特殊的能量残留痕迹分析上。
报告显示,在靠近死者常坐位置的地毯纤维深处,检测到一种极其微弱、但异常稳定的能量场残留信号,这种能量残留:
频谱特征:集中在20Hz以下的次声频段,峰值能量出现在16Hz左右,这正是沈斯小说中描述的、能诱发人体器官共振的危险频率附近!
能量属性:非热能辐射,非电磁辐射,如射频。其特征更接近高强度、聚焦性良好的定向声波,尤其是冲击波性质在介质中传播后留下的独特能量衰减模式。
分布范围:高度局域化,集中在死者座位附近不足一平方米的区域,呈指向性分布,暗示声源可能来自特定方向,如……上方?
强度推断:虽然残留极其微弱,表明装置可能具有自毁或消散特性,但根据衰减模型反推,源头瞬间的声压级(SPL)远超安全阈值,足以对人体内脏(尤其是心脏)造成致命影响!
“定向声波冲击波残留……高度局域化……来自上方……”李起放下报告,眼神锐利如手术刀。凶手没有在死者体内留下毒药,没有使用物理暴力,而是利用了无形的声波,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精准地制造了一场完美伪装成自然死亡的谋杀!手法之隐蔽,技术之先进,远超沈斯小说中的描述!
他立刻拨通了陈乔的电话,言简意赅:“陈队,尸检有重大发现,耳蜗基底膜存在典型的次声波损伤病理改变,书房地毯检测到与小说描述频率吻合的次声波能量残留,具有高度指向性,谋杀确认,凶手使用了升级版的声波武器,无实体残留,触发方式需重点调查音乐厅现场。”
陈乔接到李起电话时,正身处“星海音乐厅”宏伟而安静的后台区域,白天的音乐厅褪去了夜晚的璀璨光环,巨大的舞台空无一人,观众席沉浸在昏暗之中,只有安全出口的绿光幽幽亮着,显得有些空旷寂寥。
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昨夜演出的激情余韵,但此刻却被一股无形的肃杀之气取代。
她带着两名绝对可靠的技术队骨干,身着便服,以“演出设备安全检查”的名义低调进入。音乐厅的管理层在接到市局的秘密协查通知后,虽然震惊和疑惑,但也全力配合,提供了演出当晚所有区域的监控录像(尽管存在死角)、工作人员名单以及设备清单。
陈乔的目标明确:死者秦风的活动轨迹,尤其是他演出前后停留的专属休息室;舞台及后台区域,特别是可能隐藏装置的点位;控制室(灯光、音响)。
沈斯提供的《寂静乐章》小说电子版摘要已经发到她的手机上,书中描述:凶手(女中提琴手)将一个小型的次声波发射器伪装成道具,提前放置在舞台特定位置(靠近指挥站位下方),利用音乐会中一段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主导的、充满低沉嗡鸣的乐章作为掩护,在特定小节远程启动装置,定向攻击指挥,诱发其心脏病,装置在演出结束后被凶手取走销毁。
但,现实显然不同。
李起确认的声波能量残留是在秦风的书房,而且残留显示是高度指向性的,源头可能来自上方。这意味着,要么凶手在书房布置了装置,要么……声波攻击在音乐会现场就已发生,但效果延迟到了书房才爆发?或者,凶手拥有更可怕的远程触发能力?
“重点查休息室!特别是通风口、天花板夹层、固定家具内部!”陈乔下令,她直觉,休息室是连接音乐厅与书房的关键节点。
秦风演出后在此短暂停留更衣、缓解疲劳,如果凶手要动手脚,这是最理想的地点。
秦风的专属休息室位于后台深处,相对僻静,房间不大,但布置舒适,有沙发、化妆台、衣帽间和一个独立的卫生间,技术队员立刻展开工作,手持式多频谱扫描仪(检测异常电磁信号、热能残留)、高灵敏度化学嗅探仪、内窥镜、强光手电……各种专业工具轮番上阵。
陈乔则仔细检查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化妆台抽屉、沙发坐垫下、衣帽间的挂衣杆、卫生间的通风口……看似一切正常。
没有可疑物品,没有强行破坏的痕迹。
“陈队,有发现!”一名技术队员蹲在靠近沙发位置的墙壁通风口下方,低声喊道,他手里拿着一个高倍放大镜和一把镊子。
陈乔立刻走过去,通风口是常见的百叶式,用于空气流通。技术队员用放大镜指着百叶窗内侧边缘靠近固定轴的位置:“这里……非常微弱的胶痕残留。不是普通灰尘堆积,是某种……粘合剂固化后又被小心剥离的痕迹,形状……很小,很规则,像微型双面胶垫片。”
他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尖端刮取了一点几乎看不见的残留物,放入专用证物袋。“还有,”他调整了一下强光手电的角度,光线斜射入通风管道内部,“管道内壁靠近这个位置的金属表面,有几道极其细微的……划痕?像是有什么东西曾被短暂地附着在这里,安装或拆卸时留下的。”
陈乔的心跳加速,通风口!位置正对着沙发!秦风演出后极有可能坐在这里休息!
“能判断附着物是什么吗?大概尺寸?”陈乔追问。
技术队员摇头:“残留太少,只能推断是小型、扁平物体,需要回实验室做成分分析,但结合胶痕位置和划痕方向,很像……某种微型感应器或发射器的固定痕迹。”
“感应器?”陈乔脑中灵光一闪,“触发装置?!”
沈斯小说里是凶手手动遥控,但如果凶手能预判秦风的行动位置,比如他习惯演出后坐在沙发休息,并在对应位置安装一个被动触发装置呢?比如……
“红外感应!”陈乔脱口而出,“检查这个区域是否有被动红外信号残留!”
技术队员立刻换用另一种探测器,对准通风口内侧和周围墙壁进行扫描,探测器屏幕上的波形图起初平稳,但在扫描到胶痕残留区域附近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极其微弱、转瞬即逝的特定频率红外信号残留峰!
“有!虽然非常弱,但信号特征符合常见被动式红外热释电传感器(PIR)的调制频率!”技术队员的声音带着兴奋。
被动式红外传感器,它能感应特定范围内人体的热辐射移动而触发!不需要手动遥控!这意味着,凶手可能将一个微型次声波发射器或触发指令发射器隐藏在通风管道内,并用PIR传感器瞄准沙发位置。
当秦风演出后回到休息室,习惯性地坐在沙发上休息时——人体的移动和热辐射就会被传感器捕捉,自动触发声波攻击!
攻击完成后,装置可能自毁或通过某种方式,如微型无人机?溶解材料?被悄然移除,只留下难以察觉的微量痕迹!
“立刻提取所有残留物!重点分析胶痕和红外信号残留!”陈乔下令,同时追问,“监控呢?休息室门口和后台走廊的监控,演出结束后的时间段,有没有拍到异常人员靠近?”
负责查看监控的队员摇头:“休息室门口监控覆盖良好,但昨晚演出结束后到今晨,只有秦风本人、他的助理(送衣物)和清洁工(例行打扫,在案发时间前已完成)进入过,清洁工是固定员工,背景干净,助理也已初步询问,无异常,后台走廊监控存在几个死角,尤其是通往设备间的通道,但……没发现明显可疑人员携带可疑物品。”
凶手没有亲自进入!利用了监控死角或内部人员(清洁工?)的疏忽?或者,装置是提前很久就安装好的?
秦风每次演出后都会使用这个休息室,凶手只需要等待时机?
陈乔立刻联系音乐厅技术主管,要求调取死者专用休息室通风管道系统的设计图纸,并询问近期是否有维修记录。
同时,她让队员仔细检查通风管道通往外界的所有出口,以及管道内部是否有其他残留物或拆卸痕迹。
图纸很快送来,复杂的管道网络图显示,秦风休息室的通风管道并非独立系统,而是与后台其他区域(包括设备间)的管道相连。
主管回忆,大约两周前,为了检修中央空调主机,整个后台区域的通风管道曾短暂关闭,由外包的维保公司进行过例行检查和滤网更换。
“维保公司!名单!所有人的详细资料!当天进入后台区域的具体人员和时段监控!立刻!”陈乔嗅到了关键线索的气息。
就在她紧锣密鼓地布置时,李起的电话再次打来,带来了更确凿的微观证据。
挂断电话,陈乔看着技术队员小心翼翼提取的通风口胶痕和检测到的红外信号残留,再回想李起描述的耳蜗毛细胞那触目惊心的损伤画面,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
模仿者不仅再现了沈斯小说中的核心手法,而且进行了“升级”:无实体武器残留(或极其隐蔽)、被动触发、精准定位、延迟效果(或远程触发)、利用合法维护作为掩护。
技术更先进,手段更隐蔽,心思更缜密。这绝非一个疯狂的模仿者,而是一个拥有资源、技术和冷酷执行力的专业团队!
“收队。”陈乔沉声道,眼神凝重,“将所有提取物证立刻送回市局技术队最高优先级分析,通知李法医,物证指向被动红外触发装置残留,我们需要维保公司的所有信息,立刻进行背景深挖和人员监控!”
离开寂静的音乐厅,坐进那辆旧金杯面包车,陈乔疲惫地靠在椅背上。
窗外,城市依旧喧嚣,阳光明媚。但她的心中,却回荡着无声的杀机。昨夜响彻星海音乐厅的贝多芬《欢乐颂》,那歌颂人类团结与欢乐的宏伟乐章,其恢弘的低音声部之下,是否就隐藏着那致命的、指向秦风的次声波利刃?
凶手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指挥,不仅操控着无形的死亡之声,更在现实这巨大的舞台上,精准地演绎着一场比沈斯小说更为冷酷、更为致命的“寂静乐章”。
沈斯的“灵感”再次被证实,但这并没有带来破解谜题的喜悦,只有面对更狡猾、更强大对手的沉重压力。
凶手在进化,而SCTU这只羽翼未丰的“夜枭”,能否在无声的猎杀中,捕捉到那致命的弦外之音?
……
SCTU那间位于档案楼顶层的临时巢穴,此刻的空气仿佛凝固成了铅块,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胸口。
窗外透进来的光线似乎也黯淡了几分,被无形的压力过滤得苍白无力。陈乔站在白板前,上面已经用红笔重重写下了新的案件代号——“无声和弦”,秦风大师那张充满艺术张力的生前照片与冰冷的尸检照片并排贴在旁边,形成刺目的对比。
“李法医的最终尸检报告和音乐厅技术队的物证分析报告都出来了。”陈乔的声音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带着一种强压下的冷静,“耳蜗基底膜特异性损伤,次声波能量残留,通风口被动红外感应装置残留痕迹……铁证如山。秦风死于谋杀,手法是利用高度定向的次声波武器,伪装成心脏病猝死,模仿者再现了沈斯《寂静乐章》的核心诡计,但技术手段更加隐蔽、先进、自动化。”
她将两份报告的摘要复印件分发给三人,其中沈斯拿到的是经过严格过滤、不包含血腥细节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