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走到唯一的一张旧木桌前,拂去灰尘,坐下。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汲取某种勇气,才缓缓打开了档案袋的封口线。
第一页,是一张黑白打印的、略显模糊的证件照。照片上的女子非常年轻,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甚至更小。但她的眼神…陈乔的目光瞬间被那双眼睛攫住。
那不是属于年轻人的清澈或懵懂,而是如同两潭深不见底的古井,平静无波,瞳孔的颜色似乎比常人更加深邃幽暗,仿佛能吸纳周围所有的光线,又或者……能映照出常人看不见的东西。她的面容清秀,甚至带着一丝未褪尽的稚气,但整体气质却异常沉静疏离,嘴角没有任何弧度,仿佛隔绝了世间所有的情绪波动,带着一种与年龄极不相符的、近乎沧桑的漠然。
姓名栏:白魇。年龄:25岁(后面有一个铅笔标注的问号,备注:自称年龄无意义)。居住地:本市老城区“听雨巷”深处,具体门牌不详(备注:需熟人引荐或特定方式联系)。职业:无固定职业(备注:自称“观察者”)。
陈乔的手指无意识地抚过照片上那双深潭般的眼睛,一股难以言喻的寒意顺着指尖蔓延。这双眼睛,让她本能地感到排斥和不适,太……不像人了。
她翻过照片,后面是寥寥数页打印的、夹杂着手写备注的记录。纸张泛黄,字迹新旧不一,显然跨越了数年。
案件记录A(档案编号:SY-001,日期:约5年前):
案件简述:本市著名植物园主“林氏集团”董事长幼女(林晓晓,8岁)于园内离奇失踪。警方动用大量警力、警犬、无人机搜索园区及周边72小时无果。家属濒临崩溃,社会影响恶劣。
关联记录:据传(来源:刑侦支队已退休老警员周国富私人笔记抄录,未正式入档),林董事长在绝望中经神秘人士介绍,私下接触白魇。过程不详。仅记录:白魇要求接触女孩失踪时所穿衣物的原件(一件粉色带小鸭图案的连衣裙)。据周国富模糊回忆及后续侧面了解:白魇将自己与衣物独锁于林家一间静室数小时。出来后,脸色苍白如纸,脚步虚浮,只对林董事长说了一句:“她没离开园子。在‘地下的根须缠绕之地’。冷……黑……有滴水声……一个……破旧的布娃娃陪着她。”
后续:警方高层对此“呓语”嗤之以鼻,但时任刑侦支队副队长的周国富出于直觉和压力,力排众议,说服小范围警力,依据“地下”、“根须”、“滴水”等关键词,重点搜索植物园深处年代最久远、根系最发达的榕树林区域及废弃多年的地下灌溉系统管网。
最终,在榕树林边缘一个极其隐蔽的、被藤蔓完全覆盖的废弃地下蓄水池检修口深处,发现了昏迷脱水但尚有生命体征的林晓晓!
她怀里紧紧抱着一个极其肮脏、缺了一只眼睛的旧布娃娃!位置完全符合“地下的根须缠绕之地”(巨大榕树气根深入蓄水池)、“滴水声”(池壁渗水)、“破旧布娃娃”的描述!绑架犯(园内一名被开除的、有心理问题的前员工)随后在压力下投案。
档案备注(红笔):结果确凿!但过程无法证实!白魇拒绝提供任何关于如何“感知”的解释,拒绝参与后续审讯。仅收下一枚据说是林家家传的、形状奇特的“种子化石”作为酬劳。
此案未作为白魇协助侦破记录在案,仅以“线人提供模糊线索,警方通过专业排查发现”结案。
风险提示:过度依赖非理性线索,易削弱程序正义,引发争议。
陈乔看着那“结果确凿”四个字,心脏猛地一跳。废弃地下蓄水池……破旧布娃娃……这些细节,绝非靠瞎蒙能猜到!尤其是那个布娃娃!她手指敲击着桌面,目光落在“脸色苍白如纸,脚步虚浮”的描述上——代价?能力的代价?
案件记录B(档案编号:XL-003,日期:约3年前):
案件简述:本市理工大学发生离奇连环自杀事件。三个月内,三名品学兼优、无精神病史、社交关系正常的大学生,分别于不同日期(均为农历十五月圆之夜)、不同地点(学校旧实验楼天台、废弃美术教室、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外走廊),以相同方式(割腕,且手腕上均用鲜血画有一个扭曲的、类似眼睛的符号)自杀身亡。现场无他杀痕迹,遗书内容空洞绝望,引发校园巨大恐慌及“诅咒”流言。警方侦破陷入僵局。
关联记录:第三名死者家属在绝望和恐惧中,通过隐秘渠道联系上白魇。
过程:白魇要求进入第二名死者自杀的废弃美术教室独处。据守在外面的家属及一名当时实习的年轻警员(已离职)事后模糊回忆:教室内整夜寂静无声。
次日清晨白魇出来时,嘴唇被自己咬破出血,眼神涣散,极其虚弱。
她只对家属说:“不是诅咒……是回声。一个很久以前被砖石和谎言埋葬的‘老师’……他的痛苦太深,像黑色的藤蔓缠住了这里。源头……在‘知识的坟墓’最下层……有他的名字……和未写完的控诉…”
后续:专案组对此“鬼话”极度排斥。但时任技术科骨干(现退休)的老杨,年轻时曾参与过该校旧图书馆地下防空洞的测绘(该防空洞后被封填),结合“知识的坟墓”、“最下层”、“砖石埋葬”等词,联想到被封填的地下室。
他顶住压力,秘密申请了有限的挖掘权限。在旧图书馆地下最深处、已被水泥封死多年的原防空洞入口旁一个狭小的夹层空间里,挖掘出一具男性骸骨和部分被腐蚀的纸质文件。骸骨旁有一个生锈的教师铭牌和一份字迹狂乱、充满对学校不公待遇控诉与绝望诅咒的遗书!经查,骸骨属于五十年前在该校任职、因学术剽窃争议而“失踪”的化学系副教授方文远!遗书显示其不堪压力在此自杀。
挖掘清理后,校园内自杀事件诡异终止。
档案备注(红笔加粗):结果再次惊人吻合!骸骨遗书确凿!自杀事件停止!但白魇的“回声”、“痛苦藤蔓”等解释被官方定性为“无稽之谈的巧合”。
结案报告强调:发现历史遗骸及遗书,解除了学生因校园传说产生的心理暗示,自杀事件自然终止。
风险提示:极高!其解释框架完全违背科学理性,若公开采用,将引发舆论风暴和学术界的猛烈抨击!易被利用传播迷信。
陈乔的呼吸变得有些急促,五十年前的骸骨……被埋葬的遗书……自杀停止……时间点完美契合!一次是巧合,两次呢?尤其是“知识的坟墓最下层”这种指向性极强的描述!那个年轻警员回忆的“嘴唇咬破出血”、“眼神涣散”……代价似乎更大了?
档案最后,是总结性的能力评估和风险提示:
能力描述(综合评估):
自称“阴阳眼”:可感知强烈情感(尤其是痛苦、恐惧、执念)残留于特定物品或环境中的“碎片”(模糊、片段化)。感知强度与残留情感烈度及时间有关,需高度专注,精神消耗巨大。
有限预见:可“看到”与特定人/物/地点相关的、未来可能性的“碎片化画面”(极其模糊、充满象征、易被干扰、解读困难)。预见伴随剧烈精神痛苦和反噬,代价未知,极少主动使用。
占卜术:需借助特定媒介(物品、地图、甚至星象),解读其象征意义以指引方向或揭示关联。结果同样模糊需解读。
核心限制:无法直接“看到”凶手面容或获取确凿证据。信息模糊、充满隐喻、需结合刑侦逻辑二次解读。过程不可控,结果不可预测。
性格及行事风格:
极度孤僻疏离,厌恶人群与官僚程序。
行事随心所欲,拒绝解释能力原理。
索酬高昂且古怪(非金钱):特定年份的稀有酒类、蕴含“地气”的古玉或矿石、带有强烈情感印记的旧物、甚至一个“未来在必要时需兑现的承诺”,拒绝理由不明。
评价:能力现象客观存在(结果偶有惊人吻合),但作用机制完全超出当前科学认知范畴。价值与风险并存,如同一把双刃剑。启用需极端谨慎,后果难料。
风险等级:极高(红色标注)
不可控性:无法保证信息准确性,可能误导侦查方向,浪费宝贵资源。
舆论风暴:一旦泄露警方求助通灵者,将引发社会哗然、媒体狂欢、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严重质疑,甚至被敌对势力利用抹黑。
内部倾轧:警局内部科学派系必然强烈反对,引发激烈争议,破坏团队合作。
依赖风险:可能削弱刑侦人员对科学方法和自身能力的信心。
个人风险:白魇本身可能成为凶手目标或其计划的一部分(未知)。
陈乔一页页翻看,指尖冰凉。每一行字都在挑战着她二十多年刑侦生涯建立起的钢铁般的唯物信仰。荒诞!危险!饮鸩止渴!
她是一个刑警!信奉的是指纹、DNA、逻辑链、证据!是实验室里冰冷的仪器数据,是现场勘查时一丝不苟的测量,是审讯室里步步紧逼的逻辑!而不是什么“情感的碎片”、“未来的画面”、“象征的解读”!这些东西虚无缥缈,无法验证,只会将案件拖入更深的、不可知的迷雾!
然而…
她的眼前不受控制地交替闪现:
林薇扭曲在《血色圣殇》下的尸体,胸口那诡异的血涂符号。
赵铭覆盖着纯净厚霜、跪伏在荒野石台上的“玻璃化”躯体,李起报告中“思维指令”的冰冷推论。
张涛在早高峰地铁站抽搐吐沫的惨状,颈后那致命的微小针孔,以及……那如影随形、如同凶手DNA标记的金属抛光微粒!
沈斯在安全屋监控中那惊恐绝望的眼神,墙壁上用指甲刻下的“镜中的声音……溶解的倒影……玻璃的囚笼……”这些破碎的、令人不寒而栗的词语。
三起案件,被同一种冰冷的工业微粒串联。凶手如同幽灵,游走在现实与沈斯思维的夹缝中。手法从模仿到“思维窃取”再到“优化升级”,技术含量从化学毒杀到尖端低温再到精密生物毒素注射!
常规刑侦的网,在这个对手面前,如同纸糊般脆弱!所有的线索要么断裂,要么指向死胡同!时间在疯狂流逝,下一个受害者随时可能出现!而沈斯脑中那些呓语,如同定时炸弹的倒计时,却无人能解!
绝望!如同冰冷的海水,一点点淹没她的头顶。
她想起了“深渊站台”案(张涛之前的模仿案)。当时在巨大的压力下,她半信半疑地“请”来了白魇。在混乱嘈杂、证据几乎被破坏殆尽的地铁站台,白魇忍受着精神洪流的冲击,在晕倒前,指出了一个模糊的方向——西出口、废弃工厂区。警方随后在那里,确实找到了凶手遗留的临时据点!虽未抓到人,但这绝非巧合!
那双深潭般的眼睛……或许真的能看到一些……“无形”的东西?在逻辑和科技都无能为力的绝境,这双眼睛,是不是唯一能穿透那层笼罩在“镜像案”上、由科技和未知力量编织的重迷雾的希望?
这个念头,带着巨大的诱惑力,也带着同样巨大的羞耻感和背叛感。仿佛在向她毕生坚守的信念堡垒发起自杀式冲锋。
她痛苦地闭上眼。父亲坚毅的面容仿佛在眼前浮现,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胸前警徽那冰凉的边缘。父亲的声音仿佛在耳边低语:“小乔,警察的职责是守护真相和正义,而不是固守成见。当所有的路都走不通时,敢于踏入未知的黑暗去寻找火把,需要的不是盲从,而是更大的勇气和担当。记住,工具本身没有对错,关键在于用它的人,所求为何。”
勇气……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