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清晨六点十七分,张猛站在河湾粮仓的后窗下,脚边是半片被露水浸透的“樱花牌”烟纸。他没弯腰去捡,只是用靴尖轻轻一拨,将它翻了个面。烟纸背面沾着泥,但商标清晰,印着两朵并列的樱花,花瓣边缘微微卷起。

他转身,对身后两名战士做了个手势——右手平伸,掌心向下,缓缓压了三下。两人立刻会意,一人绕向北侧墙根,另一人蹲身检查门槛下的土层。张猛自己则退到粮仓正门,目光扫过门前的泥地。那两道鞋印还在,浅的一道前端窄、后跟宽,鞋底纹路斜向内扣,不是我方制式军靴。

他蹲下,手指沿着印痕边缘划过。土质松软,但边缘未塌陷,说明踩踏时间不超过十二小时。他收回手,从腰间取出铅笔,在墙角画了个三角标记,又在三角下方加了一横,表示“单人、非武装、曾逗留”。

三人悄然退出粮仓,沿河床低处返回主营地。途中无人说话,张猛走在最后,右手始终按在枪套上,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七点整,晨雾尚未散尽,张猛已召集工兵班与突击队骨干在指挥点外的空地上集合。他没提烟纸,也没说鞋印,只说:“今早去粮仓清点仓储,发现墙体有裂,地基松动,得加固。”众人点头,没人多问。

队伍分两批出发。第一批由张猛亲自带队,以“搬运麻袋”为名,将空粮袋重新填土,运至粮仓南、东两侧,垒成半人高掩体。麻袋外层沾着陈年谷屑,堆叠后形同自然堆积的补给堆,远看毫无异样。

第二批人等到天黑才行动。他们从旧阵地悄悄拆下废弃铁丝网,用油布包裹,背至粮仓外围三百米处。张猛亲自带队,在月光稀薄的间隙,将铁丝网分段埋入浅沟,形成双层障碍带。铁丝之间,每隔五步埋设一枚松发式地雷,引信线埋入地下,地表仅留微不可察的土痕。

一名战士在西侧埋雷时,铁锹突然碰到底部硬物。他蹲下扒开泥土,挖出半截电线,末端裹着防水油布,接口处有铜丝裸露。张猛接过电线,指尖在油布边缘摩挲片刻,发现布角有极细的针脚,缝线呈“人”字形交叉——这不是我方制式工艺。

他没说话,只将电线原样放回,命人填土掩埋,再覆上枯草。撤离前,他特意用脚将周围地面踩实,制造出巡逻踩踏的假象。

第二天清晨,张猛带人重返粮仓西侧。他记得昨日勘察时发现的那处塌陷地窖,深约两米,四壁夯土坚硬,顶部横梁虽腐朽,但支撑结构尚存。他蹲在窖口,用手抠了抠墙皮,土层干燥紧实,指甲划过不留痕。

“这土硬,能抗炮。”他低声说,“改天挖通,做个藏兵洞。”

工兵班长凑近:“现在就动工?”

张猛摇头:“先不动它。先在北侧背坡开防炮洞,把指挥层的退路铺好。”

上午九点,二十名战士轮班开始挖掘。位置选在粮仓北侧背坡,入口隐于塌陷草堆后,外用腐木和藤蔓遮挡。张猛亲自监工,要求洞体呈阶梯式向下延伸,每段三米,设粗木支撑,底部铺干草与麻袋防潮。通风口开在坡顶石缝间,用碎石半掩,既通气又不易察觉。

挖掘至午后,一名战士的铁锹突然发出金属碰撞声。他扒开泥土,铲出一块锈迹斑斑的铁片,约手掌大小,边缘卷曲,正面有模糊字样:“昭和十二年制”。

张猛接过铁片,指尖在“昭和”二字上停了停。他没说话,只将铁片塞进衣袋,对周围战士道:“别嚷,这地方,早有人来过。”

当晚,防炮洞初具规模。内部设两处休息区,一处用于临时指挥,另一处储备饮水与急救包。梯道用粗木钉成,斜搭于洞口,可快速收放。张猛亲自测试了三次进出速度,最后一次带着步枪与背包,耗时十一秒。

他站在洞口,望着夜色中的粮仓。麻袋掩体已堆成弧形防线,铁丝网在月光下泛着暗光,地雷区插着伪装成野草的警示杆。防炮洞入口被重新覆盖,外层压了三块青石,再撒上浮土。

他转身走向指挥点,途中停下,从衣袋里掏出那块铁片。锈迹在月光下泛着暗红,像干涸的血。他用拇指擦了擦“十二年”三个字,又摸了摸衣袋里的铅笔——那支画过三角标记的铅笔,笔杆上还刻着一道浅痕,是昨夜他亲手划下的。

回到指挥点帐篷,张猛将铁片放在桌角,没交给任何人。他翻开工事进度表,在“防炮洞”一栏写下“完成一级结构,可容纳十二人,通风正常”。在“外围障碍”栏写下“双层铁丝网布设完毕,地雷阵覆盖三百米扇面,夜间无异常触发”。

他合上本子,抬头看向门外。一名战士正从北坡走来,手里提着一盏油灯。灯光晃动,映出他肩头的麻袋残屑。

张猛走出帐篷,问:“洞口遮蔽检查了?”

“查了三遍,”战士答,“青石压得实,浮土也撒匀了,从外面看不出动过。”

张猛点头,正要说话,忽然注意到战士的靴底。右靴前掌有一道新鲜划痕,边缘整齐,像是被金属刮过。他蹲下,手指摸了摸划痕,又抬头看向北坡方向。

那片草堆,今天早上他还亲自检查过,腐木的位置没动,藤蔓也没断。

他站起身,对战士说:“你去换双靴子,然后把这双留下。”

战士愣了一下,但没多问,敬礼后转身离开。

张猛站在原地,望着北坡。夜风拂过草尖,发出轻微的沙响。他抬起手,看了看表——十点十七分。

他转身回帐篷,从桌角拿起那块铁片,放进抽屉最底层。抽屉里还有一张手绘草图,是他昨夜默画的粮仓周边地形,上面用铅笔标了三个点:一个是三角标记的位置,一个是电线出土处,第三个,是防炮洞入口。

他在第三个点上,又加了一圈圆圈。

门外,换靴的战士正提着旧靴走向工具房。靴底划痕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像是被什么利器精准削过。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