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简陋营房的缝隙洒在长桌上,几盏油灯尚未熄灭,昏黄的光晕与晨曦交织,映出桌上散落的图纸、零件和几支写秃了的铅笔。赵鸿志站在桌边,双手撑在桌沿,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
“昨晚的伏击不是偶然。”他开口,声音不大,却让屋内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
几名技术人员围坐在桌边,有人低头翻看刚送来的战报,有人正对着一块残破的布片皱眉。角落里,一个年轻技工正用铅笔在纸上勾画什么,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在静默中格外清晰。
赵鸿志拿起那块从伏击点带回的布片,轻轻展开:“材质和我们之前缴获的日军军服一致,说明他们不止一次在这里设伏。更重要的是——”他顿了顿,手指轻敲布片边缘,“这上面的痕迹,是某种标记。”
众人纷纷凑近,有人低声议论起来。
“像是一种暗号?”一名年长的技术员皱眉。
“不一定是暗号。”另一人摇头,“但肯定不是随意划的。你们看这些刻痕的深度和间隔,是有规律的。”
赵鸿志点头:“我们在伏击点发现的标记,和营地边缘的某些符号相似。这说明,日军在某些关键区域使用了特定的标记方式,可能是为了指引、定位,甚至……传递信息。”
屋内一时安静下来。
“所以,我们不能只靠情报分析。”赵鸿志环视众人,“我们必须从技术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装备、他们的战术、他们的弱点。”
他话音刚落,一名年轻技工抬起头,眼神里带着兴奋:“那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武器入手!”
“怎么个入手法?”赵鸿志问。
“我们缴获了不少日军的枪支和弹药,虽然型号老旧,但性能稳定。”年轻人一边说,一边从包里翻出几张图纸,“我昨晚对照了我们现有的武器,发现他们的步枪在中远距离上精度更高,尤其是夜间作战时,优势明显。”
“但我们的轻机枪火力更猛。”另一人接话。
“问题是,我们不能只靠火力。”赵鸿志接过图纸,仔细看了几眼,“我们要在保持火力的同时,提升精准度和适应性。尤其是在夜间和复杂地形中。”
“我们可以尝试改装。”那名年轻技工继续说,“比如在枪托上加装可调节的支架,或者在瞄准器上做些改动,让战士们在夜间更容易锁定目标。”
“这需要材料。”一名年长技工皱眉,“我们现在能用的金属不多,很多都是从报废的装备上拆下来的。”
“那就用废旧材料。”赵鸿志目光一亮,“你们还记得上次加固阵地时,战士们带回的那些铁轨吗?”
众人一怔,随即有人点头:“确实有,当时没用上,现在还堆在库房里。”
“铁轨的材质比普通钢材硬,但我们可以尝试切割、打磨,用它来制作枪托支架或者瞄准器配件。”赵鸿志语气坚定,“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其他废旧装备中提取可用零件。”
“比如?”有人问。
“比如那些被击落的日军飞机。”赵鸿志笑了笑,“虽然我们没有飞行员,但飞机上的金属零件、仪表盘、甚至部分电路系统,都是可以拆解利用的。”
屋内气氛渐渐活跃起来,有人开始翻找旧图纸,有人低声讨论改装的可能性。
“还有一点。”赵鸿志继续道,“我们得考虑战士们的使用习惯。新装备再先进,如果操作复杂,也会影响实战效果。”
“可以先选一批战士进行训练。”一名技工提议,“让他们熟悉新改装的武器,反馈使用中的问题,再进行调整。”
“好。”赵鸿志点头,“那就先从这批改装枪支开始。我去找陈启铭申请资源,你们这边尽快拿出方案。”
“还有个事。”那名年轻技工忽然开口,“我前两天在调试一台苏联志愿飞行员留下的电台时,发现他们用了一种特殊的弹簧装置,可以提升设备的稳定性。我想,如果我们能借鉴这种结构,或许可以改进我们的枪械后坐力控制。”
“这个思路不错。”赵鸿志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你记下这个想法,等我们和苏联方面有进一步交流时,可以提出来。”
“明白。”
屋内的讨论愈发热烈,各种想法不断碰撞,逐渐汇聚成一个清晰的方向。
赵鸿志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忙碌的营地。战士们正在搬运物资,有人在调试武器,还有人在检查工事。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映出一片紧张而有序的景象。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回到桌边,拿起一张空白纸:“把刚才提到的几个重点,整理成一份技术方案。今晚之前,我要看到初步设计图。”
众人纷纷点头,开始分工行动。
一名年轻技工拿起铅笔,在纸上勾画起支架结构图,另一人则翻出一堆零件,开始比对尺寸。有人搬来一台老旧的步枪,准备进行初步改装测试。
时间在讨论和实验中飞快流逝。
傍晚时分,赵鸿志站在测试场地边缘,看着几名技工将改装后的步枪架设在模拟射击台上。他拿起一支枪,轻轻拉动枪栓,感受着枪身的重量和平衡。
“试试看。”他对身旁的测试员点头。
枪声在空地上响起,回音在山林间回荡。
赵鸿志眯起眼,观察着弹道轨迹。他注意到,改装后的支架让枪身更加稳定,尤其是在连续射击时,后坐力明显减小。
“精度比之前提升了至少一成。”测试员兴奋地报告。
赵鸿志点点头,但眉头并未完全舒展:“远距离呢?”
“还在测试,但初步数据表明,百米内命中率提高了,但超过一百五十米后,精度下降明显。”
“看来还需要调整瞄准器。”赵鸿志沉思片刻,转身对一名技工道,“你带人去库房,把之前拆下来的旧瞄准镜都拿来,我们得试试不同型号的组合。”
“明白。”
夜色渐深,测试场地的灯光亮起,映照出忙碌的身影。
赵鸿志站在一旁,看着技术人员和战士们在灯光下反复调试、记录数据。他忽然意识到,这场战斗,不只是前线的冲锋陷阵,更是后方的智慧较量。
他转身走向营地,脚步坚定。
夜风拂过,带着金属和火药的气息,仿佛预示着一场新的变化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