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露,营地的木屋还浸在一层薄雾里。赵鸿志坐在桌前,面前摊着几张泛黄的技术图纸,边角已经卷起,显然是长途跋涉后才送抵的。
他手里握着一支铅笔,在纸上反复勾画,眉头紧锁。
“这图……有些地方看不懂。”他低声自语,拿起旁边的一本俄文词典翻看。
门外脚步声响起,张猛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两块烤饼,扔了一块到桌上:“吃点东西,你昨晚就没合眼。”
赵鸿志没接话,只是用指节揉了揉眉心,眼神仍盯着图纸。
张猛皱眉:“又不是打仗,至于这么拼?”
“这不是普通的改进。”赵鸿志终于开口,“这次的资料来自苏联顾问那边,里面提到一种新型扳机组件的设计思路,可以提升连发稳定性。但问题是……”他顿了顿,指着图纸上一处模糊的线条,“这里的结构说明不全,我得靠推测补全。”
张猛凑近看了看,摇头:“这些弯弯绕绕的,我看不懂。”
“没人懂。”赵鸿志苦笑,“现在能用的时间不多,必须尽快完成测试。”
张猛咬了一口饼,含糊道:“那需要什么帮忙的?”
“语言。”赵鸿志指向图纸上的几行俄文字母,“我认得几个单词,但整体意思不清楚。听说队里有几个会俄语的士兵?”
“有是有。”张猛点头,“不过都是些半吊子,你可别指望他们能翻译整篇论文。”
“够用就行。”赵鸿志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尘土,“走吧,去把人找来。”
训练场旁的一间空屋里,几名年轻士兵围坐在桌边,看着赵鸿志递来的图纸议论纷纷。
“这上面写的是‘弹簧压力值’?”一名瘦高个儿指着一行字念道。
“不对,应该是‘复位力矩’。”另一个戴眼镜的青年纠正。
赵鸿志听着他们的讨论,一边记录关键词汇,一边对照已有的术语表进行标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图纸上的关键词渐渐被翻译出来,轮廓也逐渐清晰。
“这里。”赵鸿志指着一张剖面图,“这个组件如果改造成双簧结构,应该能减少击发时的抖动。”
“那材料呢?”张猛问,“咱们现在用的钢片能撑得住吗?”
赵鸿志沉吟片刻:“得换一批更硬的金属。”
张猛立刻转身喊人:“去后勤那边,调一批特种钢板过来!再派人去旧战场回收可用零件,不能只靠仓库里的存货。”
几名士兵应声而出,脚步声在清晨的空气中格外清晰。
赵鸿志继续低头绘制草图,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
午后,阳光斜照进工棚,铁屑在光束中飞舞。赵鸿志蹲在一台简易工作台前,手里拿着一块刚切割好的金属板,正对着图纸比对尺寸。
陈启铭走了进来,肩上的枪带勒得肩膀微微下沉。
“进展如何?”他问。
“还在调试。”赵鸿志抬头看了他一眼,“材料问题解决了,但加工精度要求很高,得手工打磨。”
陈启铭走近几步,看着桌上的零件:“多久能出样品?”
“明天中午之前。”赵鸿志语气坚定,“最多三天,就能完成初步测试。”
陈启铭点点头,目光落在图纸边缘的一个模糊印记上。
“这是什么?”他指着那个标志。
赵鸿志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发现是图纸一角的军徽图案,已经有些褪色。
“可能是苏联军工部门的标记。”他说,“具体编号我没查过。”
陈启铭没有追问,只是轻轻点了下头。
“战士们都在等。”他说,“他们希望这次能打得更准、更快。”
赵鸿志笑了笑:“我会让他们满意的。”
次日清晨,工棚外聚集了不少士兵,一个个神情兴奋。
“听说这次的新枪能连打三发都不卡壳?”一个老兵低声问身旁的人。
“真的假的?咱以前那破枪,打两发就卡死。”
张猛站在一旁,双手抱胸,见赵鸿志抱着一堆零件从屋里走出来,便大声喊:“都安静!听赵工说几句。”
众人立刻肃静。
赵鸿志将零件一一摆在桌上,拿起一支改造后的步枪:“这是我连夜赶出来的第一支样品。重点改进了扳机和复位装置,理论上能实现更稳定的连发射击。”
“理论?”有人小声嘀咕。
赵鸿志听见了,也没生气,直接举起枪:“想试试?”
“我来!”张猛第一个站出来。
赵鸿志点头,示意他瞄准靶位。
张猛接过枪,深吸一口气,扣动扳机——
“砰!砰!砰!”
三发子弹接连射出,靶心被打穿两个,最后一个偏左一些。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掌声。
“不错啊!”张猛放下枪,咧嘴一笑,“比原来稳多了。”
赵鸿志却皱眉:“最后一发还是偏了,看来弹簧的张力还不够。”
他转身回到工作台前,开始调整参数。
这时,一名年轻的士兵走上前,小心翼翼地拿起枪:“我能试试吗?”
赵鸿志点头。
年轻人瞄准靶子,手有些抖,但还是稳住了。
“砰!砰!砰!”
三发全部命中,最后一发甚至擦着靶心边缘而过。
“好!”张猛带头鼓掌。
赵鸿志却注意到刚才射击时,那名士兵的手指在扳机上滑了一下,导致第三发偏离。
他默默记下了这个细节。
夜幕降临,工棚内灯火通明。
赵鸿志独自坐在角落,手中拿着一支拆开的扳机组件,灯光映在他脸上,显得格外专注。
他一边比对图纸,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扳机行程需缩短0.3毫米,防止误触;弹簧材质更换为高碳钢,增强回弹力度……”
门口传来脚步声,陈启铭走了进来。
“还在忙?”他问。
“还有最后一步。”赵鸿志抬头看他,“明天就能完成最终优化。”
陈启铭走到桌边,看着那些零件:“你觉得,这次的改动能帮我们在要塞里多活几个人吗?”
赵鸿志沉默了一会儿,缓缓点头:“至少,能让他们的枪不再卡壳。”
陈启铭没说话,只是伸手拍了拍他的肩。
外面风声呼啸,屋内的灯光却依旧明亮。
赵鸿志低头继续修改设计,手中的铅笔在纸上划出一道清晰的弧线。
——新武器的升级,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