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从钳工到巨富 第66章 核心损伤,巧思修复

作者:海十三郎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5 17:34:01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现场修复精密蜗轮副?”

林磊的话如同在滚油里滴入冷水,车间里瞬间炸开了锅。质疑声、惊呼声此起彼伏。

“这怎么可能?蜗轮齿形都是特殊曲线,手工怎么修?”“还要补焊?铜合金焊接变形怎么控制?”“修完了精度达不到,不是白忙活?”“年轻人,话可不能说得太满啊!”

就连副厂长和车间主任,脸上也写满了难以置信。这已经超出了他们惯常的认知范围。更换配件是天经地义,损坏到这种程度还要修复?闻所未闻!

钱老师傅更是急得直搓手:“小林,这…这可不是锉个毛刺那么简单!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

面对汹涌的质疑,林磊的神情却异常平静。他等众人的声音稍稍平息,才沉稳地开口:“厂长,主任,各位老师傅,我明白大家的顾虑。直接更换配件确实是最优解,但现实条件不允许。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这台机床就等于彻底报废,厂里的生产任务怎么办?”

他一句话点醒了众人。是啊,没配件,修不好,结果同样是报废。尝试修复,至少还有一线希望。

“至于修复的可行性,”林磊继续道,语气充满了技术人员的严谨,“并非凭空想象。铜合金的补焊技术是成熟的,关键在于控制热输入和焊后应力。蜗轮齿形的修复,可以通过制作简易靠模,结合手工精修和研磨来逼近原设计曲线。精度确实无法达到百分之百新品的状态,但经过精心调试和补偿,恢复到满足当前大部分加工需求的水平,是有可能的。”

他条理清晰的分析,稍稍压下了现场的躁动。大家开始思考,而不是一味否定。

副厂长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断:“林磊同志,你需要什么支持,尽管提!全厂资源向你倾斜!”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谢谢厂长信任。”林磊点头,立刻开始部署,“第一,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协助,最好是八级的钱师傅或同等级的老师傅,负责主要的手工精修和研磨,我需要您的经验和手感。”

钱师傅一愣,随即挺直了腰板:“没问题!我这把老骨头,还能使上劲!”能被需要,尤其是这种关键时候,他感到一种责任和荣誉。

“第二,需要焊工班最好的老师傅,要精通铜合金的氩弧焊或者气焊,必须能精确控制热量。”“第三,需要机修车间配合,马上加工几个简单的定位夹具和齿形样板(靠模),图纸我立刻画出来。”“第四,需要领取一些特殊材料:磷青铜焊条、不同型号的油石、金刚石研磨膏、最细的研磨粉、还有煤油和猪油(用于研磨液)。”“第五,需要一间相对安静、干净的临时工作间,不能有灰尘干扰。”

林磊一条条指令清晰明确,逻辑严密,俨然一位临阵指挥的将军。副厂长立刻指示各相关部门全力配合,车间主任亲自跑去协调。

很快,一个小型的“精密蜗轮副修复攻关小组”成立了。钱师傅、一位姓王的顶尖焊工老师傅、还有两名细心的钳工被抽调出来,临时工作间也迅速在车间一角用帆布隔了出来。

林磊快速绘制了简单的夹具和齿形样板草图,机修车间开动最快的车床紧急加工。

最重要的补焊环节开始了。王焊工看着那精致但残破的铜蜗轮,手心也有些冒汗。林磊在一旁仔细交代:“王师傅,只能点焊,每次焊接不超过两粒米大小,间隔冷却,绝不能让整体温度过高…”

王师傅凝神屏息,操纵焊枪,如同绣花般小心翼翼。蓝色的火焰舔舐着破损的齿牙,磷青铜焊丝一点点熔合上去。林磊和钱师傅紧紧盯着,不时用手感知温度。

点焊、冷却、再点焊…这个过程极其枯燥耗时,但对控制变形至关重要。

初步补焊完成后,蜗轮变得“臃肿”不堪,需要将多余焊肉去除,初步修出齿形轮廓。这一步由钱师傅主导,使用细齿锉刀和小型电动砂轮(极其小心地控制),凭借几十年练就的手感和林磊提供的齿形样板做大致比对,一点点地修。

林磊则主要负责更精密的环节。他利用系统兑换的《精密机械修复工艺(初级)》知识(消耗情绪值),指导制作更精密的研磨工具和制定研磨方案。

【系统提示:兑换成功,获得《精密机械修复工艺(初级)》应用知识,持续12小时。】

他将研磨膏与煤油、猪油混合,调配出合适的研磨剂。然后,他没有直接研磨蜗轮,而是选择先修复与之配套的蜗杆!

“修复蜗杆相对容易,我们可以先把它恢复到最佳状态,然后用它作为‘基准’,来反研蜗轮。”林向钱师傅解释他的思路,“这样更容易保证啮合精度。”

钱师傅眼睛一亮:“好办法!以杆研轮!小林,你这脑子真是活!”

修复蜗杆主要是消除划痕和磨损凹槽,恢复表面光洁度和形状精度。林磊和钱师傅轮番上阵,用包裹着细帆布的木条蘸取研磨剂,耐心地在蜗杆上来回拉动、旋转,不时用千分表测量其径向跳动和齿厚变化。

这是一个极其考验耐心和细心的过程,需要反复测量、反复研磨,一点点逼近目标。临时工作间里,只剩下细微的摩擦声和沉重的呼吸声。

时间一点点过去,从下午到深夜。厂领导来看过几次,但看到几人全神贯注、满头大汗的样子,都悄悄退了出去,只是吩咐食堂准备了夜宵送来。

蜗杆首先被修复得光洁如新,测量指标达到了令人惊喜的精度。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用修复好的蜗杆,手工研磨配对蜗轮!这是一个更为艰难的过程。需要将蜗轮精密定位,然后缓慢转动蜗杆,利用研磨剂和压力,一点点地将蜗轮上初步修出的齿形“磨”出来,使其与蜗杆完美契合。

林磊和钱师傅的四只手几乎都搭在了上面,感受着那细微至极的摩擦力和变化,凭借手感和经验,不断调整着压力和角度。他们的眼睛因为长时间专注而布满血丝,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失败了一次,局部研磨过度,不得不重新进行少量补焊和修形。

再来!

第二次,小心翼翼…

终于,在天快蒙蒙亮的时候,钱师傅颤抖着手再次用千分表测量了蜗轮几个关键位置的齿厚和跳动公差后,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狂喜!

“成了!小林!你看看!这公差…这公差居然比厂里验收新件的标准还好那么一丝丝!”

林磊接过量具,亲自反复测量了几次,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核心损伤,在他们的巧思和双手中,奇迹般地被修复了!

“快!准备清洗、组装!”林磊的声音带着疲惫,却充满了力量。

曙光微熹,透过帆布的缝隙照进临时工作间,落在那个焕然一新的精密蜗轮副上,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充满希望的光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