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叫朕木匠皇帝 第81章 蹈冰绕袭?调将防祸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6 12:21:48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袁可立送走钦使,坐在屋内好半晌,才稍微平复了激动的心情。

没有人能淡泊名利,自诩如此高风亮节的,不过是求而不得罢了。

袁可立虽然清廉,也希望能够青史留名,能够加官晋爵。

他更希望能辅佐明君,能够安邦定国,成为一代名臣。

如今,皇帝给了他机会,并投入了资源。

如果说之前另一位帝师孙承宗,更得皇帝的信重。

但现在,他已经与孙承宗相差不多,除了没入阁。

袁可立郑重而恭敬地打开了皇帝的书信,仔细阅看起来。

显然,朱由校对于辽南和辽东的布署和战略,又有了新的思路。

或者说,是对之前计划的补充和完善。

“冰季沿海结冰,鞑虏可蹈冰绕袭,水师是否能破冰登陆?或是需要何种船只,何种器械?”

“若能破冰登岸,则可借水师之利,抄敌后路,夹击而灭之。”

袁可立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为其大胆而独特的思路而震惊钦佩。

如果真的在冬季能够破冰登岸,或者是在沿海冰面停船蹈冰,则明军在辽南则可设一大陷阱。

比如计划中的旅顺保卫战,一军固守要塞,一军则可跨海在普兰店湾的石河驿等地登陆。

甚至是在大连湾的南关岛登陆,两面夹击,全歼反扑的鞑虏。

【是否能够实现,本抚还要问过水师将士。即便要前后夹击,以目前我军之战力,取胜亦有难度。】

袁可立思虑着,提笔在纸上记录下来。

皇帝的御笔亲书,还是不要轻易示之于众。

让沈有容带上御笔书信,亦是有袁可立的想法。

毕竟,张盘等辽南将士也是属于东江镇,归毛文龙指挥。

既是分镇,又由沈有容任总兵,有皇帝的手书镇着,就不会生出不必要的麻烦。

如今又下达了圣旨,提升了他的官职,彻底压住了毛文龙。

不仅是官位上的压制,还有朝廷供应的粮草物资全归他调拨,更是掐住了两镇军队的命脉。

登镇加辽南军队的实力,还要强过毛文龙所率领的东江镇。

而且,毛文龙在辽东的地盘,也养不了太多的人口。

从鞑虏统治区逃出的辽民,很大一部分会分流到山东,也就能提供兵源。

不管毛文龙愿不愿意,朝廷能提供的钱粮有数,养不起就只能送出来。

【万岁对毛文龙有防范猜忌之心?孤悬海外,倒也在情理之中。】

袁可立沉吟着,并不觉得皇帝这样做有什么问题。

相反,对于皇帝的驭臣之道,袁可立倒有欣慰之感。

分镇绝对是步好棋,不仅打破了毛文龙的一家独大,还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局面。

谁不卖力,谁拥兵自重,谁畏战保存实力,可谓是一目了然。

【陛下深谋远虑,重开武学,调武将学习进修,正能打破山头倾向,断绝军阀苗头。】

袁可立拿过书信中夹的一张附录,上面是皇帝根据兵部提供的资料,所列出第一批入京将领名单。

“孔有德、耿仲明、尚学礼、尚可进、李惟鸾、金声桓、樊化龙、张大禄、毛承禄、李九成……”

在袁可立看来,调动的这些将领并无异常,好像是皇帝随机挑选。

他当然不知道,这已经是朱由校绞尽脑汁所想到的。

其中有历史上的叛将,也有英勇殉国的忠义之将。

虽不是一网打尽,但朱由校已经尽力在改变某些人的人生轨迹,

其实,在朱由校看来,登州叛乱,东江镇的覆灭,源头都在于袁崇焕。

如果不是他矫诏杀了毛文龙,这一切对大明伤害极大的祸事,都可能避免。

朱由校已经在极大地抑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用有色眼镜看人。

但这真的很难,且处置起来也要小心谨慎。

比如,把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都杀掉,这和提前干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是差不多的办法。

朱由校思虑再三,也没有采取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

后果难料,且无错杀人,很可能造成恶劣的影响。

所以,暂时调离东江镇,在学习进修和训练中以观后效,方是稳妥之举。

袁可立看过名单,不以为意地放在一旁,又继续阅看书信。

书信写得很长,可见皇帝的关注和用心。

不仅有军事布署和战略战术的建议指导,还有如何发展经济,减轻朝廷财政负担的政策举措。

比如在山东和辽东各海岛,大规模种植玉米、番薯和南瓜,并大力发展渔盐经济。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黄渤海渔场,可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

晒盐打渔,再腌鱼晒鱼,还可以进行水产养殖。

只要是能吃的,就能减少所需的粮食,减轻朝廷调粮运粮的负担。

而且,海产是大自然的馈赠,是最廉价的蛋白质来源。

袁可立捋着胡须,连连颌首,赞佩不已。

这些办法和措施能看出皇帝的用心,也是一种投入。

搜集种子、打造渔船,这都是花钱的。

既然要大力发展,种子还能卖给农民?

渔船也是一样,或免费,或租赁,反正不能靠此赚钱。

【陛下之聪慧,终于用上了正途。真乃大明之幸,万民之福。】

袁可立老怀大慰,自己的学生,终于走上了明君之路。

虽说手段算不上太高明,少了些权谋,多了些直截了当。

但这也不意外,天启帝本就少了些帝王之术的教育。

所谓帝王之术,又称人君南面术,是中国古代君主统御臣民的政治哲学。

因为君主临朝时,坐北朝南而得名。

主要体系是“法、术、势”三位一体,以法典治民,权术控臣,权势固位,并融合纵横术等辅助手段。

尽管帝王之术包括了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理论,但还是有些理念成为共通。

比如要求帝王隐晦心志、制衡官僚,还有“法、术、势”分别对民、吏、己的应用。

所谓的隐晦心志,就是一个明智的君主要经常把“不知道”和“怎么办”挂在嘴上,装出一副糊涂的样子。

别啥事都觉得很懂,都是大明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