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小河边的碾米站》

第一章:梦想的开端 1970年,在一个偏远的小乡村,黎明的曙光刚刚洒在起伏的山峦间。村子里弥漫着晨雾,炊烟袅袅升起。在村东头那间略显破旧的瓦房里,文书李大山正坐在简陋的木桌前,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憧憬。他的面前摊着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画着一些简单的草图,那是他关于在小河边修建水力碾米站的初步构想。

李大山的妻子王秀兰端着一碗热腾腾的玉米粥走了进来,看着丈夫专注的样子,轻声说道:“大山,你这天天琢磨着这个碾米站,能成吗?这可不是件小事啊。”李大山抬起头,接过粥,笑着说:“秀兰,你不懂。咱村这么多年,一直都是靠人力舂米,效率太低了。要是有了这个水力碾米站,大家就轻松多了。”

吃过早饭,李大山走出家门,来到村子中央的那棵老槐树下。这里是村民们平日里聚集聊天的地方。不一会儿,就围过来几个村民。其中一个叫张二牛的壮汉挠着头说:“文书啊,你说的那个碾米站,得花多少钱啊?咱村可没多少富裕的。”李大山清了清嗓子说:“二牛兄弟,我都算过了。咱这小河水流常年不断,只要利用好这个水力,不需要太多的钱。主要就是人力,大家齐心协力,我相信一定能成。”

这时,村里的老长辈刘四爷也拄着拐杖走了过来,他缓缓地说:“大山啊,这是个好事。不过这工程可不容易,你得有个周全的计划。”李大山恭敬地回答:“四爷,我知道。我打算先组织几个懂点手艺的村民去河边勘探一下,看看具体的地形,然后再确定怎么动工。”

第二章:勘探之旅几天后,李大山带着张二牛、村里的木匠赵师傅和年轻的后生王石头朝着小河边出发了。他们沿着蜿蜒的小路,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

到了小河边,张二牛看着湍急的河水说:“文书,这水的力量可不小啊。”李大山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河道的走向,说:“二牛,这就是我们的希望。赵师傅,你看看这周围的树木,有没有合适做支撑结构的?”赵师傅在周围转了一圈后说:“有几棵松树倒是挺合适的,又直又粗。”

王石头兴奋地指着河边的一块空地说:“文书,你看这儿,地势比较平坦,而且离水也近,是不是可以在这里建碾米站的主体?”李大山走过去,用脚踩了踩地面,点头说:“石头这小伙子眼睛真尖。不过这里的土质还得再好好考察一下,别到时候地基不稳。”

他们在河边忙活了一整天,做着各种标记,记录着数据。傍晚时分,夕阳把河水染得通红。李大山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往回走。路上,张二牛说:“文书,今天这一趟可真没白跑。我现在对这个碾米站更有信心了。”李大山笑着说:“这才刚开始呢,后面还有很多活要干。”

第三章:筹备工作回到村里,李大山开始组织村民们开会。村子里的小学教室里坐满了男女老少。李大山站在讲台上,拿着一个本子,上面写满了计划和数据。

“乡亲们,今天我和二牛他们去河边勘探了。这个水力碾米站是很有希望建成的。但是,我们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首先要筹集一些基本的材料,像石头、木材之类的。每家每户能出多少就出多少,实在没有的也没关系,出力气也行。”李大山大声地说。

村民们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家里有几块多余的石头可以拿出来,有的说可以帮忙砍树。这时,村里的富户钱富贵站了起来说:“文书,我可以出一笔钱,就当是为村里做贡献了。不过这钱怎么个用法,得有个明细。”李大山感激地说:“富贵叔,你放心。这钱我们会专门记账,每一笔开销都会公开透明。”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村里的孩子们都跟着大人去河边捡石头,大人们则忙着砍伐合适的树木。张二牛带着几个壮劳力在山上开采石头,赵师傅和几个手艺人在村子里的空地上加工木材,把它们做成各种需要的形状。

第四章:动工 1971年春天,阳光明媚,小河边热闹非凡。随着李大山的一声令下,水力碾米站正式动工了。

村民们有的在挖地基,有的在搬运石头和木材。张二牛光着膀子,喊着号子,和几个村民一起抬着一块巨大的石头走向地基坑。“一二,一二……”的号子声响彻河边。

李大山在各个施工点之间穿梭着,指挥着大家的工作。“二牛,这块石头再往左边一点,对,就是这样。赵师傅,那边的木梁要再加固一下。”

王石头带着几个年轻人在河边修建引水渠。他们用小推车把泥土一车车地运走,小心翼翼地用石头砌着水渠的壁。王石头的母亲张婶子端着一罐子水走过来,心疼地说:“石头啊,累了就歇会儿,喝点水。”王石头擦了擦汗说:“娘,没事。这碾米站早点建成,大家就早点受益。”

然而,工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天,突然下了一场暴雨,河水猛涨。刚刚建好一部分的地基被洪水冲垮了一部分。村民们看着被冲毁的工程,都有些沮丧。

李大山站在河边,看着被破坏的景象,握紧了拳头说:“乡亲们,不要灰心。这只是一点小挫折。我们重新加固地基,把它建得更牢固。”

第五章:困难与坚持重新修建地基需要更多的石头和木材。但是之前筹集的材料已经用得差不多了。李大山又开始想办法。他带着张二牛和王石头去邻村寻求帮助。

邻村的文书一开始有些犹豫,但是听了李大山的讲述后,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邻村答应借给他们一部分石头和木材,并且还派了几个有经验的村民来帮忙。

回到村里,大家又充满干劲地投入到工作中。张二牛每天都在工地上干到很晚,他的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赵师傅为了赶制一些关键的部件,眼睛熬得通红。

王石头在一次搬运木材的时候不小心砸伤了脚。他的父亲王大叔心疼地说:“石头啊,你就别干了,在家好好养伤。”王石头摇摇头说:“爹,我这点伤不算什么。大家都这么努力,我怎么能歇着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碾米站的主体结构逐渐成型。那是一个用石头和木材搭建起来的坚固建筑,引水渠也已经基本完工。

第六章:胜利在望 1973年的秋天,水力碾米站已经基本建成了。只剩下安装碾米的设备了。李大山通过多方联系,终于从县城里买到了一套二手的碾米设备。

当设备运到村里的时候,村民们都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这个铁家伙。李大山带着几个懂机械的村民开始安装设备。

在安装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但是李大山没有放弃,他不断地查阅资料,向县城里的技术人员请教。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设备终于安装成功了。

第七章:碾米站的启用 1973年的冬天,水力碾米站正式启用了。那天,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村民们都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聚集在碾米站周围。

李大山站在碾米站的门口,激动地说:“乡亲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的水力碾米站终于建成了。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然后,几个村民抬着一袋稻谷走进了碾米站。随着水流冲击着水车,水车带动着碾米设备开始运转。不一会儿,白花花的大米就从设备的出口流了出来。

村民们欢呼起来。张二牛笑着说:“文书啊,这可真是个好东西。以后咱们就不用那么辛苦舂米了。”

刘四爷也欣慰地说:“大山啊,你为村里办了一件大好事啊。”

第八章:后续发展随着水力碾米站的运行,村子里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耕种土地,粮食产量也逐渐提高。

李大山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又开始计划在碾米站旁边修建一个小磨坊,用来加工面粉。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村子里的经济越来越好。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上学,村里还盖起了几间新瓦房。

1990年,李大山已经年老体衰。他的儿子李小明接过了他的工作,继续为村子的发展努力着。

李小明看着已经有些陈旧的碾米站,心中充满了感慨。他对父亲说:“爹,你当年可真了不起。”李大山笑着说:“孩子,这是大家的功劳。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

1995年,村子里已经通了电,有了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但是那座水力碾米站依然在运转着,它见证了这个村子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程,也承载着村民们的希望和汗水。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