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七子闯天都 第97章 《铁匠铺的记忆》

作者:作家益洲ZYP 分类: 更新时间:2025-02-12 11:05:39
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铁匠铺的记忆》

第一章:铁匠铺的初见 1970年的春天,阳光洒在耳子山的小路上。我的父亲,一个年轻的乡村干部文书,迈着轻快的步伐朝着耳子山的铁匠铺走去。他的手里拿着一把已经有些破旧的锄头,那把锄头名叫“老伙计”,是他在村里耕种自家那小块田地时的得力助手。

铁匠铺里,炉火正旺。铁匠李师傅是个身材魁梧的汉子,皮肤黝黑,手臂上的肌肉像是虬结的树根。他的铁匠铺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农具,有崭新的镰刀,还有未完工的犁头。

“李师傅,您看这锄头,又坏了。”父亲走进铁匠铺,把锄头放在了打铁的台子上。

李师傅停下手中正在捶打的铁块,拿起锄头看了看,说道:“这锄头用了不少年头了吧,你看这刃都卷成这样了。”

“是啊,这几年村里的地越来越多,这锄头没少干活。”父亲笑着回答。

就在这时,村里的老农夫张大爷也走进了铁匠铺。他背着一捆柴禾,那是他从山上砍来的。“哟,文书也在呢。”张大爷说道。

父亲连忙起身,帮张大爷把柴禾放下,说道:“张大爷,您这是又来给李师傅送柴禾啦?”

张大爷笑着说:“是啊,李师傅这打铁的炉子可费柴禾了,我这山上的柴禾多,送点过来。”

李师傅也笑着说:“张大爷,您每次送的柴禾都可好了,我这炉子烧得旺,打出的农具也好。”

父亲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说道:“李师傅,我这文书也是从咱村里出去的,自己的地哪能不管呢。再说了,这亲自种地,才知道乡亲们的辛苦啊。”

炉火映照着他们的脸,红彤彤的。不一会儿,锄头被烧得通红,李师傅迅速地把锄头拿出来,放在铁砧上,手中的大铁锤开始有节奏地敲打起来。“铛铛铛”的声音在铁匠铺里回荡,像是一首古老的乐章。

第二章:岁月中的铁匠铺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75年。这几年,村里发生了不少变化。村里开始修建水利工程,父亲作为文书,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即使再忙,家里那几亩地还是不能荒废。

一天傍晚,父亲又来到了铁匠铺。这次,他带来了村里集体的几把锄头,这些锄头在修建水利工程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李师傅,这次可麻烦您了,这都是村里急用的。”父亲有些焦急地说。

李师傅看了看那些锄头,说道:“文书,你放心,我这就加班加点给你弄好。”

这时,村里的年轻后生小王也来到了铁匠铺。小王是个热心肠,他想跟着李师傅学打铁的手艺。

“李师傅,我想跟您学打铁,您看行不?”小王有些腼腆地说。

李师傅看了看小王,说道:“小王啊,打铁这活儿可累,你能吃得消吗?”

小王坚定地说:“李师傅,我不怕累,我就想把这门手艺学会。”

父亲在一旁说道:“小王啊,这打铁可是个好手艺,学会了以后肯定有用。”

在李师傅打铁的时候,父亲和他聊起了村里的变化。“李师傅,这水利工程要是修好了,咱村里的庄稼可就不怕旱涝了。”

“是啊,这是好事啊。不过,文书,这工程可不容易啊,你得多操心。”李师傅回应道。

“那是自然,这关系到村里每家每户的生计呢。”父亲坚定地说。

这一晚,铁匠铺的灯火一直亮到很晚。李师傅和父亲在打铁声和谈话声中,为了村里的希望努力着。小王也在一旁认真地看着李师傅打铁,时不时地帮忙递个工具。

第三章:八十年代的变迁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这个小乡村。村里开始有一些年轻人出去打工了,但是父亲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乡村干部文书的工作。

1983年的夏天,父亲又一次来到铁匠铺。这次他带来的不是损坏的锄头,而是一块特殊的铁料。

“李师傅,这是我从城里带回来的一块好铁料,您看能不能给我打一把特别的锄头。”父亲兴奋地说。

李师傅接过铁料,仔细端详着,说道:“这铁料确实不错,文书,你想打个什么样的特别锄头啊?”

父亲想了想,说:“李师傅,现在村里的地都开始搞承包了,我想打一把更轻便、更锋利的锄头,这样干活能更有效率。”

李师傅点了点头,说:“行,我试试。不过这要费些功夫。”

在打造这把特殊锄头的过程中,村里的妇女主任赵大姐也来到了铁匠铺。她手里拿着一把小镰刀,说道:“李师傅,您看我这镰刀,钝得很,您能给磨磨不?”

李师傅说:“赵大姐,您先放这儿,我这忙着给文书打造锄头呢,等会儿就给您磨。”

父亲在一旁说:“赵大姐,您这是又要去割草喂牲口啊?”

赵大姐笑着说:“是啊,家里的牲口可不能饿着。文书啊,听说你要打造一把特别的锄头,这是个好想法啊。”

父亲说:“赵大姐,现在村里的发展得跟上时代啊,这农具也得改进改进。”

经过几天的精心打造,那把特殊的锄头终于完成了。父亲拿着锄头,爱不释手,他给这把锄头取名为“希望”。

第四章:九十年代的坚守到了1995年,乡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里通了公路,有了一些小工厂。但是父亲还是会经常去铁匠铺。

这一年的秋天,父亲去铁匠铺的时候,发现李师傅的铁匠铺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热闹。

“李师傅,这是怎么了?怎么没什么人来打农具了呢?”父亲疑惑地问。

李师傅叹了口气,说:“文书啊,现在都有机械化的农具了,来打锄头、镰刀这些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时,村里的老会计陈大伯走进了铁匠铺。他看着铁匠铺里的冷清景象,也不禁感慨道:“想当年,这铁匠铺可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啊。”

父亲看着铁匠铺里有些冷清的景象,心中有些感慨。他说:“李师傅,虽然时代变了,但是这铁匠铺可是咱们村的一个记忆啊。”

“是啊,可是我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李师傅无奈地说。

父亲在铁匠铺里转了一圈,看着那些熟悉的工具,那些曾经无数次打造出农具的工具。他说:“李师傅,不管怎么样,您的手艺不能丢啊。”

李师傅点了点头,说:“我也想啊,可是这现实……”

父亲拿起一把新打的锄头,说:“这把锄头我要了,就当是留个纪念吧。”

从那以后,父亲还是会时不时地去铁匠铺看看李师傅,尽管铁匠铺的生意越来越差,但他们之间的情谊,以及那些和铁匠铺有关的记忆,永远留在了他们心中,也留在了这个小乡村的历史长河中。

在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里,铁匠铺见证了乡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过程,而父亲和李师傅的故事,也成为了乡村记忆中一抹温暖而又难忘的色彩。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