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高梁坡上的引水梦》

在七十年代初期,高梁坡还是一个贫穷且干旱的地方。这里的土地干裂,庄稼在干旱的威胁下奄奄一息。而我的父亲,一个年轻且充满干劲的乡村干部文书,决心改变这个局面。

高梁坡提水站,是这个改变的起点。那是一座简陋的提水站,几台破旧的抽水机发出沉闷的轰鸣声。父亲站在提水站的旁边,望着坡下那一大片渴望水源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忧虑和决心。

“李叔,这提水站的水,根本不够用啊。”父亲皱着眉头对村里的老把式李大爷说道。

李大爷吧嗒着旱烟,无奈地说:“娃啊,这已经是咱村最大的指望了,可这地太多,水太少。”

父亲咬了咬牙:“那我们就修灌溉渠,把水引到更远的地方去。”

这个想法一提出,就在村子里炸开了锅。村民们有的支持,有的则充满了担忧。

“文书啊,这修渠可不是小事,咱们哪有那人力物力啊?”村东头的王婶担忧地说。

父亲坚定地回答:“婶子,要是不修渠,咱们的地就一直这么旱着,以后吃啥?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没有干不成的事。”

于是,修渠的工程就这样开始了。村民们拿着自家的锄头、铁锹,从高梁坡提水站出发,开始了肩挑背扛的艰苦历程。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太阳高悬在空中,无情地烘烤着大地。父亲戴着一顶破旧的草帽,扛着一把锄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的背上背着一个大竹篓,里面装满了石块。

“大家加把劲啊,今天我们要把这一段渠基挖好。”父亲大声喊道。

村民们纷纷响应,强壮的小伙子们用力地挥舞着铁锹,一锹一锹地挖着坚硬的土地;妇女们则用小锄头仔细地清理着石块和草根;老人们也没闲着,他们把挖出来的石块一块一块地搬到竹篓里,准备背到需要的地方去。

“爹,我累了。”一个小男孩,也就是村里老赵家的小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对他爹说道。

老赵拍了拍儿子的头:“娃啊,再坚持坚持,这渠修好了,以后咱就不怕干旱了。”

在修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有一段路,土质松软,刚挖好的渠基总是塌方。

“这可咋办啊?”村民们围在那里,焦急地看着。

父亲沉思了一会儿,说:“我们去砍些树枝来,把这渠壁撑住。”

于是,几个年轻的小伙子跑到附近的树林里,砍来了不少树枝。大家小心翼翼地把树枝插入渠壁,然后用麻绳绑紧。经过一番努力,这段塌方的渠基终于稳定了下来。

随着工程的推进,需要搬运的石块越来越多。高梁坡上有一个采石场,那里的石块是修渠最好的材料。

“走,去采石场搬石头。”父亲一声令下,村民们又浩浩荡荡地向采石场进发。

采石场里,巨大的石块横七竖八地躺着。村民们两人一组,用粗麻绳套住石块,然后喊着号子,把石块一步一步地拖到修渠的地方。

“一二,加油!一二,加油!”号子声在山谷里回荡。

有一次,一块巨大的石块在搬运过程中突然松动,向着坡下滚去。

“小心啊!”父亲大喊一声,冲了过去。

还好石块在中途被一块凸起的石头挡住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父亲的手臂却被石块擦伤了,鲜血直流。

“文书,你受伤了,快去休息吧。”村民们关切地说。

父亲摇了摇头:“没事,这点小伤算不了什么,咱们继续干活。”

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灌溉渠终于修到了村子里的第一块农田边。当清澈的水顺着灌溉渠缓缓流进干涸的农田时,村民们欢呼雀跃。

“有水了,有水了!”孩子们在田边奔跑着,欢呼着。

但是,父亲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又有了一个新的计划——修引水渠,把更远的水源引到高梁坡来。

“文书,这引水渠可更难修啊,要翻山越岭的。”李大爷担心地说。

父亲说:“大爷,我知道难,但是只有这样,我们的村子才能彻底摆脱干旱。”

于是,村民们又跟着父亲踏上了修引水渠的征程。

在修引水渠的过程中,要穿越一片茂密的山林。山林里荆棘丛生,还有不少毒蛇和野兽。

有一天,一个村民在山林里被蛇咬了。

“不好了,刘大哥被蛇咬了!”有人喊道。

父亲急忙跑过去,看到刘大哥的腿已经肿了起来。他当机立断,用绳子紧紧地扎住刘大哥的大腿上部,防止毒液扩散。然后,他背起刘大哥就往村里跑。

“文书,放下我,渠还没修完呢。”刘大哥虚弱地说。

父亲说:“命比渠重要,咱们先回去治伤。”

经过村里的土郎中的救治,刘大哥脱离了危险。但是,这并没有吓倒村民们,他们又重新回到山林里,继续修渠。

经过几年的努力,引水渠终于修通了。清澈的水源源不断地流进高梁坡,高梁坡的土地变得肥沃起来,庄稼也长得郁郁葱葱。

“文书啊,多亏了你,咱们高梁坡才有今天啊。”村民们对父亲充满了感激。

父亲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

在八十年代中期,高梁坡已经变成了一个富裕的村庄。那纵横交错的灌溉渠和引水渠,就像血管一样,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父亲,那个曾经带领村民们肩挑背扛修渠的乡村干部文书,他的名字也永远地刻在了高梁坡的历史上,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英雄。

每当我回到高梁坡,看到那流淌的渠水,就仿佛看到了父亲和村民们当年艰苦修渠的场景。那是一段充满汗水、泪水和希望的历史,也是高梁坡走向繁荣的起点。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