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七子闯天都 第92章 《筑路岁月》

作者:作家益洲ZYP 分类: 更新时间:2025-02-12 02:20:36
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筑路岁月》

第一章:乡村的困境 1970年,清平村像一颗被遗忘在大山深处的明珠,四周环山,风景虽美却因交通闭塞而深陷困境。村里通往外界的那条小路,狭窄泥泞,每逢雨天,就成了烂泥塘,人畜通行都困难。

村里的文书李大山,身形壮硕,浓眉下的双眼透着坚毅。他的儿子李小军,是个充满活力的十几岁少年。

这天,李大山站在村子的晒谷场上,周围聚集着村民。他大声说:“乡亲们,要想富,先修路啊。咱们这路,啥都运不进来,咱的东西也运不出去。”村民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王大爷先开了口:“大山啊,修路是好事,可咱们一没钱,二没机械,这不是天方夜谭吗?”旁边的刘大叔也附和道:“就是啊,这得费多少人力,咱庄稼还种不种了?”但也有一些年轻人眼睛里闪着期待,像赵强就说:“大山叔,我觉得行,只要能把路修通,咱们以后的日子肯定好过。”

李大山看着大家,坚定地说:“咱们虽然没机械,但是咱们有双手啊。咱们肩挑背扛,一点一点地修。”

第二章:艰难的起步第二天,李大山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村民,拿着锄头、铁锹来到规划好的修路起点。李小军也跟来了,拿着小锄头,兴奋不已。

一锄头下去,问题就来了。地下全是坚硬的石头和盘根错节的树根。赵强皱着眉头说:“这可咋整,这石头硬得像铁一样。”李大山一边擦汗一边说:“不怕,咱们先把树根挖出来,再慢慢敲碎石头。”

村民们开始劳作,可抱怨声也随之而来。张婶的丈夫在修路,她心疼地说:“这修啥路啊,累成这样,还不知道啥时候能修通,不如在家好好种地。”她这话一出口,不少妇女都点头。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陈嫂就说:“张婶,你这眼光得放长远些。现在苦点累点,路修通了,以后就好了。”

李大山听到这些话,大声说:“乡亲们,这路是咱们村子的希望。现在苦是苦,可将来子孙后代都能受益。”

第三章:村民的齐心随着工程推进,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妇女们负责送水送饭。

刘婶提着馒头和水来到工地,喊道:“大伙累了吧,快来吃点东西。”李大山接过馒头感激地说:“刘婶,多亏了你们啊,不然咱们哪有力气干活。”

修路过程中,路线规划引发了争执。张福认为应该绕过他家果园,他说:“这果园可是我全家的生计,路从这儿过,肯定得毁不少果树。”陈贵则觉得那样会增加路程,他反驳道:“张福,你不能只想着自己,路绕远了,大家都不方便。”两人争得面红耳赤。

这时,一些村民站在张福这边,觉得果园确实重要;另一些则支持陈贵,认为整体利益更重要。

李大山赶忙过来调解:“大伙都是为了村子好,咱们再商量商量,肯定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经过讨论,重新规划了路线,既不影响果园,又保证了道路最短距离。

第四章:洪水的考验雨季来临,一场洪水席卷而来,刚修好的一段路基被冲垮。村民们看着被冲毁的路段,一个个垂头丧气。

李小军看着父亲,担心地说:“爹,这可咋办啊?”李大山看着被冲毁的路,眼神坚定:“孩子,这是老天在考验咱们呢。咱们重新修,这次修得更结实。”

有些村民打起了退堂鼓,李老三说:“这洪水一来就冲垮,咱还修它干啥,这就是个无底洞啊。”但也有村民不服气,赵强说:“李老三,你这是啥话,遇到点困难就退缩,咱们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于是,村民们又重新投入抢修。他们在路基下加更多石头和木桩,加固堤岸。李大山日夜守在工地指挥抗洪修路。

第五章:希望的曙光几年努力后,路修了一大半。村里有了变化,小商贩能骑自行车进村收购山货了。

村民们看到希望,干劲更足。李大山更忙了,要指挥工地,还要协调物资。

李小军跟着父亲去镇上找物资。他们四处奔走,终于从一个好心老板那里得到水泥。李小军高兴地说:“爹,有了这些水泥,咱们的路肯定能修得更好。”

这时,仍有村民担忧,马大爷说:“这路修得再好,要是以后没人维护,还不是白搭。”但大多数村民充满信心,孙大哥说:“只要路修通了,大家都会爱护的,这是咱们的致富路。”

第六章:路的完成 1985年,经过十五年努力,泥巴公路终于修通。通车那天,清平村沸腾了。村民们站在公路两旁,笑容满面。

汽车、拖拉机缓缓驶过,村民们好奇又兴奋。

李大山站在人群中,眼中闪着泪花。李小军走到父亲身边说:“爹,咱们成功了。”李大山摸着儿子的头说:“是啊,孩子,这是咱们全村人的功劳。”

这条泥巴公路改变了清平村命运。山货能运出,物资能进来,清平村走向富裕,而这段筑路岁月永远留在村子历史中,成为激励后人奋斗的精神财富。

第七章:新的挑战路虽然修了一大半,但剩下的路段依然充满挑战。随着道路向山里延伸,物资运输变得更加困难。之前靠人力搬运的工具和材料,如今因为距离变远,效率变得极低。

李大山看着进度缓慢的工程,心急如焚。一天,他和几个村民商量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赵强提议说:“大山叔,咱们能不能做几个简易的木车,这样运东西能省力些。”李大山眼睛一亮,但很快又皱起眉头:“这是个好主意,可咱们村里没多少合适的木材啊。”

这时,一直沉默的老木匠吴伯站了出来:“大山啊,村东头那片树林里有些老榆树,虽然不是很粗,但用来做木车应该够了。只是那片树林是村里的风水林,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砍。”这个提议让村民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些比较传统的老人坚决反对,王大爷就说:“那片树林可动不得,动了会坏了村子的风水,到时候出了啥灾祸可咋办?”

李大山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容易,他挨家挨户地去做思想工作。他对王大爷说:“大爷,我知道您是为村子好,可这路修不通,咱村子就一直穷下去,这风水再好又有啥用呢?咱们只砍几棵树,而且等路修好了,咱们再种上更多的树。”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大部分村民终于同意了。

第八章:疾病的侵袭在修路的过程中,由于长期的劳累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不少村民生病了。先是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发起了高烧,接着一些老人也开始咳嗽不止。

村里的赤脚医生刘大夫忙得不可开交。他一边给病人看病,一边对李大山说:“大山啊,这修路的活不能停,可这样下去,病的人会越来越多。大家的身体都熬不住啊。”

李大山看着生病的村民,心中满是愧疚。他决定改善一下大家的生活条件,让大家能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可是,这谈何容易。工程不能停,人手又不够,这可怎么办呢?

李小军看到父亲愁眉不展,他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对父亲说:“爹,咱们可以让村里的孩子们也来帮忙。他们虽然干不了重活,但可以帮忙送水、递工具,这样大人们就能多休息一会儿了。”李大山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召集了村里的孩子们,给他们分配了任务。

第九章:资金的短缺随着修路工程的深入,资金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之前筹集的一点资金已经快花光了,而购买炸药、水泥等重要物资还需要不少钱。

李大山和村里的几个干部商量着如何筹集资金。有人提议向村里的富户借钱,可清平村本来就穷,所谓的富户也没多少余钱。

李大山想到了去镇上寻求帮助。他带着李小军,走了几十里山路来到镇上。他们找到了镇长,李大山诚恳地说:“镇长,我们清平村修路实在是遇到了大困难,资金短缺,您看能不能给我们一点支持?”镇长很同情他们的遭遇,但镇上的资金也很紧张。镇长说:“大山啊,镇上能给的支持有限,但我可以给你们写封信,你们去县里看看,能不能争取到一些援助。”

李大山和李小军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县里。他们在县政府门口等了很久,终于见到了相关的领导。李大山把清平村修路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领导被他们的精神感动,答应给清平村提供一部分资金和物资。

第十章:技术的难题路修到一处山坡时,遇到了技术难题。这处山坡土质疏松,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修路,很容易引发山体滑坡。

李大山和村民们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大家围在一起商量办法。有的村民说直接把山坡挖平,有的说从旁边绕过去。但这些方法都不太可行。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村里来了一位地质队的队员。原来他是到附近考察的,路过清平村。李大山赶紧向他请教。地质队员仔细查看了山坡的情况后,建议他们采用分层加固的方法,在山坡上先打上木桩,然后用石头和泥土分层堆砌。

村民们按照这个方法去做,虽然进度慢了一些,但总算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

第十一章:路的完成 1985年,经过无数的艰辛和磨难,这条泥巴公路终于修通了。通车的那天,整个清平村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村民们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站在公路两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汽车、拖拉机缓缓驶过,村民们好奇又兴奋地看着这些以前只能在外面看到的交通工具。

李大山站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一切,眼中闪着泪花。李小军走到父亲身边,说:“爹,咱们成功了。”李大山摸着儿子的头说:“是啊,孩子,这是咱们全村人的功劳。”

这条泥巴公路的修通,改变了清平村的命运。村里的山货能够顺利运出去,外面的物资也能进来了。清平村开始逐渐走向富裕,而李大山和村民们这段艰苦的筑路岁月,也永远地留在了清平村的历史中,成为了激励后人不断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