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钢笔》
在七十年代初期,一个名叫清平村的小村落,像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静静镶嵌在广袤的大地之上。这里,有着质朴的泥土气息,有着简单而纯粹的村民,也有着一个即将开启一段特殊故事的家庭。
我的父亲,名叫李大山,是清平村的干部文书。他身材高大,脸庞被岁月和阳光雕琢出坚毅的轮廓,一双眼睛总是透着沉稳与智慧。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父亲的身份让他在村子里有着特殊的地位,而他办公桌上的那支钢笔,更是他身份的重要象征。
那支钢笔是父亲最珍视的物品。它的笔身是黑色的,有着细腻的纹路,笔尖闪烁着银色的光芒。笔帽上刻着一行小字:“为人民服务”。这是父亲参加工作时,村里的老书记送给他的。老书记拍着父亲的肩膀说:“大山啊,这支笔就交给你了,你要用它好好为咱村的百姓写实事,记好事。”父亲郑重地接过钢笔,从此,它就从未离开过父亲的身边。
七十年代初期,清平村的生活十分艰苦。粮食产量低,村民们常常吃不饱饭。父亲每天的工作就是记录村里的各项事务,统计粮食产量,计划分配方案。他总是坐在那张破旧的木桌前,拧开钢笔的笔帽,一笔一划地在粗糙的纸张上书写着。那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仿佛是清平村走向希望的脚步声。
有一次,村里的王大爷因为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来找父亲想办法。父亲皱着眉头,看着手中的本子,上面记录着村里粮食的剩余情况。他拿起钢笔,在本子上划了又划,最后说:“王大爷,咱村里的粮食也紧张,但是我从我的那份里匀出一点给您,先熬过这一阵儿。”说完,他用钢笔在一张纸条上写了个证明,让王大爷去仓库领粮食。王大爷拿着纸条,热泪盈眶,他紧紧握住父亲的手说:“大山啊,你真是个好干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村子里开始计划修建一条通往外面的土路。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父亲的钢笔变得更加忙碌了。他白天跟着村民们一起去勘测地形,晚上就在灯下用钢笔绘制修路的规划图。
在修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有村民提出要放弃,觉得这太难了。父亲站在土坡上,拿着用钢笔写的计划书,大声说:“乡亲们,这条路我们必须修。这是我们清平村走向富裕的路,现在苦一点,以后就好了。”他挥舞着手中的钢笔,那支钢笔在阳光下闪耀着坚定的光芒。
一天夜里,父亲正在家中绘制更详细的修路图纸,突然停电了。黑暗中,父亲摸索着找到蜡烛,点燃后继续工作。烛光摇曳,映照着父亲专注的脸庞。母亲在一旁说:“大山,这么晚了,明天再弄吧。”父亲摇摇头说:“不行,这事儿不能拖,早一天修好路,村民们就能早一天过上好日子。”那支钢笔在烛光下继续书写着清平村的希望。
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渐渐吹到了清平村。村里开始有人尝试种植新的农作物品种,搞一些小型的副业。父亲的钢笔又开始记录新的变化。他记录着村民们的创新尝试,记录着每一笔收入和支出。
村里的刘叔想搞一个小型的养鸡场。他来找父亲商量,父亲热情地接待了他。父亲用钢笔在本子上详细地记录着刘叔的计划,然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刘叔,养鸡场是个好想法,但是咱们得注意卫生防疫,还有饲料的来源。”刘叔连连点头,说:“大山啊,多亏有你,我这心里就有底了。”
到了八十年代初期,清平村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土路修成了,农作物产量提高了,养鸡场、养鸭场也越来越多。父亲的钢笔也换过一次笔尖,那是因为长时间的书写,笔尖磨损得太厉害。父亲拿着那支钢笔去镇上的文具店,小心翼翼地对老板说:“老板,给我换个笔尖,这可是我工作的宝贝。”老板笑着接过钢笔,换好笔尖后说:“你这支钢笔可有年头了,还这么珍惜啊。”父亲说:“这可不只是一支钢笔,它是我们清平村发展的见证。”
八十年代中期,村里的年轻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的想法。他们想要引进一些现代化的设备,发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父亲虽然年纪渐长,但他的热情丝毫不减。他依然用那支钢笔记录着年轻人的想法,为他们出谋划策。
有一群年轻人打算集资购买一台拖拉机。他们来找父亲商量具体的事宜。父亲坐在院子里的老树下,用钢笔在本子上计算着成本、收益和风险。他对年轻人说:“这拖拉机是个好东西,能提高咱们的生产效率。但是你们要考虑好维修、保养的问题,还有怎么安排使用时间,可不能起了争执。”年轻人认真地听着父亲的话,他们知道,父亲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
然而,岁月不饶人。父亲的身体渐渐不如从前。他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写字的时候手会不自觉地颤抖。但他依然坚持用那支钢笔处理村里的事务。
有一天,村里的会计小张来家里找父亲对账。父亲坐在桌前,拿起钢笔,可是手颤抖得厉害,字写得歪歪扭扭。小张说:“李叔,要不今天就算了,您先休息。”父亲摇摇头说:“不行,这账今天就得对清楚。”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手稳定下来,继续用钢笔在账本上书写着。
随着时间的流逝,清平村变得越来越富裕,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父亲的那支钢笔,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父亲退休后,那支钢笔被他小心地收藏在一个盒子里。
有一天,我回到家中,看到父亲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那个装钢笔的盒子。我走过去,坐在他身边。父亲打开盒子,拿出那支钢笔,对我说:“儿子,你知道这支钢笔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吗?”我摇摇头。父亲说:“它见证了清平村从贫穷到富裕的整个过程,每一个计划,每一次变革,都有它的参与。它不仅仅是一支钢笔,更是我的伙伴,是清平村的希望。”
我接过父亲手中的钢笔,仔细端详着。那支钢笔虽然已经有些陈旧,但依然散发着一种特殊的光芒。它承载着父亲的一生心血,承载着清平村的奋斗历史。
如今,清平村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村庄,高楼大厦林立,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但那支七十年代初期到八十年代中期陪伴父亲当乡村干部文书的钢笔,永远被铭记在清平村的发展史上,也永远被珍藏在我们家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