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祭奠父亲》
三十年代初期,父亲出生在农村乡下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那是一个被贫穷与饥饿笼罩的世界,家中的土坯房破败不堪,屋顶的茅草稀稀拉拉,每逢风雨天,屋内便是一片泥泞与潮湿。
父亲的童年,是在无尽的劳作中度过的。家里租种着地主家的几亩薄田,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是父亲最忠实的伙伴。每天清晨,天还未亮透,父亲就跟着祖父扛着锄头走向田间,沉重的锄头在他瘦弱的肩膀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红印。
七十年代初期,父亲凭借着自己在艰苦岁月中磨砺出的一点文化知识,开始担任当地农村的乡干部文书。他工作的地方是一间狭小的屋子,一张掉漆的办公桌,桌上摆放着几摞文件,还有一支总是蘸墨不均匀的钢笔。
父亲和母亲育有七个孩子,家庭的重担愈发沉重。母亲在家操持家务,父亲则在外辛勤工作,同时还要兼顾家中的农活。
我是老七,记忆中的家总是充满了忙碌与温暖。家中的那口老灶,烟囱里总是冒着袅袅炊烟。母亲在灶前忙碌着做饭,而父亲总是在忙碌了一天后,还要去田里查看庄稼的情况。
家里的孩子多,生活十分拮据。但父亲从未抱怨过,他总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有一年,庄稼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家里的粮食所剩无几。父亲四处奔走,向村里的富裕人家借粮,他那坚定的眼神和诚恳的态度,打动了不少人。他用借来的粮食,熬成稀粥,让孩子们先吃,自己却常常饿着肚子。
父亲的风湿病越来越严重,到了八十年代初期,他已经半残疾了。但他依然拄着拐杖,坚持去上班,去田里帮忙。他的那根拐杖,在地上敲出坚定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他的不屈。
我在煤油灯下努力读书的时候,父亲总是坐在一旁陪着我。那盏煤油灯的灯光昏暗而摇曳,父亲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有些佝偻。他常常对我说:“老七啊,读书是你走出这穷苦日子的唯一出路,你一定要努力。”
我看着父亲那满是皱纹的脸,那浑浊却充满希望的眼睛,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
九十年代初期,我考上了中专,父亲高兴得像个孩子。他从箱底翻出了自己唯一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穿上它,在村子里到处宣扬这个好消息。
随着我不断努力,后来考上了大学,最终留在省城工作。每次我回家看望父亲,他总是坐在那张破旧的木凳上,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容。那张木凳已经有些松动,坐上去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但父亲舍不得扔掉。
父亲年满八十岁那年,正月十五酉时初刻,他因久病复发,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躺在那张陪伴他多年的硬板床上,床板上的草席已经破旧不堪。
又是一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村子里热闹非凡。孩子们提着花灯在街头巷尾嬉戏,红红的灯笼挂满了村子的每个角落。而我,来到了父亲的坟前,脑海里浮现出父亲的点点滴滴。那曾经的父爱,如同这元宵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怀念。父亲虽然已经离我而去,但他的爱永远留在我心中,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激励着我们前行。
坟前的杂草已经被我清理干净,我摆上祭品,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一幅幅画面浮现在脑海里,我想起父亲一生的坚韧,他在艰苦的生活中从未低头,为了家庭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在那记忆的长河中,父亲对子女的爱如同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却持久而深沉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小时候,家里孩子众多,生活条件又差,但父亲总是竭尽所能让我们感受到温暖。每到冬天,那破旧的茅草屋四处透风,父亲就会早早地去山里砍些柴回来。他那瘦弱的身影在寒风中显得有些单薄,可他背着重重的柴捆,一步一步坚定地往家走。回到家后,他顾不上自己冻得通红的双手,就赶忙把火生起来。那跳跃的火苗映照着父亲满是皱纹的脸,他看着围坐在火边的我们,眼中满是慈爱。他会把最小的我抱在怀里,用他粗糙的大手搓着我的小手,一边搓一边说:“可不能让我的小娃冻着喽。”
父亲在担任乡干部文书期间,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从未忽略过对子女的教育。那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给我们买文具,父亲就会用他那粗糙的双手,亲自给我们制作简单的本子。他把废旧的纸张收集起来,裁剪整齐,然后用针线仔细地装订成册。他会在本子的封面上,用他那并不漂亮但十分工整的字写上我们的名字。他常说:“娃们,虽然咱家里穷,但读书写字可不能含糊。”他还会在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坐在煤油灯下,检查我们的功课。他自己文化水平有限,但他会认真地听我们背书,看着我们写字。如果我们写得好,他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那笑容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给予我们无限的鼓励。
在吃饭这件事上,父亲也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家里粮食不够的时候,他会把仅有的一点白面做成馒头,分给我们几个孩子吃,而他自己则默默地吃着粗粮。有一次,我看到父亲偷偷地把我们吃剩下的馒头渣收集起来,放进嘴里,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知道,父亲把他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我们身上,他宁愿自己挨饿,也要让孩子们吃饱。
父亲对我们的爱还体现在他对我们品德的教育上。他常说:“做人要诚实,要善良,要懂得感恩。”有一回,哥哥在外面捡到了一个小布包,里面有一些零钱。哥哥满心欢喜地跑回家,以为可以得到父亲的夸奖。可是父亲却一脸严肃地问哥哥:“这是从哪里来的?”哥哥如实回答后,父亲带着哥哥挨家挨户地去询问,直到找到失主。父亲对哥哥说:“不是自己的东西,咱可不能要。”这件事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基本准则。
当我考上中专,要离开农村去城里读书的时候,父亲既高兴又担忧。他高兴的是我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担忧的是我一个人在外面会受委屈。他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拿出来给我,还亲手为我缝了一个布包,用来装我的衣物和书本。他一边缝一边叮嘱我:“娃啊,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要好好学习,不要和别人比吃穿,要比就比学问。”那细密的针脚里,缝进的都是父亲的爱和牵挂。
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差,可他对我们的爱却从未减少。即使在他病得很重的时候,他还会关心我们的生活。他会问姐姐家的收成好不好,会叮嘱哥哥要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他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关心,就像那元宵佳节的灯火,虽然微弱,却照亮了我们的心。
“爸,您的坚韧和奉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虽然平凡,但您是我们心中最伟大的人。”我对着坟茔轻声说道。
风,吹过坟头的松柏,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父亲的回应。我知道,他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如同这元宵佳节的灯火,永远照亮我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