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句,刘恒这才起身解释道:“朕即位之初,尝闻京畿之地有流寇作乱,然朝廷诸部皆不堪用,故调白杆兵进京,以除贼乱。”
韩爌瞬间明白,皇帝的用意了。
随即,韩爌目光狠狠瞪视着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这三人。
阉党祸国,果至于斯。
调客兵进京,这事儿当时你们几个内阁阁老也能同意?
按照正常道理来说,你们几个内阁阁老不应该将圣旨奉还么?
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三人也倍感冤枉,当时皇帝才刚刚即位,下了这么一道诏令,内阁封还,那不是明着打皇帝脸么?
况且,皇帝调兵的理由也很充足和正当,内阁就算反对,那也得有足够的理由。
除此以外,在他们三人看来,当时皇帝调兵,有着极大可能是针对魏忠贤,而不是针对他们几个的。
当时阉党分崩离析在即,都在忙着找自身活路,谁在这个时候为了这么点事,和皇帝顶牛,不是找不自在么?
一旦皇帝拿京城周围有流寇作乱来做文章,内阁铁定要吃挂落。
皇帝初登帝位,正不知该如何下手,他们内阁跳出来反对,不是明摆着送上去给皇帝立威么?
更要紧的是,当时首辅是黄立极啊!
又不是我们几个,黄立极身为首辅都同意了,我们几个次辅还能反对不成?
看着三人脸上满是无所谓的神情,韩爌心中虽气,但仍是只能静静地听着皇帝说下去。
今后,有的是机会收拾这三人。
将这三人挤出内阁,不过早晚的事。
刘恒未曾在意韩爌的脸色,而是继续道:“白杆兵进京,途经陕西,又助陕西之地剿灭贼寇王二所部,功莫大焉,吏部予以核实,对于有功之臣,当予以封赏。”
说到此处,刘恒略微顿了一下,看向了吏部尚书王永光,王永光见状立即顿首:“臣遵旨。”
刘恒继续道:“故朕以为,对于陕西之地是否存有旱情,秦良玉应是知道一二。且就算不知陕西全境,也可知其中大半,白杆兵距离京城不过一日距离,只需现在立即召其前来一问,便知真相,诸卿以为然否?”
说完这些,刘恒回到座位上,坐了下来。
郭允厚此刻眼中大亮,他都未曾想到这一点,但皇帝说的却是极有道理。
秦良玉自四川带兵进京,一路穿陕而过,这沿途走来,陕西有没有灾情,可谓是一清二楚。
“圣明无过陛下。”郭允厚当即高呼。
面对此情此景,韩爌亦是无奈,彼时他未在京城,是故已然失去了先机,此刻只能道:“陛下圣明。”
“好,既然首辅都没有疑义,那即刻诏令,秦良玉进京。”刘恒没有丝毫拖沓,就做出决断。
说完这句,刘恒脸色随即一变,道:“若陕西果真有旱情,陕西官吏上上下下欺瞒不报,诸卿以为该当如何处置?”
瞬间,群臣就知道皇帝不打算揭过此事了!
亦是明白,秦良玉到了这皇极殿中,其话语,会相当程度上决定陕西境内不少人的官帽子。
乔允升这时站了出来,道:“陛下,若陕西官员欺瞒不报,朝廷自有规制惩处,陛下不必忧心。”
刘恒冷哼一声,道:“若陕西灾情为真,陕西官员大部皆未禀报,乔尚书,你还以为这是小事?地方官官相护,欺瞒朝廷,此中情形,是何等恶劣……”
“陛下放心,一旦验明其中真伪,臣必秉公决断。”乔允升此刻不得不做出保证。
刘恒则是挥了挥手道:“罢了,有乔尚书在,朕心中自是无虞,朕亦是相信,尚书会秉公决断。”
“然若陕西果真存有旱情,明岁京察之时,陕西官员隐瞒不报,一律不许得上等评价,对于情节尤重者,更需严加惩治。”
“臣遵旨。”吏部尚书王永光,刑部尚书乔允升齐齐顿首。
“户部能拨出多少石粮食运往陕西?刘恒再度问道。
“启禀陛下,按照臣的推算,户部可先拨出二十万石粮食,帮助百姓撑过这场寒冬,到了明年春夏之际,百姓收获夏麦,届时,局面便可缓解。”
“不过二十万石粮食应该不够,臣以为,户部还可拿出一部分银子,在湖广和四川两地购粮,然后运抵陕西。”
“除此以外,陕西境内亦有一部分富户,留有存粮,朝廷可与其商议,从其手中购粮……”
郭允厚早已准备妥当,将事先思虑详细的措施一一列举,条条列列,十分周到妥当。
说到最后,郭允厚从袖中抽出一封奏章,双手奉上,道:“陛下,此臣对于此番陕西灾情处置所拟写的奏章,还请陛下过目。”
王承恩将奏章转呈到刘恒面前,刘恒打开略微扫了扫,不禁点头,似郭允厚这等朝中大臣,一旦不进行党争,空耗心力,真要做起事来,确实堪称朝廷肱骨。
“善。”刘恒夸赞一句,随后就道:“陕西若有旱情,便照此执行。”
“且朕看,户部可拟一个章程,今后不管哪一地出现灾情,一旦核实,根据情况不同,可立即按照相应举措予以处置。”
“臣遵旨。”郭允厚脸上不由露出振奋之色。
他发觉,自从倒在皇帝这边以后,在朝中顿时舒心不少。
原先整天还要花费不少心力,去琢磨同僚,当然,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毕竟,人无害虎意,虎有伤人心。朝中多得是想踩着他这个户部尚书上位的人。
在这般情形之下,明哲保身,自是首选。
可现如今,情况却是大大不同。
因为知道皇帝会保着自己,是故做起事来,郭允厚没有原先那些许多顾忌,诸多心力,也能放在皇帝交待的差事之上。
“朝廷历来救灾虽有成例,然已经推行两百多年,朕以为已经稍显陈腐,内阁牵头,六部协理,针对不同灾情处置,予以修缮,察补其中缺漏,形成一个章程,交给朕过目。”
闻言,韩爌等六位内阁成员纷纷应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