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一点都不远!骑马一刻钟就到!我这就带您过去!”
任贵看得出金太对自己有些轻视,但他毫不在意。
做他们这一行,要是连这点气量都没有,早就干不下去了。
只要钱给得足,就算让他管金太叫爹,他都乐意。
任贵脸上堆满笑容,引着金太一行人向城内走去。
作为大唐收复辽东后最早获利的人之一,他对这份工作充满了干劲,心里盘算着,说不定等那些掌柜的作坊都建起来时,自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
……
李想策马率先驰入辽东城门。
征途之上,他对高句丽战场的全局已了然于胸,明白眼下正是论功行赏、划分利益的时刻。
“王爷,王府名下的产业,以炼铁作坊为首,皆已遣人来辽东筹备分号;建设局更是不甘人后,已动工修筑幽州至营州的水泥官道。”
“长安城里,亦有几家商行跟进,在辽东城内兴建水泥作坊。”
刚一进城,便有燕王府的属下在城门左近高声迎候。
得益于早前的飞鸽传书,燕王府向辽东输送人手与物资的行动早已展开,李想要来辽东城的消息,并非什么秘密。
罗通身为燕王府的技术总管,此番众多作坊集体开设分号,他自然也随行至此。
“甚好,务必加快步伐!要让那些商贾们感受到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此番机遇千载难逢,一旦错过,再想寻觅这等良机,怕是难了。”
街市上人流如织,李想放缓了马速,与罗通并辔交谈。
他心知稍后便要去面见李世民,商议辽东的未来规划,此刻先对自家王府在辽东的布局有个清晰的了解,实属必要。
当然,他从未想过要独吞辽东这个新设大道的全部商业利益,这既不现实,也与他长远的构想相悖。
辽东乃是宝地,土质膏腴,地势开阔,矿产丰饶,许多在中原难以施展的宏图,都可在此一试。
“属下领命。实际上,朝廷也在积极引导商贾向辽东发展。”
“大唐运输集团已正式开通长安至辽东的客运马车线路,而朔州至幽州、幽州至营州、营州至辽东城的客运也已全面启动。如今每日都有各路商贾源源不断地涌向辽东城。”
“《大唐日报》可有派人常驻辽东?”李想听罢罗通的汇报,转头向刘谨问起了报社之事。
“回王爷,骆宾王已亲率数名采编驻扎辽东,只是眼下或许正在各处城池搜集素材。”
刘谨作为李想的首席幕僚,对燕王府的各项事务了如指掌。
许多李想仅是随口一提的细节,都由他负责安排人手去具体执行。
“嗯,稍后转告他,在《大唐日报》上为辽东单辟一个专栏,详尽介绍此地的风物特产。朝廷不日将有大动作,届时天下人对辽东的关注必将空前高涨。”
设立辽东道,将其正式划入大唐疆域,这是出征前李想便向李世民建言过的。
朝中重臣对此也多有耳闻。
倘若届时朝廷大动干戈设立了辽东道,却劳民伤财不见成效,恐怕会有一众御史跳出来弹劾他。
李想虽不惧弹劾,却不愿看到辽东的开发以失败收场。
……
“干爹雄才大略,功盖千秋,一统辽东,实乃万民之福!”
数月未见,再睹李世民天颜,李想毫不吝啬地献上了一番赞美之词。
反正好话又不费分毫。
“想儿,你回来的恰是时候。这是朕命人绘制的辽东全境舆图,你且过来看,这辽东该如何经营?”
李世民仿佛没听见那些颂词,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
殿内,岑文本、牛进达等人早已在侧,就连房玄龄、长孙无忌、唐俭这些中枢大臣也从长安风尘仆仆地赶来。
增设一道,牵涉甚广,朝野上下无不瞩目。
“干爹,现今辽东境内,高句丽遗民恐有二百万之众,而我大唐子民尚不足十万。欲经营辽东,当务之急,是确保唐人的安危。”
马斯洛曾言,人的需求有五层,生理、安全、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
在辽东,食物饮水等生理需求不难满足,但那之后的安全需求,才是眼下最亟待解决的根基。
所以李想首先便点出了安全问题。
这个安全,并非指辽东仍有战火,需重兵弹压,而是指普通百姓迁居于此、生活于此,必须有内心的安宁感。
若非如此,辽东便永远成不了大唐的辽东。
“安危?你是说,那二百万高句丽人,对我大唐百姓构成了威胁?”
李世民听李想提及两族人口的悬殊对比,便以为他所指的安全问题源于此。
“是,却也不全是。”李想此言一出,立时招来李世民不满的一瞥,他不敢耽搁,连忙解释道:“二百万高句丽人本身并非症结,我甚至觉得此数尚少,若能再多几百万,反倒是好事。”
“然而,如何管束这二百万高句丽人,如何将他们真正纳入我大唐的治下,才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
见李世民未再打断,李想便接着阐述:“朝廷日后定会鼓励关中、河东、河北三道的百姓移居辽东,但远水难解近渴。”
“短期内,辽东境内高句丽人数量远超唐人的局面无法改变。在此情势下,臣有几个方略可解安全之忧。”
李想环视众人,继续说道:“其一,可从此次出征的将士中择留半数,就地组建‘辽东生产建设兵团’,分驻各地,统管农事、商贸、交通等务,履行屯垦戍边的双重职能。”
“兵团内部,可大规模运用观狮山书院机械作坊的新式农具来耕种稻米,可大力修筑水泥路网,亦可专营辽东的盐铁贸易,以此辅佐辽东道的整体建设。”
李世民等人原以为李想会提出何等惊世骇俗的计策,未曾想竟是屯田之法。
那个“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名号虽有些新奇,但在他们看来,其本质与历朝历代的屯田并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