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诗集59 第13章

作者:李义逐日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5-11-15 20:26:22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冬至归村】

村古人情暖,

冬至酒初温。

围炉共话桑麻事,

莫忘袁公稻满囤。

赏析:

《冬至归村》赏析

这首小诗以“冬至归村”为脉络,用质朴的笔墨勾勒乡村暖景,既藏着传统节日的烟火气,又融着对民生福祉的感念,字句平实却情意厚重,“暖”字贯穿始终,读来如饮温酒,熨帖人心。

1.开篇点题:“村古”衬“情暖”,底色先立住

首句“村古人情暖”是全诗的“情感总纲”,短短五字便定下基调。“村古”二字不单写村落的年代感,更暗指乡村未被浮躁浸染的淳朴——古老的村落往往藏着更绵长的人情;“人情暖”则直接破题,不绕弯子,让读者瞬间抓住核心:这首诗要写的,是乡村里最动人的“暖意”。开篇不写景先言情,却为后文的景与事埋下“暖”的伏笔,显得直白又真诚。

2.节日入景:“酒初温”藏细节,冬至味渐浓

次句“冬至酒初温”紧扣“冬至”节日,以一个极细腻的场景激活节日氛围。冬至有“饮酒御寒、家人团聚”的传统,“酒初温”三字堪称妙笔:不是烈酒满斟,而是“初温”——酒刚暖透,不烫口,正适合围坐慢饮,既写出了乡村生活的从容,又透着“等家人归、待亲友聚”的温柔期待。更巧的是,“温”(wēn)与尾句“囤”(tún,粮囤,此处读平声更合韵律)同属韵部,让诗句读来顺口,韵律的“顺”也暗合情感的“暖”,浑然一体。

3.场景具象:“围炉话桑麻”,暖在烟火里

第三句“围炉共话桑麻事”将“人情暖”落到具体画面里,是全诗最有“烟火气”的一笔。“围炉”呼应冬至的“寒”——外面天寒地冻,炉边却暖意融融;“共话”点出“团聚”——不是一人独酌,而是亲友围坐;“桑麻事”则是乡村最真实的话题:聊今年的收成、明年的耕种,没有虚浮的客套,只有对生活的踏实关切。这一句没有写“笑”,却让人仿佛看见炉边的欢声笑语;没有写“亲”,却让人感受到彼此间的熟稔与亲近,“暖”不再是抽象的感受,而是能触摸到的生活场景。

4.典故升华:“袁公稻满囤”,暖有根脉在

末句“莫忘袁公稻满囤”是全诗的“立意升华”,将眼前的“暖”与更深层的“感恩”相连。此处“袁公”即袁隆平先生,“稻满囤”是其杂交水稻成果的具象化——乡村能有“围炉话桑麻”的安稳,能有“酒初温”的闲适,离不开“稻满囤”的丰收保障;而这份丰收,又离不开袁公为粮食安全所做的贡献。诗人没有刻意歌颂,而是以“莫忘”二字轻轻点出,既让“人情暖”多了一层“对民生守护者的感念”,也让乡村的“暖”不再局限于小圈子的温情,更有了对家国福祉的牵挂,立意瞬间开阔,余味也更悠长。

整首诗没有华丽辞藻,却像一幅乡村冬至的素描:从“人情暖”的总起,到“酒初温”的节日细节,再到“围炉话桑麻”的生活场景,最后落到“袁公稻满囤”的感恩,一层一层把“暖”写透——暖在人情,暖在烟火,更暖在“安稳生活有来路”的踏实。读这首诗,就像回到久违的乡村,在冬至的炉边坐下,听熟悉的人聊家常,心里满是妥帖的暖意。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