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郎毒计安天下 第97章 清河姚贡

作者:接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5 20:11:47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我等深受大人恩惠,如今大人要走,我等自然要送。”

“是啊,我本无家可归,若不是大人赠我田地家舍,还发粮救济,此时恐怕早就埋尸荒野了!”

“不错,当初我无奈从贼被擒,是大人不计前嫌,还予我田地得以生存,大人之恩,没齿难忘啊!”

百姓们在申滔身后纷纷呼喊,甚至还有不少人泪流满面的下跪磕起了头。

而此时的宁澈对于百姓们如此的尊崇爱戴还是感到很意外的,毕竟在他眼里,他也只是在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做事。

虽然宁澈确实发布了许多惠民的政策,但那也只是他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倒没怎么去考虑过百姓。

不过宁澈的所做所为在百姓们眼里可就不一样了,原本青州的官场极其黑暗,百姓们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

可宁澈不仅救济贫民,剿灭叛乱,还免费给百姓田地和粮食,甚至轻徭薄赋......

这些对于那些一直处于黑暗之中的百姓们来说,无疑是黎明的曙光。

“多谢诸位相送。”

宁澈恭恭敬敬的向百姓们鞠了一躬,这一刻他对刘备口中的苍生似乎又多了几分理解。

“今日天冷,还尚有农活,诸位都早些回去吧,莫再相送了。”

“大家都莫要担心,就算我走了,可只要我兄长刘玄德还在,就没人能欺负你们!”

言罢,宁澈便转身来到白马身旁,旋即翻身上马,大声道别。

“恭送大人!”

百姓们齐声喊道,随后默契的让开了一条几人宽的道路。

不多时,等到宁澈来到了城外后,却发现百姓们还在冷风中目送。

宁澈转身向他们招了招手,随后目光坚定的回身上路。

......

中平四年十一月,凛冬已至,寒风呼啸。

青州齐郡离洛阳其实并不远,若是乘一叶扁舟顺着黄河一路东去,那只需数日便可抵达。

不过这是建立在理想情况下,实际上现在很少有人会为了赶路而去选择水路,毕竟天气确实是个大问题。

因此宁澈自然选择走陆路,而这一类的选择可就太多了。

有的路线山多路险,走起来耗时太长,危险程度又高,通常非必要的话,压根没人会去走。

故而一条平坦且安全的路线自然便是宁澈的首要选择,而恰巧有一条路线完美的符合了宁澈的预期,只不过那条路线得经过冀州。

对此宁澈自然不会在意,如今的冀州虽然百废待兴,但好歹也算是平定了下来。

一日,冀州清河郡清阳县。

在汉代,大型的车队入城都需要提前报备,向当地的属官通报名号,在得到许可后才可以入城。

而在宁澈等人通报名号得到许可入城后,正在宴请几位名士的姚贡便听到了身为新任尚书令的宁澈要入住清阳城的消息,连忙出来迎接。

虽然姚贡身为秩比两千石的郡守比尚书令还大了一千石,但尚书令的权力比郡守可大得多,背景不够硬的郡守甚至能被尚书令轻松整死。

不过这也只是次要原因,姚贡之所以对于宁澈如此作态,主要还是看重宁澈的名望。

由于泰山书院与泰山学宫的创办,再加郑玄等大儒名士的影响下,有许多青州乃至隔壁的冀、徐、兖三州的学子都挤破了脑袋想入学。

而宁澈的所作所为以及百姓们对他的爱戴,都让郑玄对宁澈十分欣赏。

再加上当时宁澈在郑玄面前吹的那横渠四句,也导致郑玄对宁澈的欣赏之意更加浓厚,甚至还将横渠四句当做了泰山学宫的办学理念。

总之每一个泰山学宫的学子对于横渠四句都是耳熟能详,而学子们每次放假离开学宫回家时,就会将宁澈的名气带出去。

这一来二去,宁澈凭借着自己的政绩以及名扬天下的横渠四句,也理所当然的成了名士,在青、冀、徐、兖四州的士林中威望甚高。

至于宁澈与张让那些宦官的关系都只是在暗地里,从未摆在明面上过。

而闫程那些党人也不会损坏宁澈的名望,有时甚至还会帮宁澈一把。

总而言之,至少在北方,宁澈的名望还是不小的,无论是官员还是士子,亦或是世家豪强,都知道宁澈的名字。

傍晚小雪,清阳城内。

刺骨的冷风吹的路上的行人三三两两,此时的宁澈也不免哈了一口热气,裹紧了衣裳。

眼下宁澈这一行人的首要目的,便是找到一家客栈落脚歇息。

不过正当此时,宁澈前方却忽然缓步走来了五六个一身加厚儒服的男子。

其中大的看着四十来岁,小的也差不多三十多岁,为首的则是那个四十来岁官衣印绶的中年男子。

见状,待到双方相近时,宁澈便翻身下马,面色温和的拱手说道。

“在下宁澈宁子旭,不知诸君?”

闻言,姚贡等人也纷纷连忙拱手回礼道。

“宁尚书客气了,在下巧闻您路过此地,恰巧在下又在宴请友人,故而特来叨扰,邀您一同入宴。”

听罢,宁澈点了点头,沉声说道。

“几位既然这般看得起在下,那当然自无不可。”

接着,宁澈又回头向身后的随从护卫们说道。

“尔等先去寻一家客栈歇息吧,我与徐公公前去应席便可。”

宁澈言罢,一众随从与护卫便齐声应是。

而宁澈自然便带着前来宣旨的宦官徐二,跟着姚贡等人去了郡守府。

......

不多时,清阳城郡守府正厅内。

众多席位上,宁澈正坐在上首第一位,其次才是徐二以及其他人。

按照常理来说,徐二出使宣旨便就是代表了天子,应该坐在第一位。

不过徐二可没那个胆子在宁澈面前摆谱,百般推辞之下才如愿坐在了次席。

主位上,姚贡正热切的向宁澈介绍他的好友。

“宁尚书,这便是在下的好友宋明,乃叔武公之孙。”

宁澈看向姚贡说的那人,只见其年约三十,高冠儒服,相貌堂堂,见宁澈投来目光,还恭敬的拱手躬身道。

“宋明宋子玄,见过尚书令。”

闻言,宁澈也礼貌的回了一句,而姚贡又开始一一介绍起了剩下的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