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题庐山】
云起千遮手,匡庐隐翠椒。
谪仙曾放笔,飞瀑至今骄。
赏析:
《题庐山》赏析
此诗四句二十字,以“云雾”为引,串联庐山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景随情转,史与景融,尽显庐山“奇秀甲天下”的意蕴。
首句“云起千遮手”,以妙喻破题——将庐山蒸腾的云雾比作“千只遮拦的手”,既状写云雾的灵动与绵密:云雾四起时,如无数手般轻拢漫掩,模糊了山石草木的轮廓;又暗合庐山“云雾之乡”的特质,近景的云雾瞬间有了动态与质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触到了庐山的朦胧仙气。
次句“匡庐隐翠椒”承接云雾之景,转而写山。“匡庐”是庐山古称,添古朴意;“翠椒”喻指翠绿的山顶,如椒粒般秀拔。“隐”字是关键,正因首句“千遮手”的云雾,庐山才若隐若现,让苍翠的山顶在朦胧中更显清幽,近景的“云”与远景的“山”相映,勾勒出庐山“云缠山、山藏云”的经典画面。
第三句“谪仙曾放笔”引入典故,让景有了“文魂”。“谪仙”即李白,他曾登临庐山,挥笔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放笔”二字既写李白的豪迈才情,也点出庐山是文人墨客的灵感之地,瞬间将自然景观与盛唐文脉勾连,让庐山不再只是山水,更成了承载诗意的文化符号。
末句“飞瀑至今骄”收束全诗,又回归自然,却多了历史的厚重。“骄”字用得极妙:既写庐山瀑布至今仍奔涌不息,如当年般气势磅礴,透着一股不褪的昂扬;也暗指李白的诗句赋予了瀑布“不朽的傲气”,让这道飞瀑跨越千年,仍带着诗中的豪迈气韵。此句以“至今”呼应“曾放笔”,让景的“奇”与史的“久”相融,余味绵长。
全诗从云雾的“形”,到山的“态”,再到诗的“魂”,最后回到瀑的“神”,层层递进,以小见大,既绘出庐山的自然奇景,又写出其人文底蕴,堪称“景中有诗,诗藏景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