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诗集58 第3章

作者:李义逐日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5-11-15 19:52:14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游庐山观瀑】

匡庐云绕碧峰斜,

飞瀑万丈纱。

昔年太白曾停棹,

溅玉流泉醉客哗。

赏析:

《游庐山观瀑》赏析

这首小诗仅26字,却以庐山瀑布为轴,将自然之景、人文之典与游赏之情织成一幅鲜活画卷,短而意丰,可从三方面细品:

其一,景语如画,喻体见奇趣。首句“匡庐云绕碧峰斜”先铺展庐山底色——古称“匡庐”的山峦间,云雾缠绕着青碧峰峦,既贴合庐山“云雾之乡”的特质,也以“云绕”的柔缓意境,为后句瀑布的壮阔做了细腻铺垫。次句“飞瀑万丈纱”是全诗的“写景眼”,“万丈”极写瀑布的磅礴气势,而“纱”的喻体又妙在反差:既勾勒出瀑布垂落时的轻盈飘逸(如轻纱垂挂),又以“纱”的通透感,暗合飞瀑溅起水雾的朦胧美,刚柔相济间,让瀑布的形象既壮阔又灵动。

其二,用典无痕,勾连古今意。第三句“昔年太白曾停棹”是诗的“文化锚点”。庐山瀑布的人文记忆,最深莫过于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咏叹,诗人以“太白停棹”暗指此事,不直白引诗,却能唤起读者对这一经典场景的共鸣——此刻诗人观瀑的视角,与千年前的诗仙重叠,眼前的“万丈纱”,既是自然之景,也成了连接古今的媒介,让瀑布不再只是山水,更承载了唐诗的浪漫底蕴,意境瞬间厚重。

其三,收束鲜活,动静融成趣。末句“溅玉流泉醉客哗”将镜头从“古”拉回“今”:“溅玉”以玉喻飞泉碎沫,写出泉水的晶莹剔透,是静中取动;“醉客哗”则直接描绘游人的反应——被瀑泉之美打动的游客发出赞叹,以人的热闹反衬山水的清幽,又以“醉”字点出景之动人,让整个画面从“云绕碧峰”的静谧,到“飞瀑如纱”的壮阔,再到“醉客喧哗”的鲜活,层次分明,余味悠长。

整首诗以庐山为骨,以飞瀑为魂,以李白典故为韵,景中有典,典中衬景,再添游人的鲜活气息,26字里藏着山水之美、人文之韵与游赏之乐,耐人寻味。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