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兰亭】
曲水环阶翠色滋,
谷里雨如织。
右军曾此修禊事,
墨香犹绕竹边池。
赏析:
《访兰亭》赏析
这首26字小诗以“访”为脉络,将兰亭的自然景致与千年人文典故揉合得浑然天成,景含雅意,典衬清幽,可从三方面细品其味:
其一,景语入画,炼字见清幽。首句“曲水环阶翠色滋”开篇即扣兰亭核心景致——“曲水”呼应其“曲水流觞”的标志性景观,“环阶”勾勒出流水绕庭的雅致格局;“翠色滋”三字尤妙,既写阶边修竹的苍润绿意,又暗合“雨”的前提(“滋”是雨水滋养的结果),为下句“谷里雨如织”做了细腻铺垫。次句“谷里雨如织”以“织”为喻,将雨丝的细密、连绵具象化:兰亭地处山谷间,雨落时如丝如缕,既添自然的静谧感,又让“翠色”更显鲜活,景之清幽如在眼前。
其二,用典无痕,勾连古今意。第三句“右军曾此修禊事”是全诗的“文化点睛之笔”。“右军”即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修禊事”直指东晋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彼时王羲之与友人在此临水修禊(春日祈福仪式),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最终写下《兰亭集序》。诗人不直白引“天下第一行书”的典故,仅以“修禊事”三字点出,既唤起读者对兰亭人文底蕴的共鸣,更让眼前的“雨谷景致”与千年雅事相连:此刻的雨,仿佛也落在当年的曲水上;此刻的竹,仿佛也映着当年的笔墨,古今场景在诗中悄然重叠,意境瞬间厚重。
其三,收束虚实,余韵绕庭阶。末句“墨香犹绕竹边池”以虚写实,将“典故”落到“景致”上:“墨香”是虚写,是对王羲之书法神韵的文化记忆;“竹边池”是实写,是眼前兰亭的实景。“犹绕”二字极妙,仿佛千年后的今日,当年挥毫的墨香仍未消散,仍萦绕在竹间池畔,让自然之景(竹、池)与人文之韵(墨香)融为一体。既收束了对“修禊事”的怀想,又让“雨织谷”的清幽里多了书法的雅味,余韵悠长。
整首诗以“访”为线,先绘兰亭雨中之景,再溯千年雅集之典,终以墨香融景作结,景、典、情无一字脱节,26字里藏着兰亭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魂”,耐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