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诗集58 第18章

作者:李义逐日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5-11-15 19:52:14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题黄山】

松高立神将,黄山卧云嶂。

霞客曾探峦,风里忆清壮。

赏析:

《题黄山》赏析

此诗四句二十字,以“松之雄—山之幻—史之探—情之忆”为脉络,将黄山奇松的刚劲、云海的缥缈与徐霞客的探索足迹交织,既写尽“松立神将”的磅礴气势,更藏尽“探峦忆壮”的人文厚重,语简而境阔,字浅而意深。

首句“松高立神将”,以人格化比喻破题,赋予黄山松“守护之魂”。“高”字写尽松之挺拔——黄山松生于险峰峭壁,破云凌霄,自带巍峨之势;“立神将”则将松的苍劲具象化:枝干虬劲如铠甲,冠盖如伞似披巾,仿佛披甲执守的神将,稳稳镇守山峦。此句不仅状出松的“形”(挺拔),更传其“神”(威严),开篇便以“刚”立住黄山的壮阔基调,让静态的奇松有了动态的生命力。

次句“黄山卧云嶂”承接松景,转向黄山全景,以“柔”衬“刚”显奇幻。“卧”字是诗眼——云雾裹挟的群峰,不再是冷峻的险壑,反倒如巨兽静卧于云海,多了份慵懒的缥缈;“云嶂”直指黄山核心景致:山峰隐于云海,时露峰尖、时没云间,如流动的画屏。此句中,首句“松立”的“刚”(神将般挺拔)与“山卧”的“柔”(云绕的舒缓)形成鲜明对照,一竖一横、一刚一柔,瞬间勾勒出“奇松挺于云海间”的黄山经典图景,清幻中透着壮阔。

第三句“霞客曾探峦”引入典故,为自然之景注入“人文魂”,更显用字巧思。“峦”指黄山连绵的群峰,既避开了前句“嶂”的重复,又精准呼应徐霞客的经历——明代徐霞客两游黄山,曾攀援群峰、探遍险壑,在游记中为世人揭开黄山“奇、险、秀”的面纱。“曾探峦”三字虽简,却将千年前的探索身影拉至眼前:当年徐霞客踏过的峰峦,正是如今“松立神将”守护的山峦;他笔下的松影云海,恰是此刻所见的景致。这一典故让黄山从“自然奇观”升华为承载“求真探索”精神的人文地标,景因史而更显厚重。

末句“风里忆清壮”收束全诗,以“忆”字点睛,融古今情怀于一瞬。“风里”是绝佳的连接点——山风掠过松枝,卷起云海,既状实景的灵动,又似携着千年前的气息;“清壮”二字则精准概括黄山的双重特质:“清”是云海松影的澄澈空灵,“壮”是山峰与神将松的豪迈雄浑,更暗合徐霞客探峦时的“清逸心境”与“壮阔眼界”。此句以“风”勾连景与史,以“忆”收束情与境,让“松之雄”“山之幻”“史之探”最终归于一缕风里的绵长追忆,余味满是黄山的自然气魄与人文温度。

全诗从“松立神将”的近景,到“山卧云嶂”的全景,再到“霞客探峦”的史影,最后到“风忆清壮”的情怀,层层递进,二十字便将黄山的“形之奇”“境之幻”“魂之厚”熔于一炉,堪称“以小诗写尽黄山的雄奇灵秀,以浅语藏尽千年的人文情思”。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