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魇靠在陈乔身上,身体还在微微颤抖,过了好几秒,她才艰难地抬起头,望向陈乔,那双总是深邃平静的眼眸里,此刻清晰地残留着惊魂未定的恐惧。她张了张嘴,声音嘶哑、干涩,如同砂纸摩擦,带着一种灵魂被撕裂后的疲惫与痛苦:
“不是…音乐…是…毁灭的…噪音…”她每说一个词都异常艰难,仿佛在对抗着巨大的精神污染。
“扭曲…变调…充满…不和谐…只为…撕裂…摧毁…”
“冰冷…纯粹的…恶意…没有…感情…只有…计算…程序…”
“指令…我…我‘听’到了…指令…锁定…频率…触发…清除…报告…”
“像…金属…刮擦…灵魂…只为…破坏…而存在…”
她闭上眼,似乎还在抵抗着脑海中那可怕的旋律残响,身体又是一阵虚脱般的颤抖,“代价……太大了……那东西……很……很‘强’……很……‘空’……”最后几个字轻若蚊蚋,却透着一股令人心悸的沉重。
陈乔扶着几乎虚脱的白魇,看着她痛苦不堪的样子,再回想她那充满惊惧的描述——“冰冷纯粹的恶意”、“程序化的指令”、“只为破坏而存在”、“金属刮擦灵魂”……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这不仅仅是一个杀手,更像是一台被设定好程序的、冷酷无情的杀人机器!白魇的感知,从另一个维度,印证了李起对技术“非人感”的判断!
将几乎虚脱的白魇送回临时休息室并安排人照看后,陈乔带着沉重的心情和获取的关键信息回到了SCTU办公室。
沈斯正焦躁地在狭小的空间里踱步,看到陈乔回来,立刻迎了上去。
“陈队!白顾问怎么样?她……她感知到什么了?”沈斯急切地问,眼神里混杂着关切、好奇和一丝不安。
陈乔简略转述了白魇的情况和感知到的核心内容——那扭曲的毁灭旋律和冰冷的程序指令。沈斯听得脸色发白,喃喃道:“冰冷……程序……指令……果然……不是人……”
“沈斯,”陈乔打断他的低语,神情严肃,“现在需要你的专业视角。对比!仔细对比你的《寂静乐章》小说情节,和这次‘无声和弦’案的现实情况!每一个细节!凶手设定、作案手法、技术细节、触发方式…找出所有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不同点!”
沈斯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陈乔的用意。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坐回桌前,飞快地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寂静乐章》的电子稿,同时翻看李起提供的物证分析报告摘要和陈乔带回的音乐厅调查简报。他全神贯注,手指在键盘和纸张间快速移动,眼神锐利,进入了作家的分析模式。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办公室内只剩下沈斯敲击键盘的哒哒声和翻动纸张的沙沙声。李起在一旁整理着他的技术资料,偶尔抬头看一眼陷入沉思的沈斯。
陈乔则站在白板前,将白魇感知到的关键词“扭曲旋律”、“程序化指令”、“冰冷恶意”写在秦风照片旁边,与李起的“定向声波冲击”、“自毁装置”、“被动红外触发”等技术词汇并列。
突然,沈斯猛地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发现重要线索的光芒,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找到了!关键的不同点!凶手……‘升级’了剧本!”
他指着电脑屏幕和报告:
凶手身份与动机:小说中,凶手是乐团的女中提琴手林薇,因爱慕指挥周天霖(秦风原型)而不得,因爱生恨,加上被其当众羞辱才华平庸,才精心策划了谋杀。动机是强烈的情感驱动(爱恨交织)。而现实中……”沈斯看向陈乔和李起,“根据李法医对声波能量强度的推断,要驱动那种小型化却威力巨大的定向武器,其能量核心和发射机构需要相当的体积和重量,部署和回收也需要一定的力量。结合音乐厅发现的微型PIR感应器安装痕迹(在通风口高处),凶手需要攀爬或使用工具,操作者的体格应该较为健壮,更可能是男性!而且,白顾问感知到的‘冰冷恶意’和‘程序化指令’,哪里有一丝一毫人类的情感?动机完全不同!”
作案手法与技术:小说中,林薇是将一个相对粗糙的次声波发生器伪装成舞台道具(一个装饰用的青铜摆件),提前放置在指挥台附近,在音乐会进行到特定乐章(一段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主导的、本身就充满低沉嗡鸣的段落)时,她躲在后台,用手动遥控器启动装置。装置在演出结束后被她冒险取走销毁。手法相对原始,依赖环境噪音掩护,有实体装置遗留风险,需要凶手近距离操作和回收,带有情感驱动的冒险性。而现实中呢?”沈斯激动地指着报告,“无实体武器(或极其微型隐蔽)!被动红外触发,自动执行!精准定位(书房沙发位置或休息室座位)!攻击完成后疑似自毁或自动移除!技术更先进,手法更‘干净’、更安全、更高效!完全规避了直接暴露的风险!”
目标选择与仪式感:小说中,林薇选择在音乐会高潮谋杀,带有强烈的“舞台审判”和“同归于尽”的仪式感。现实中,虽然死亡时间点相似(音乐会结束后不久),但攻击地点可能在休息室或书房,更隐蔽。更重要的是,秦风被攻击时,很可能处于独自休息的相对私密状态,而非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这种‘低调’处理,更符合……‘清除目标’的效率,而非个人情感的宣泄。
沈斯总结道,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寒意:“模仿者……不,不能叫模仿者了!他们不是简单地照搬我的小说!他们在‘优化’剧本!他们在利用小说的核心创意(声波伪装心脏病),但剔除了所有情感驱动的、不稳定的、低效的因素(女性凶手、情感动机、手动操作、舞台暴露),替换上了更高效、更隐蔽、更技术化的方案(健壮操作者、程序化指令、被动触发、自动清除)!这就像……就像拿走了小说的‘骨架’,然后给它换上了更精密的‘机器零件’!这不是模仿……这是……‘升级’!是‘改造’!”
沈斯的发现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迷雾!李起停下了手中的工作,镜片后的目光变得异常凝重。
陈乔站在白板前,看着并排贴着的秦风照片、扭曲的乐谱符号、冰冷的科技词汇、以及沈斯刚写下的“优化剧本”、“程序化指令”、“健壮操作者(男?)”……所有的线索碎片,在这一刻被串联起来,指向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结论:“普罗米修斯计划”不仅存在,而且它的“测试”并非僵化的复制。它在观察,在学习,在优化!它在利用沈斯的“灵感”作为蓝本,但执行者却是更冷酷、更高效、更符合“计划”需求的工具!沈斯是灵感的源泉,但模仿者(或者说“执行终端”)正在被“优化”得更加非人化!
四人第一次,各自从截然不同的领域——李起的尖端物证科学、白魇的玄奥通灵感知、沈斯的文学创作视角、陈乔的刑侦逻辑整合——为同一个案件,提供了相互印证、层层递进的关键拼图!
科学揭示了凶器超越时代的冰冷。
感知触碰了凶手非人指令的残酷。
对比暴露了计划冷酷进化的轨迹。
而陈乔,站在风暴的中心,看着这支充满裂痕却又在压力下被迫凝聚的队伍,看着白板上那指向“普罗米修斯”的无数箭头,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寒意,却也燃起了一丝冰冷的斗志。猎手已经亮出了更锋利的爪牙,而“夜枭”,必须飞得更快,看得更清,才能在这无声的死亡乐章中,捕捉到那致命的休止符。
……
SCTU办公室的白板,此刻已化作战场的沙盘,秦风大师的照片被红圈标注,下方延伸出数条触目惊心的线索脉络:
李起的科学利刃:定向声波冲击武器(高度聚焦、小型化、疑似自毁)、被动红外触发装置(微型化、特殊调制)、技术远超已知水平(指向“普罗米修斯”尖端实验室)。
白魇的灵视低语:扭曲的毁灭旋律(《欢乐颂》异化)、冰冷的程序指令(锁定-频率-触发-清除-报告)、纯粹的“非人恶意”。
沈斯的剧本洞察:模仿者“优化”升级(动机去情感化、操作者体格健壮(男?)、手法更隐蔽高效、目标选择更“实用”)。
陈乔的刑侦拼图:利用音乐会维保通道作案(外包公司人员嫌疑)、技术指向军工/非法研究背景、模仿者具备高度伪装能力。
空气凝重得如同暴雨将至,压力不仅来自外部,王副局的咆哮犹在耳边,更来自案件本身展现出的冷酷进化。
凶手不再是藏在暗处的模仿者,更像是一台被精心调试、高效运转的杀戮机器,背后站着深不可测的操盘手。
“整合信息!”陈乔的声音斩钉截铁,将所有人的目光拉回白板,“目标:‘无声和弦’执行者及其背后指令源,行动方向如下:”
技术溯源深挖(李起):集中力量攻克两个核心物证——声波武器能量残留的独特“指纹”(谐波失真模式、衰减曲线)和PIR感应器的特殊调制信号。尝试反向追踪其可能的技术来源(特殊材料供应商?定制电子元件?算法特征?)。同时,对维保公司“迅捷科技”进行技术渗透,分析其设备、人员技术能力是否可能支撑如此精密的作案工具制造或改造。
人员背景掘地三尺(陈乔主导):全面彻查星海音乐厅“无声和弦”音乐会所有工作人员背景,重点:音响组、灯光组、舞台机械组、外包维保人员(迅捷科技)。交叉比对:a)具备相关技术知识或背景;b)体格健壮(符合沈斯推断);c)有接触或利用维保通道的机会;d)案发时间段行踪有疑点或无充分证明。
潜在目标防护(陈乔):沈斯指出小说中凶手有第二目标(乐团经理)。现实中,乐团经理苏文作为秦风最亲密的合作伙伴,掌握大量乐团内部信息,且与秦风案存在潜在关联(利益?矛盾?未知)。立即对苏文实施24小时秘密保护!评估其近期行程,重点防护。
特殊信息源聚焦(沈斯&白魇):
沈斯:继续记录“灵感碎片”,但要求极度聚焦于与“无声和弦”案、音乐厅、维保公司、技术装置、操作者特征(尤其是手部、疤痕、习惯动作等)、以及“指令感”相关的内容。尝试在脑中“回放”音乐厅场景,捕捉任何异常细节。
白魇:在精神允许的情况下,尝试对残留的恶意旋律碎片进行更深入的感应,试图“捕捉”其来源方向或环境特征(哪怕极其模糊)。对苏文常接触的物品进行初步感应,评估其面临的“恶意”浓度。
“一个月时间,过去三分之一了。”陈乔的目光扫过三人,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我们没有试错的机会,每一个方向,都必须全力以赴,信息实时共享,行动!”
……
李起的战场:数据深渊。
法医中心的超净实验室成了李起对抗无形杀机的堡垒,他将自己完全沉浸在数据的海洋里。
声波能量残留分析:他利用高性能频谱分析仪和自编的复杂算法,对地毯纤维和空气微粒滤膜中提取的能量衰减信号进行毫微秒级的切片分析。重点关注那些异常的谐波失真点,特定频率的异常突起或凹陷和衰减曲线的非线性拐点。这些“毛刺”和“转折”,如同凶手留下的独特“签名”。
他将这些特征参数化,输入到一个庞大的、集合了全球公开及部分灰色渠道获取的声学武器、换能材料、军用传感器数据库中进行模式匹配。屏幕上的进度条缓慢爬行,如同在无边的数据沙漠中寻找一粒特定的沙子。
同时,他模拟不同材料,如特殊压电陶瓷、磁致伸缩合金、甚至理论上的超材料在不同能量加载下的声学响应,试图复现残留信号的“指纹”。
工作量巨大,进展如蜗行,但他眼神专注,如同最耐心的猎手。
PIR信号解构:微型红外感应器的残留信号更加微弱飘忽。李起设计了一套高增益、低噪声的信号放大和滤波电路,试图从背景噪音中剥离出那幽灵般的调制特征。常见的PIR调制方式如矩形波、正弦波被一一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