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米修斯的谎言 第10章 冰封之谜

作者:柒玥狸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1-15 16:33:30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市局法医中心地下二层,空气里弥漫的消毒水与福尔马林的混合气味,被一种更幽深、更纯粹的冰冷彻底覆盖。位于最深处的特殊低温解剖室,此刻如同冰封地狱的核心。温度被恒定控制在零下10摄氏度,远超常规解剖环境。

惨白的无影灯光下,一切物体的边缘似乎都凝结着一层肉眼可见的寒霜,每一次呼吸都带出长长的、凝而不散的白雾。

李起站在解剖台前,仿佛一座冰雕。他穿着加厚的防寒解剖服,戴着特制的低温手套和护目镜,护目镜内侧因温差凝结着细密的水珠,模糊了部分视线。但他锐利的目光,如同穿透冰层的探针,牢牢锁定在解剖台上那具被厚厚白霜覆盖的躯体——赵铭。

尸体被小心地放置在特制的低温承托板上,以防止解冻过程过快导致组织形态学失真。覆盖全身的、异常纯净的厚霜在强光下闪烁着钻石般冷硬的光泽,将他“跪拜祈祷”的姿态永恒地冻结。

那股奇异的、混合着薄荷脑的冰冷化学气味,在低温环境下依旧清晰可辨,如同死亡的呼吸。

助手小周站在一旁,裹得像个粽子,牙齿忍不住轻轻打颤,看向赵铭尸体的眼神充满了敬畏和恐惧,这不是他熟悉的死亡。

常规的解剖室是生命终结后的科学殿堂,而这里,更像是科学与某种未知冰冷力量对峙的禁忌前线。

“开始记录。”李起的声音透过口罩传出,带着一种被低温压缩过的低沉平稳,在寂静的冰室里格外清晰,小周立刻启动了录音设备和旁边的恒温笔记本电脑。

李起没有立刻动手,他像一位面对旷世奇珍的考古学家,先进行着最细致入微的观察。强光放大镜在霜层表面缓缓移动。霜层厚度均匀,约2-3毫米,结晶形态异常规整,呈现出六方晶系的特征,绝非自然水汽凝结所能形成。

他小心翼翼地用低温采样铲,在尸体不同部位,也就是肩部、后背、腿部刮取霜层样本,分别装入贴好标签的超低温液氮保存罐中。“取样:体表霜层(不同部位),编号物证C-01至C-03,保存于液氮环境。”

接下来是解冻程序,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常规的温水浸泡或室温解冻会严重破坏组织结构和潜在化学证据,所以李起采用了极其缓慢、可控的梯度升温法。

他将数块包裹着柔性导热硅胶垫的低温恒温板,极其小心地贴合在尸体背部、四肢等非关键部位,将温度设定为极其缓慢地回升(每小时上升1-2摄氏度)。同时,用恒温冷风机持续吹拂尸体正面,维持一个动态的低温环境,延缓解冻速度,为观察争取时间。

时间在冰室的死寂中缓慢流逝,李起如同最耐心的猎人,一动不动地站在台边,目光穿透护目镜的薄雾,紧紧追踪着霜层融化的细微变化和下方皮肤组织的状态。

数小时后,当背部恒温板区域的温度回升至接近冰点(0摄氏度)时,奇迹般的景象出现了:覆盖在该区域的厚霜开始缓慢融化、剥落,露出下方苍白的皮肤。

然而,令李起瞳孔骤然收缩的是——那暴露出来的皮肤组织,呈现出一种极其诡异的“新鲜”状态!

没有预想中的严重脱水皱缩!没有典型冻死者常见的青紫或蜡化!肌肉组织虽然僵硬,但其弹性和色泽,竟比暴露在常温下数小时的尸体还要好!仿佛死亡刚刚发生不久,而非在荒野低温环境中暴露了至少七八个小时!

“记录:解冻区域(背部)皮肤组织呈现异常‘保鲜’状态。无严重脱水、皱缩,色泽相对正常,肌肉僵硬程度低于预期。”李起的声音依旧平稳,但小周记录的手指却微微颤抖了一下,这完全颠覆了法医学关于冻死及解冻后尸体现象的基本认知!

解冻区域在缓慢扩大,李起将注意力集中到最关键的口鼻部位,这里的霜层相对较薄。他调整恒温板角度,小心翼翼地促进该区域的优先解冻。

当口鼻附近的霜层终于融化剥落,露出苍白的皮肤和微微张开的嘴唇时,李起的目光瞬间凝固!

在死者微微张开的唇缝和鼻孔边缘,附着着一些极其微量的、半透明的、凝胶状的残留物!它们像融化的冰晶混合了某种粘液,在灯光下泛着微弱的光泽。

那股强烈的薄荷脑和特殊化学药剂的气味,正是来源于此!

“发现口鼻异常残留物!”李起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他立刻拿起专用的低温微量采样器——一个连接着微型真空泵、尖端带有超细毛细管的装置。

他屏住呼吸,如同进行最精密的显微手术,将毛细管尖端极其精准地探入口腔深处、鼻腔内部以及咽喉入口处,轻轻启动负压。

在轻微的“嘶嘶”声中,那些极其微量的凝胶状物质被小心翼翼地吸入特制的低温采样瓶中。残留物非常少,采集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稳定。

李起花了近半个小时,才确保将所有可见的残留物尽可能完整地采集。

“取样:口腔、鼻腔、咽喉入口凝胶状残留物,编号物证C-04,超低温保存。”他将采样瓶迅速放入便携式液氮罐。这神秘的凝胶,很可能就是尸体异常“保鲜”和那股奇异气味的直接来源!是凶手使用的“低温保存剂”?

完成了关键残留物的采集,解冻范围也扩大到了可以开始常规解剖的程度。李起拿起经过低温预冷的特制不锈钢手术刀,刀锋在无影灯下反射着寒光,与冰室的低温融为一体。

锋利的刀刃划开冰冷而相对“柔软”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层……动作精准、稳定,但每一次切割都带着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谨慎。胸腔被打开,肋骨被低温骨剪小心地剪断移开。腹腔器官暴露在视野中。

眼前的景象,再次让李起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内部器官的状态,与体表的“保鲜”形成了诡异而矛盾的组合!

心脏:体积略有缩小,质地坚硬冰冷,心包腔内无积液,但心包膜和心肌表面覆盖着一层极薄的、类似冰晶的透明膜状物?心腔内血液呈粘稠的暗红色胶冻状,而非完全冻结的固体。这不符合深度冷冻后心脏的典型状态(应如石头般坚硬)。

肺脏:双肺体积缩小,质地坚实,气管、支气管内无冰晶,粘膜颜色异常苍白,但未见典型冻伤的充血或出血。肺泡结构在强光下观察,似乎有部分塌陷,但整体形态保持相对完整?这同样反常。

肝脏:体积明显缩小,边缘锐利,质地异常坚硬,表面也覆盖着那层薄薄的透明膜。切面呈均匀的黄褐色,如同被深度冻结的黄油。

脾脏:缩小、坚硬。

双肾:缩小、坚硬。

胰腺:缩小、坚硬。

系统检查下来,所有实质器官都呈现出体积缩小、质地异常坚硬,类似深度冻结的特征,表面普遍覆盖着那层若有若无的透明膜状物。但同时,它们又没有完全冻结成无法切割的“冰块”,心腔和血管内的血液也未完全凝固成固体,而是呈粘稠胶冻状!

这更像是在极短时间内被施加了超低温,导致组织瞬间脱水、细胞结构被“玻璃化”冻结,而非缓慢冻结形成破坏性冰晶。

随后,尸体似乎被维持在一种略高于绝对冻结点的“亚稳态”环境中,直到在荒野被发现。

“记录:内部器官普遍呈现快速深低温冻结导致的‘玻璃化’特征(体积缩小、质地坚硬、表面疑似低温保护膜残留),但未达完全冻结态。心腔及大血管内血液呈粘稠胶冻状,非固体冰晶。”李起口述着,声音在低温下显得有些沉闷。

这需要一种极其先进、精准控制的深低温技术才能实现!绝非自然或常规手段!

他小心翼翼地切取部分心、肺、肝、肾组织样本,同样放入超低温液氮罐保存。“取样:心肌、肺组织、肝组织、肾组织,编号物证C-05至C-08,超低温保存。”

接着,他重点检查了呼吸道和消化道。

气管、支气管:粘膜苍白,无充血水肿,无冰晶残留,与体表“保鲜”状态一致。

胃:内容物约150毫升,呈半流质状,食物残渣清晰可辨(蔬菜纤维、少量肉类),消化程度提示为餐后3-4小时状态。胃内容物本身温度极低,但未冻结成块。胃壁粘膜苍白,无出血或溃疡。李起将全部胃内容物倒入广口瓶密封。“取样:全部胃内容物,编号物证C-09。”

肠道:内容物极少,粘膜苍白。

没有任何明显的外伤痕迹,没有中毒导致的器官特异性损伤(如氰化物中毒的樱桃红改变)。死因似乎直接指向了低温导致的器官功能衰竭。但问题是,尸体呈现的“玻璃化”状态表明,死亡可能发生在极速冷冻的过程中,或者冷冻后器官在“亚稳态”下逐渐衰竭?常规的死亡时间推断方法在此彻底失效。

李起将目光投向死者血液,那粘稠的暗红色胶冻状物质,是最后的、也是最核心的线索来源。他用特制的低温注射器,极其小心地从尚未完全冻结的股静脉中抽取了数管血液样本。血液离开血管后,在注射器内壁迅速变得更加粘稠。

“取样:静脉血液,编号物证C-10,C-11(备份),立即送毒化及微量物质分析室,全程低温冷链运输!”李起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这血液里,或许藏着解开“玻璃化”之谜和死亡真相的钥匙。

解剖在极度的寒冷和精神的紧绷中结束,整个过程耗费了近十个小时。李起摘下沉重的护目镜和口罩,脸上是深深的疲惫,但眼底燃烧着探索未知的亢奋火焰。他示意小周将尸体重新送入低温柜保存,并严格记录保存温度。

他没有立刻离开冰室,而是站在解剖台旁,看着赵铭那苍白而平静(因低温固定)的脸,荒野石台上的“祈祷者”,此刻躺在科学的祭台上。

凶手使用了超越当前民用科技水平的深低温技术,制造了这场充满仪式感的“冰封献祭”。这不仅仅是一场谋杀,更像是一次冷酷的……技术展示。

回到相对“温暖”的常规实验室区域,李起脱下厚重的防寒服,用冰冷的水反复冲洗双手和脸庞,试图驱散骨髓深处的寒意。他立刻投入到对物证C-04(口鼻凝胶残留物)的初步分析中。

在恒温实验台上,他将微量凝胶置于载玻片上,在生物显微镜下观察。凝胶呈均质透明状,内部悬浮着极其微小的、折射率略高的晶体颗粒。滴加特殊染色剂后,凝胶基质显示出复杂的多糖和蛋白质网状结构特征。

“初步判断:基质为高分子亲水性凝胶,可能含有抗冻蛋白(AFP)类似物及低温保护剂(如二甲基亚砜DMSO或乙二醇衍生物)。悬浮微粒待分析。”李起在实验记录本上快速书写。这与他推测的“低温保存剂”吻合,但其配方显然极其特殊且高效。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

陈乔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脸上带着熬夜的疲惫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她身上还带着外面的寒气。

“李法医!有结果了吗?”陈乔的声音有些沙哑,目光急切地扫过李起桌上的样本和记录本。

李起放下笔,示意陈乔坐下,“初步尸检完成,情况……非常复杂。”他将解剖所见,尤其是尸体异常“保鲜”、内部器官“玻璃化”冻结、血液胶冻状、以及口鼻发现的“低温保存剂”凝胶等情况,向陈乔做了清晰而详细的汇报。

陈乔听着,脸色越来越凝重,当听到“玻璃化冻结”、“技术展示”时,她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你的意思是……凶手掌握了一种能瞬间把人冻成……‘玻璃’的技术?这……这怎么可能?”

“从尸体现象学角度看,这是目前最合理的解释。”李起严谨地回答,“需要先进的低温生物技术和特定的配方才能实现。这绝非普通罪犯能做到。凶手或其背后,拥有强大的科技资源。”

陈乔深吸一口气,仿佛在消化这超现实的信息,“死因确定了?死亡时间?”

“死因高度倾向低温器官衰竭,但死亡时间……”李起摇摇头,“常规方法失效,只能寄希望于血液和组织的分子层面检测(如mRNA降解、蛋白质组学),但误差会很大,且需要时间。目前仅能根据胃内容物状态和发现时间,非常粗略地推断为昨夜十一点至凌晨两点之间。”

“赵铭的身份是诺亚生物的低温技术研究员……”陈乔喃喃道,“这难道是……和他研究的东西有关?内部灭口?还是技术泄露?”

“可能性存在。”李起点头,“另外,我在死者左侧裤脚边缘,发现一点微量暗绿色粘稠物(物证B-01),疑似某种藻类或苔藓,已送植物学鉴定,还有……”他顿了顿,拿出一个物证袋,里面是那点从赵铭袖口内侧提取的、极其微弱的擦拭痕迹样本,“在死者右手袖口内侧,发现极其微量、疑似与林薇案相同的金属抛光微粒。”

“什么?!”陈乔猛地站起来,瞳孔骤缩,“又是那个微粒?!确定吗?”

“目视高度相似。已安排加急做成分比对。”李起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重量,“如果成分一致,那么‘血色回响’案与‘荒野献祭’案,就被这同一种微粒,从物证层面彻底串联!指向同一个凶手或组织!而且,这个凶手,不仅掌握精密制造(微粒来源)的痕迹,还掌握着尖端的生物低温技术!”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