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尚未散尽,林间湿气凝结在草叶上,滴落在陈启铭的军靴边缘。他站在一处坡地高点,望着远处尘土飞扬的小路,那条路正缓缓浮现出一列缓慢推进的车队轮廓。
昨夜张猛带领小队深入敌后带回的地图尚在衣袋中微微发烫,而眼下,眼前这片开阔地却是另一番景象——物资终于到了。
“来了。”陈启铭低声说,语气里透着压抑不住的振奋。
身后传来脚步声,赵鸿志快步走来,肩上的工具包随着步伐轻轻晃动,脸上带着一夜未眠的疲惫,却掩不住眼底的期待。
“是苏联那边的运输队。”他说,“听说这次运来的不止是弹药,还有几门新式迫击炮。”
陈启铭点头,目光没有离开车队。车轮碾过泥泞路面,溅起的水花映出天空泛白的光晕。他能看见车头位置几名身穿深色制服的外国人正在与己方接应人员交谈,手势比划间显得格外认真。
“得尽快完成交接。”赵鸿志说着,已经朝前走了几步,“这批武器我得亲自检查一遍,上次那批子弹就有火药配比不稳的问题。”
陈启铭没拦他,只是抬手示意不远处的一支侦查小组:“你去吧,我在这边盯着,确保交接顺利。”
赵鸿志点点头,转身快步离去。
不多时,后勤人员开始组织卸货。战士们从隐蔽处走出,三五成群地搬运箱子、铁桶和木箱。空气中弥漫着机油与泥土混合的味道,夹杂着偶尔响起的金属碰撞声。
一辆卡车上印着一个陌生的标识——三个交错的圆环,下方是一串拉丁字母。陈启铭眯了眯眼,记下了这个细节。他虽不懂这些符号的意义,但直觉告诉他,这或许不是一次普通的援助。
“长官!”一名运输兵跑过来,递上一份清单,“这是全部物资明细,请核对。”
陈启铭接过清单,翻了几页,确认无误后点了点头:“安排人分发下去,优先补给前线部队。”
运输兵敬了个礼,转身而去。
此时,远处传来一阵轻微的轰鸣声,像是飞机掠过云层的余响。
“防空哨注意!”陈启铭立刻喊道,“所有人隐蔽!”
话音刚落,两架日军侦察机果然出现在天际线尽头,盘旋片刻后迅速向东南方向飞去。
“看来他们也察觉到这边的动静了。”赵鸿志不知何时已回到他身边,手里拎着一枚拆开的子弹壳,“不过我们动作够快,应该不会有问题。”
“希望如此。”陈启铭望了一眼仍在忙碌的后勤队伍,“让他们加快速度,今晚之前必须完成分配。”
夜幕降临,物资清点完毕,分发工作随即展开。
三辆卡车载着第一批补给驶向不同方向,每辆车后都跟着一支护送小队。车厢里的木箱堆叠整齐,其中一箱侧面贴着一张标签,标注着“特制穿甲弹”。负责押运的班长低头看了眼,随手将标签撕下,塞进衣兜——他总觉得这种标记不太寻常。
而在另一处训练场,战士们正围绕着几门新式迫击炮练习装填与瞄准。赵鸿志亲自示范操作步骤,声音清晰有力:“注意角度,风速会影响弹道,一定要提前计算好偏移量!”
陈启铭站在场地边缘,观察着战士们的动作。大多数人神情专注,但也有几个明显生疏,几次调整都没能找准基准点。
“让老兵带新人。”他转头对身旁的教官说道,“分组轮流实操,不能只看不练。”
教官点头应下,立即组织分组。很快,训练场上便响起此起彼伏的口令声与模拟发射声。
角落里,堆放着几箱备用配件——枪管、扳机组件、弹簧装置等,尚未开封。一名年轻战士蹲在旁边,好奇地伸手摸了摸其中一个零件,冰冷的金属触感让他缩回手指,咧嘴一笑。
“这玩意儿可比咱们以前用的结实多了。”
“当然。”赵鸿志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后打仗,靠的就是这些精细活。”
两天后,所有物资基本分发完毕。
陈启铭站在临时指挥所内,看着墙上刚刚更新的作战地图。地图上标着多个新据点,以及即将部署的新武器位置。
“你觉得这次火力配置能撑住吗?”赵鸿志一边整理文件一边问。
“至少比以前强。”陈启铭回答,“关键是怎么用。”
赵鸿志笑了笑:“那就看战士们学得怎么样了。”
话音未落,外面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通信员冲进来,脸色焦急:“报告!东线发现日军巡逻队,数量不明,可能已察觉我们的部署变化。”
陈启铭眉头一皱,抓起桌上的帽子:“立刻通知各队进入战备状态。”
赵鸿志也收起笑容,拿起工具包就往外走:“我去前线看看,确保武器系统正常运转。”
陈启铭点头,目送他出门,随后转向通信员:“给我接通东线指挥点。”
通信员立刻行动起来。
屋外,风渐渐大了起来,吹得帐篷边缘猎猎作响。陈启铭站在窗前,目光穿过黑暗,落在远方模糊的山影线上。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他握紧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