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主任被带走后的恐慌,如同冰冷的潮水,一度淹没了钳工车间。机器停转,人心涣散,每个人都在恐惧中观望,不知道下一张催命符会贴在谁的背上。
然而,林磊那番关于“保住饭碗”、“完成军工订单”的急切低语,像投入死水的石子,虽然轻微,却成功地在几位核心老师傅心中荡起了涟漪。混乱是取祸之道,坚守生产或许才有一线生机——这个简单的道理,在生存压力面前变得无比清晰。
以钱师傅、孙师傅为首的三四位八级、七级老师傅,彼此交换了几个眼神。多年的共事,甚至在更早的年代历经风雨,让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
钱师傅重重咳嗽一声,扔掉烟头,用那双布满老茧和油污的手拍了拍工作台,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稳:“都别愣着了!天塌不下来!手里的活不能停!尤其是三号线的军工件,老孙,你带着人赶紧恢复!耽误了工期,谁也担待不起!”
孙师傅立刻接口,指向几台关键设备:“小王小李!去把那几台床子再检查一遍!刚才慌里慌张停了,别落下毛病!老周,你去库房,把军工订单下一批的毛坯料领出来,就说急等着用!”
没有激昂的动员,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最实际的生产指令。这些老师傅在车间里积威已久,技术过硬,平日里或许各有脾气,但在这种关头,他们的沉稳和经验自然形成了一种权威。
原本六神无主的工人们,看到几位顶梁柱老师傅站了出来,并且开始有条不紊地安排生产,如同找到了主心骨,慌乱的情绪奇迹般地平复了许多。是啊,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老师傅们都不怕,我们怕什么?干活!赶紧干活!
机器重新发出低沉的嗡鸣,虽然不如往日那般顺畅有力,却终究是运转了起来。
林磊见状,心中稍安,知道自己冒险的提议起了作用。他立刻主动上前:“钱师傅,孙师傅,领料单、流程卡这些杂事我来跑!你们专心盯生产!”
这个时候,没人会嫌弃主动干活的人。钱师傅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没多说什么,但那眼神里少了几分之前的疏远,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认可。
林磊拿起各种单据,快步穿梭在车间和仓库之间。他刻意避开那些聚集闲聊或无所事事的人群,遇到胳膊戴袖标的人盘问,就立刻出示军工订单的生产指令和领料单,语气恭敬却坚定:“师傅,钳工车间急料,军工任务,耽误不得。”
“军工任务”这几个字,在这个时候,仿佛带着一种特殊的魔力,让大多数盘问者都迟疑了一下,最终挥挥手放行。毕竟,谁也不想轻易承担“破坏军工生产”的大帽子。
车间里,一种奇异的秩序在慢慢恢复。老师傅们坐镇关键工序,沉稳地指挥着;工人们埋头操作,尽量不去看窗外和门口;林磊则像润滑剂一样,处理着各种衔接和杂务。没有人明说,但一种“只干活,不议论,保住生产底线”的默契,在无声中迅速达成。
刘海中在车间里转了几圈,还想指手画脚,却发现根本没人搭理他。老师傅们对他的话充耳不闻,工人们也只顾低头干活。他试图批评几句“不要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却被钱师傅一句硬邦邦的“不拉车完不成任务,你负责?”给顶了回去,噎得他满脸通红,却又不敢真跟这些老师傅硬顶,只能悻悻地走开,去寻别的“软柿子”。
【负面情绪 15(来自刘海中的挫败与恼怒)】
暂时的稳定,并不意味着安全。
下午,厂里新成立的“领导小组”派人来车间“了解情况”。来人语气倨傲,目光扫视着忙碌的车间,明显带着挑刺的意味。
钱师傅让林磊把军工订单的生产记录和进度表拿过来,自己则不卑不亢地汇报着生产情况,只谈任务,只谈进度,只谈困难(比如某些材料供应慢了),绝口不提任何人和事,更不涉及“路线”、“方向”。
问到林磊时,林磊更是谨言慎行,只强调自己是在老师傅指导下跑腿学技术,一切为了完成生产任务。
来人抓不到什么把柄,又看到生产确实在有序进行,尤其是军工订单没耽误,最终也只能含糊地说了几句“既要抓革命,也要促生产”的套话,无功而返。
送走来人,车间里所有人都暗暗松了口气。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弥漫开来。
这一次,靠着老师傅们的威望、军工任务的护身符以及所有人下意识的抱团,他们暂时抵挡住了外部的冲击。
挺身维稳,靠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老师傅们基于生存智慧和技术尊严形成的默契,以及林磊恰到好处的穿针引线。
但林磊知道,这仅仅是开始。许大茂种下的毒刺还在,车间的稳定如同建立在火山口上,无比脆弱。
他必须利用这短暂的喘息之机,找到更牢固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