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木板先画一条直线,帮我在在起始位置画一个点……对对对,画明显点。”
“然后沿着这条帮我量取一段长度,10厘米就够了……额,10厘米就是三寸,你按照三寸长度正正的取就行了,一定要非常精准才行啊。”
“嗯,很好,现在劳烦宋哥以这段线为基准,帮我制作一个45°的仰角。”
杨铸坐在小马扎上,指手画脚地指挥着宋老渣帮他制作一些用途不明的小玩意。
没办法,明山队里没有他熟悉的绘制工具,甚至连一张平整的白纸都没有,唯一能勉强符合要求的,便是一套木匠所用的墨斗和鲁班尺。
杨铸哪里用得来墨斗墨线?
甚至那把上面标注着财、病、离、义、官、劫、害、吉这些完全不明所以字样的尺子都看不明白。
所以,只能委屈宋老渣亲自动手,削上一块平整的木板,然后来按照他的要求来绘制了……谁叫老渣兄弟是有资格接触这些机密的四梁八柱之一,而且还精通一大堆实用的玩意?
只不过,他固然玩不来这个年代木匠的那些玩意,宋老渣却也完全听不懂杨铸的那些西洋镜,当下一脸茫然地看着他:“那个四十五度角是什么意思,怎么个画法?”
杨铸挠了挠头,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于是想了想,干脆直接说道:“这样,宋哥你以那个点为开始,向上量取10厘米,也就是三寸,再做一条垂线,然后在这个夹角的中间,正正地画一条线,把这个角一分为二……这样能理解了吧?”
宋老渣闻言,顿时恍然:“原来是要倒一个四分五的角啊,翻垛的早说啊……方五斜七我还是懂一点的。”
说完,拿起一个模样古怪,却可以自由调整角度的斜尺,借助着手指头在木板上比划了两下,立马就把线画出来了。
杨铸完全不明白那个所谓的“方五斜七”是个什么鬼,不过见到对方能够精准地画出角度,顿时长长舒了一口气:“很好,那我们赶紧进行下一步……”
………………
二十分钟后。
杨铸端起一个方方正正的小木盒左右端详了一番,在确定盒子底部的基准线没有什么长度误差后,又仔细观察了一下木盒中央悬挂着的螺母……别小看这颗螺母,它可是这具简易水平仪的重锤,要是悬挂的位置不够正的话,后续测出来的数据全都是乱的。
嗯,对军事知识有所涉猎的同学已经猜出来了。
没错,杨铸手上的这个木盒,就是简易版pendulum水平仪,也是关系到掷弹筒能不能打得准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
小日本的掷弹筒上面虽然也有刻度,但没有射击诸元的情况下,鬼知道那些玩意该怎么用!
而且掷弹筒最下方就是一个简易的托底,角度全靠双手和经验去调整,不把这些掷弹筒的软硬件按照傻瓜操作法则进行一些简单的调整和处理,到时候明山队的队员们能打得准才叫怪事。
满意地点了点头,杨铸把这个简陋到令人发指的pendulum水平仪递给宋老渣:“我这人手笨,还是得劳烦宋哥把这木盒放在掷弹筒的炮口切面上,然后调整筒身,直到重锤线与那条基准线重合为止。”
说着,杨铸嘱咐道:“这活计是确保每次的初始射角一致的关键,也是掷弹筒操作时精度的最大变量,可不能马虎了。”
宋老渣咧嘴一笑:“翻垛的就放心吧,混老渣的别的本事没有,就一个手稳。”
接过木盒,宋老渣却没有第一时间安装,反倒是仔细打量了一下掷弹筒底座的后方……与正常的掷弹筒不同,面前的这具玩意,被新固定上了一个简单的缺口照门。
而在筒身中部,也用铁丝和一颗磨尖的钉子制作一个简易准星。
再配合着底座上新焊上的那块平整铁片……
不用说,这是一套简易的稳定 瞄具系统。
虽然便捷性下降了不止一个级别,但想必知道了操练之法,精准度肯定会比以往提升许多。
确定这套改装出来的瞄具系统和稳定板没有什么肉眼看得出来的瑕疵后,宋老渣深吸一口气,端起那个木盒,缓慢却极其平稳地放在了炮口切面位置。
………………
一个小时后。
太阳已经逐渐西沉,但往日里平静的岗草甸子周围却忽然传来两声闷响。
咚~!
咚~!
“八九式,仰角70°,刻度4,50米靶标范围命中,圈内着弹点左倾两尺半!”
“大正十年,仰角70°,刻度4,50米靶标脱靶,着弹点位于圈外正南两丈一尺位置!”
火焰和浓烟中,三铳和小五子快速飞奔过去,用裁缝软尺在地面测量了一番,然后快速地返了回来。
“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的准头差这么多?”
“不应该啊!”
杨铸摸着下巴,盯着三米外的那两具掷弹筒沉思。
他现在是在进行最关键的一环:绘制掷弹筒的《射角-射程对照表》。
简单来说,就是在固定射角下进行试射,例如每10度一个间隔,记录下平均落点和误差,
这样累计到一定样本数量后,就会得到一份虽然粗糙,但勉强也堪使用的射击诸元。
这玩意对于没改装的掷弹筒无疑是个鸡肋,但对已经有了简易瞄准系统和稳定系统,在已经趋于“迫击炮化”的改装掷弹筒来说,却很重要。
所以,即便是当下明山队的榴弹数量有限,但他依然让刘彪留下了60枚已经改装过的弹药用作测试。
只不过他虽然知道两种掷弹筒之间肯定有差别,但没想到在仅仅50米的距离上,同样的仰角,两者之间的误差会这么大。
要知道,掷弹筒的最远射程可以超过600米,同样的射击参数,50米的误差就这么大了,要是距离再远点,超过了150米,那不得歪到大西洋去?
宋老渣见状,轻声提醒道:“翻垛的,八九式是重型掷弹筒,而且炮筒里刻的有膛线,同样的仰角,射程跟大正十式肯定不同,稳定性和精准性也不可同日而语。”
杨铸走到两具测试用的掷弹筒面前,朝着管壁看了看,又比划了一下内径的差别,点了点头:“是我疏忽了,脑子里光想的是八九式,却忽略了大正十式这种老东西,很多地方是不一样的。”
说着,想了想:“既然这样,那就只能先重新测试大正十式的极限射程了……宋哥,等射击诸元出来了,到时候可能还得麻烦你和彪叔,给这批大正十式重新做一批刻度片贴上去了。”
像迫击炮和掷弹筒这类抛物线武器,射程直接决定了对应的标尺和刻度。
而要想实现小范围的火力覆盖,就必须让所有手持掷弹筒的明山队队员在号令下,统一按照既定的射击诸元齐射。
所以为了效果,就只能在测出大正十式的极限射程后,以八九式掷弹筒的射击诸元为准,替它们重新制作一批刻度皮嵌在筒身上。
这其实是件非常麻烦的事,即便有着杨铸提供的样本数据,也需要经验丰富的军工老手来操刀才行。
而鉴于刘彪在中毒后双手不稳的情况,这种绣花功夫,也就只能让宋老渣在刘彪的指导下一步步完成。
对于这种事,宋老渣自然不会推脱,当下就点头应下了。
杨铸见状,抬头望了望半个身子已经没入地平线的夕阳,轻轻吸了一口气:“还有半个小时才天黑,继续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