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弹筒,被称为二战时期日军轻武器的巅峰之作,曾让他的美国爸爸吃足了苦头,放全世界也是一流的装备。
桦川县之战:2门八九式掷弹筒,外加1个基数的弹药(每门16枚);
双鸭山秘营之战:3门八九式掷弹筒(日军小队) 6门大正十年式掷弹筒(靖安军2个连),外加1.7个基数的弹药残存。
没错,明山队两次战斗中缴获的这11具掷弹筒,外加三百枚出头的弹药,便是杨铸实现“火力覆盖”的关键。
公正来讲,虽然掷弹筒从某种意义上来,是一种简化掉的迫击炮,50mm的八九式榴弹装药量140克,破片657,甚至比同时期苏联和美国的步兵轻型迫击炮的杀伤力都要高,
但要想仅凭11门掷弹筒就想把武器装备强了明山队一大截的水上军轰的哭爹喊娘,那无疑是在说笑话……更何况这11门并不都是赫赫有名的八九式,里面还有6门威力弱了老大一截的老旧大正十年式掷弹筒,这就更加听上去不靠谱了。
嗯。
的确,只靠着缴获的那一堆榴弹、烟雾弹、燃烧弹肯定不现实。
但如果这些弹药不小心经过了魔改呢?
………………
戴着防毒面具,身上绑着几大块木板,脑袋上顶着一口锡锅,连手上都套着棉手套的杨铸正小心翼翼地搅拌着陶缸里那堆沥青般的物体。
“老田,别再吹火了,把透热孔堵小一点,不然我怕炸!”
杨铸朝着五米开外的一名汉子喊道,手上的动作却是越来越快。
汉子应了一声,麻利地夹了一块石块往火坑里一卡;顿时,涌进地下通道里的火苗被挡住了一半。
这种在地上挖两个火道相连的坑,由一边负责提供和控制温度,另一边负责熬煮加工的方式,其灵感来源于达科他火坑的设计,只不过由于杨铸这边熬煮的东西不能见明火,而且对温度特别敏感,所以才把地下相连的火道挖的特别长,足足有四米半,以免自己不小心飞上云端看风景。
“翻垛的,吴老三那边问,还需要再加切好的橡胶颗粒不,要加的话他们马上抬过来。”
同样戴着防毒面具的三铳连同两个明山队员拿着大蒲扇在空中使劲扇,免得套缸附近的油气含量过高产生爆炸。
杨铸擦了擦镜框外面的水汽,拿起一根树枝从缸里挑起些许“沥青”凑在面前看了看:“先不急,试试看成色再决定要不要加橡胶。”
说着,跑开了十余米,将手上拎着的树枝靠近了火源。
嗤哄~
指甲盖大小的沥青在猛烈的燃烧中炸开,变成星星点火落在地上。
看着地面上依旧猛烈燃烧的火焰。
杨铸想了想:“应该够用了,不用再加橡胶了……关火,盖上盖子!“
说完,又对远处喊了声:“小五子,汽油和橡胶的添加比例记下来了没有?”
小五子赶紧跑了过来,吝啬鬼似的将一个本子亮了亮,旋即死死抱在怀里:“翻垛的,都记下了,甚至就连熬煮时的温度和搅拌的速度我都全记下来了……你放心,除了七爷和你,谁也不让看。”
杨铸翻了个白眼,心说这种原始的不能再原始的凝固汽油制作方法还需要当成宝贝护着?
跟真正的凝固汽油弹相比,这玩意弱爆了好吧。
也就是拿来对付意志力薄弱的水上军和装备孱弱的陆军马鹿,要是换成苏德美这样的对手,人家看都未必稀罕多看你一眼。
没错。
这便是杨铸的“魔改三计划”之一,将这些掷弹筒的弹药改装成为原始版凝固汽油弹。
这玩意虽然在历史上凶名赫赫,但如果不追求极致威力的话,但凡你有一个肯在课堂上延展点有趣知识的化学老师,只怕初中生都做的出来。
将汽油与碾碎的橡胶屑/颗粒混合,缓慢加热搅拌,使橡胶部分溶解于汽油,形成粘稠的胶状物,使其爆炸后形成难以扑灭的大火和浓烟……原理是不是很简单?
说实话,也就是明山队如今手里没有白糖和白磷,氯酸钾,以及可以提取氯酸钾的火柴也少的可怜,要不然再让七星砬子兵工厂幸存下来的那几个老师傅帮忙设计制作一个铝热-白磷引信,瞬间超高温之下,保准三五发掷弹筒就能摧毁一艘小艇。
想到这里,他取下头上的防毒面具和那一身可笑的防护装备,走进三十米处的一间拼接而成的超大号帐篷中。
“彪叔,高爆炸药取的咋样了?”
杨铸小心翼翼地避开满地的榴弹,盯着帐篷中间那几个看起来跟后世补鞋匠用的铁毡有几分相似的玩意看了一会儿,然后走到某人身后,轻轻问道。
正在一边咳嗽,一边杵着拐杖指导轻伤员拆卸不同类别弹药的程序和注意事项的刘彪扭头,
看见来的是杨铸后,被打断指导的躁怒一下子烟消云散,脸上露出笑容:“哦,是翻垛的啊。”
做出了个请的姿势,一边哆嗦着身子,一边吃力地杵着拐棍向营外走去:“弟兄们虽然身子不怎么方便,但手脚还是很利索的,307枚各式炮弹,现在已经拆了快两百枚了,最多到晚饭时节,所有的炮弹都能拆完。”
说着,躬着身子撕心裂肺地咳了一阵,刘彪喘了几口气,这才继续说道:“放心,全部严格按照翻垛的吩咐,除了烟雾弹不去动它之外,八九式榴弹保留两成的高爆炸药,大正十年式的榴弹保留三成半的高爆炸药,燃烧弹则是全部将里面的药粉取出……取出来的药粉全部分类封存在罐子里,贴有对应的标签和重量。”
明山队的山训,军工类的生产制造必须全部由本家弟兄亲自操作,家眷和外人甚至不被允许靠近相关营地50米。
所以即便是情况紧急,但也只能征集了一批只受了些轻伤的队员集中在一起,一些配合着杨铸熬煮原料,另一些一边接受刘彪这个老工匠的培训,一边忍着伤痛拆榴弹。
对于这条山训,杨铸罕见的没有任何腹诽的意思,而是点了点头:“那就好……对了,彪叔,可能要麻烦你分一半弟兄过来了。”
“那边的原料已经熬好了,但为了保证效果,等到那罐橡胶汽油温度稍稍降下来,就得立马灌装了……汽油挥发的太多的话,会影响效果。”
刘彪顿时一凛:“放心,翻垛的,保证不耽误你事。”
说罢,朝着里面喊叫了几声。
很快的,八九个队员便在刘彪的吩咐下,抱着坛子快步跑向那罐橡胶汽油。
交代完事情,杨铸点了点头,就打算转身离开。
孰料刘彪却是叫住了他。
“翻墙的,我知道你见识广,学识多,明山队上上下下百多号弟兄也很服你那些神鬼莫测的手段。”
“大伙儿现在猜得到你肯定是想用掷弹筒,是想用这些换了芯肚的炮弹对付水上军的那些炮船和鬼子……我也相信,有资格让翻垛的你亲自冒着危险熬煮的料子,肯定很凶猛。”
微微犹豫了一番,刘彪终究还是把自己的担心说了出来:“可是翻垛的你想过一个问题没有,这些换了芯肚的炮弹就算再凶猛,说到底也得打得中那些躲在几百米开外的炮船才行;”
“而掷弹筒这玩意,实话实说,我们七星砬子兵工厂以前也仿过几批,这东西在鬼子手里好使,可换在别人手里,那准头可着实是一言难尽呐!”
刘彪说出了掷弹筒最尴尬的一个问题。
诚然,这玩意在战场上的表现可谓是令人记忆深刻,几年后的美国大兵宁愿面对一辆89式中型坦克,也不愿意面对上一个掷弹筒小组。
可问题是,这玩意的上手难度实在太高了。
别说那些伪军和乙种师团了,就算是甲种师团,抗战中后期补充上来的那近百个野战师团,也没有多少人能真正把这东西玩明白了。
简单来说,这东西在经过严格训练的老兵手里,堪称是狙击炮一样的神器,但放在其他人手里,却是根几乎没有什么准头可言的烧铁棍。
别说明山队在过往的战斗中并没有缴获掷弹筒的射击诸元了,就算是有,那准头也决计不是一时半会能练出来的。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刘彪的这番好心提醒,无疑是切中了杨铸计划的死穴。
水上军虽然意志力薄弱,但又不是真的白痴,你见过那支水军会把自家的炮船停在岸边不动,乖乖让你打的么?
少则上百米,多则几百米的距离,足以让这些掷弹筒毫无用武之地了。
孰料杨铸却是笑了笑:“这个问题一开始七爷和张队长他们就提醒过我了啊……放心吧,我有办法。”
有办法?
刘彪不可思议地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差点以为自己出现了幻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