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两千五百本的销量,看似不多,但别忘了,这本杂志属于“内刊”。

在不完全对外发行的情况下,撇去“强制订阅”因素影响,还能有如此高的销量,这足以说明《洞庭》杂志的含金量。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地区作协下边的内部刊物,一般早就定下了发行数额,但若是销量很好,也会增发一些。

就像《洞庭》这本杂志。

它尽管是内刊,但却也不是完全不对外销售。

实际上,眼下的地区级“内刊”指的是不流通省外,不进入邮政发行体系的刊物。

若是本地的文学爱好者想要购买,只要不是“保密刊物”,那自然也是可以的。

只需要到地区作协对外门市部,去购买或订阅即可。

一般售价都不会太高,单册一本仅八毛钱,年订也不过三五块,一年大约能定六期。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洞庭》杂志的“首刊”,身为主编的贺卫国,可谓是花费了不少心思。

作为一本“民俗”杂志,贺卫国大体上遵循了当前民俗杂志的基本构架。

但其中却也不乏一些“创新”。

比如说“通俗民间故事”,这样的题材作品,他就力排众议,将其纳入了《洞庭》杂志首刊当中。

而且篇幅不小,不仅有一篇中长篇小说,还有三篇短篇小说。

反观“报告文学”这类民俗杂志常见的体裁,却只有一篇。

除此之外,在“民间风俗”与“戏曲”两大方面,他也一改对民谣与诗歌这类体裁的大量刊发,只选取了少量作品,刊载在了杂志的后半部分。

反观那几篇“通俗民间故事”,则放到了最前边。

尤其是那篇以“离奇怪诞”甚至有些“神秘荒诞”的为“噱头”的《楚魂》中长篇小说。

整篇故事以银城几个县城不同“端午”风俗为核心,借“屈原”的口吻,讲述了“屈原”神游到后世历朝历代,接触到的祭端午的风俗演变,从全国各地,到南北差异,最后归结到银城各县之间。

可以说,从宏观到微观,以大见小,以小见大,完美的给读者创造了一个“端午祭祀”及相关民俗演变的世界。

小说当中,主角看似是“屈原”,但其实是读者。

因为读者能够通过这个“神秘且荒诞”的故事,了解到“端午”及各地相关风俗的由来与演化过程。

而除了这些以外,小说当中还有一条重要的暗线。

这便是“屈原”这位主角,还代表着华夏上下五千年的“不屈爱国”之精神。

小说通过“屈原”这位诗人,“神游”到后世历朝历代,看罢“风云变化”,最后成为了一名“抗日爱国志士”,从战争年代,一直到“人民当家作主”。

可以说,在整篇小说里,看似是在描述“端午”风俗演变,但其实是在围绕“人民为之奋斗到当家做主,众望所归的”核心主题。

没错!

这篇字数高达三万四千余字的中长篇小说,正是贺卫国花了近三个月时间创作的。

而其初稿与启发点,则来自于去年他在党刊编辑部时,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无韵之离骚》。

尽管当时,他只完成了初稿,字数也不长,但基本框架与故事脉络核心已然定下了。

这次,他用了三个月时间精心打磨,为的就是给《洞庭》杂志首刊,充当“镇刊之作”。

与此同时,他也将这篇小说《楚魂》誊抄了一份,寄给了《当代》杂志。

之所以选择《当代》,而不是本省的《芙蓉》与新创刊没多久的民俗杂志《楚风》,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他想自我突破一下。

要知道在此之前,他已经在《芙蓉》杂志与《花城》杂志,各有一篇佳作过稿刊载了。

但相比《当代》、《收获》、《十月》、《人民文学》这些顶级刊物,二者还是逊色了一些。

故而,这一次,他想尝试投稿《当代》看看。

毕竟这本杂志主推的就是“厚重历史主义现实题材”作品,而正好他创作的《楚魂》便符合这一点。

当然,除了这个原因让他投稿《当代》外,其实还有古骅的极力推荐。

原来,就在他精心创作这篇小说《楚魂》之过程中,他就与古骅在信中探讨过这个问题了。

古骅在信中,给他分析了各类刊物的优缺点及体裁偏向。

他在信中的原话是这么写的:《当代》属于半文学半政治刊物,其文学地位全国第一,要投就投这本杂志,而且其背后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直接隶属于国家出版局,归国家作作协与出版局双层领导,是难得的顶级刊物,并且其新旧主编都对各省有刊载名额倾向,最近更是主推湘省作品,我创作的《芙蓉镇》就在《当代》刊发的。

也正是因为古骅这位亦师亦友的大力推荐。

他这才选择了《当代》。

…………

《洞庭》首刊发行后,因为是双月刊,故第二期将在十一月发行。

如此,往后的一月,他基本上不会有太多事情要忙。

再加上,《洞庭》杂志已然走上正轨,他这个主编,自然也就少了不少事。

于是,他便想趁着这段时间,好好和韩晓娟过几天“神仙”日子。

哪料想,韩晓娟根本没空。

别说周末看个电影了,就是下班后两人约上吃个饭,也得等上好些时间。

一问她才知道,银城花鼓戏剧团自从搞了个“剧目新创”活动后,她这位编剧,不是去下边乡镇采风,就是在剧团里写东西。

有时候,她还得跟团到各地去演出,忙得不行。

没办法,贺卫国只得放弃原有计划,把精力放到了“自我学习”上。

在接下来的大半月内,他成了地区图书馆的常客,各种书籍与最新刊物,几乎什么都看。

这天,他刚到单位门口,正准备下班回宿舍,就从收发室拿到了一封信。

信是从羊城寄来的。

一看寄信人与地址,他不禁愣了好一会。

“这位大舅哥咋想起给我写起信来了!”

原来,给他寄信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韩晓娟的哥哥韩晓武。

自从他辞职下海去了羊城后,除了当时的一封电报,他就再也未曾给韩晓娟寄过信或发电报。

连报个平安都没有,从此杳无音信。

没想到这次……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