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王副馆长重新回到了办公室。
他一进门,贺卫国就赶紧走上前去。
“王馆长!我.....我能不能......”
“不能!这是组织的决定!你不想干也得干!”还不等贺卫国把话说完,王副馆长就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道:“卫国同志!跟你说句心里话,这副重担对你来说确实是重了点,但你还年轻,有能力,肯定能做出一番成绩出来,到时候,我和徐副馆长,定会为你请功的!”
“额....”
“PUA我”是吧!
好一个为我请功!可......我真的不想当这“主编”呀!
这一刻,贺卫国真的有点欲哭无泪了。
而此时,王副馆长见贺卫国还是一副提不起精神的模样,不由撇了一眼身旁的阮家驹三人,再次给他画起了饼:“小贺!别这般没信心嘛!伟人曾经说过,你们年轻人就像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了朝气与活力,未来注定是你们的!”
“这样.....这次办报,除了上边给的二百块经费,馆里再额外给你们补一百块,还有馆里二楼那间闲置的办公室,也留给你们几人!”
“啊.....经费一共就三百?王馆长!半年要办六期报,这点钱哪够呀!要不.....您再给批点?”
贺卫国一听办报经费就这么点,顿时就急了。
虽然他知道文化馆是个清水衙门,没什么办公经费,但也不至于只能挪出这么点钱来吧!
再说了,这办《沅水》,虽然主管单位是县文化馆,但毕竟是沅水县唯一的一份地方小报,馆里的领导就不能向上边多要点。
“批不了!现在我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王副馆长一听贺卫国这话,顿时把两手一摊,一脸无奈的说道:“小贺呀!不是我不给你多批,你也知道,咱们县文化馆本来就没多少经费,这一百块钱,还是硬挤出来的,前天,我去医院看望钱馆长,是他主动提出给批的。”
说完这话,王副馆长显然不想再跟贺卫国闲扯了,他再次拍了拍其肩膀,又看向一旁的阮家驹道:“老阮呀!你这脾气该改改了!”
“王副馆长.....我......”
此时的阮家驹显然还不服气,但王副馆长毕竟是领导,他也不好再说什么。
倒是一旁的赵国庆与赵国强两兄弟,此刻却异常兴奋。
他俩是馆里唯一的临时工,据说两人叔伯曾是“地下交通员”,有这层关系在,两人虽然只有初中文凭,但却进了文化馆。
只可惜,县文化馆编制有限,他二人进了文化馆都一年多了,一直没有转正,所以对于这次办报,充满了期待。
而这也是为何,他俩会投“贺卫国”一票的原因所在。
.........
再次回到一楼办公室时,贺卫国明显感觉到左右前后同事异样的目光。
他本想说点什么,可话到嘴边,又给咽了回去。
这时,马保国走了进来,他拿着一份人民日报,路过贺卫国身旁时,却是停下了脚步,微笑着说道:“卫国同志!我这有份人民日报,要不你先拿去参考参考?”
“额......”
“那就多谢了!”
贺卫国虽然脸上面带笑意,点头接过了对方递来的报纸,但此刻的他,就跟吃了只苍蝇似的,恨不得怼上去,啪啪打他两拳。
“妈蛋!这个该死的马保国!不就是认为老子办不好这份报纸嘛!老子偏要办给你看看!”
说干就干!
他没有多想,立刻就把后边跟进来的阮家驹三人叫上,将自己与他们三人的办公桌,一起搬到了二楼那间闲置的办公室。
“老阮,你去找块木牌,再找点墨水,写上《沅水》报社四个大字!将它挂在咱们办公室门口。”
“国强!你去联系一下县印刷厂!”
“国庆!你帮我跑一趟各个公社文化站,就说咱们《沅水》即将创刊,让县里的文学爱好者踊跃投稿,不仅有稿费,还能署名!”
..........
给三人安排完各自任务后,贺卫国“葛优”躺在了椅子上。
他拿来纸和笔,十多分钟一晃而过,他却迟迟没有下笔。
“办报?办个锤子报!”
将笔重重摔在桌上,他骂骂咧咧了一通,又重新将钢笔给拾了起来。
“妈蛋……!三百块就想要发行六期报刊,这钱怎么算都不够!现在就只剩下七天便得发行第一期《沅水》了!究竟该如何办,才能完成这个该死的任务呢?”
贺卫国坐在椅子上,嘴中嘟囔着,手指不断敲击着桌面,双眼随之朝着窗外看去。
县文化馆虽然有着独立的二层办公小楼,却也和县博物馆、县总工会以及县图书馆同处一个院落。
“现在时间紧,经费少,任务重,如此......恐怕只能走邪修办报这一条路了。”
想到这,贺卫国就像是下了某种决心一般,即刻提笔在纸上唰唰写了起来。
“县博物馆有地方史志编纂工作组,他们那应该有些当地的名人名事,倒是可以直接拿来用,县图书馆那边,也可以摘抄些农业机械类的书籍知识,还有总工会那边,看看有什么商业信息。”
“只是……这些当作报刊的素材固然可行……但要想盈利的话……?刊载商业广告?”
“好像不行,《沅水》只是一份地方小报,恐怕没人会愿意在这上边花钱刊登广告,而且县里好像也没几家国营大厂,至于个体户那边……”
他想了想,不禁摇了摇头。
个体户一年到头都赚不了几个钱,哪会舍得在这样一份小报上投钱刊登广告。
“所以只能走量!若是订阅的报纸数量足够大,盈利的钱就能勉强维持报纸的持续发行!”
“可问题是县内总共就这么大,潜在订阅人群应该不会太多,如此一来,那就只能扩大潜在订阅人群的范围……”
“学生……?对!县里的学生群体或许是一个不错选择……!”
“只是……学生似乎不会对这类小报上的内容感兴趣,自然而然也就不会有太多学生愿意花钱购买……如此岂不是又回到了原点……”
“内容……!报刊定位?对呀!如果我将《沅水》定位成教辅报刊类,岂不是就能让学生们心甘情愿花钱购买呢?”
这一刻,贺卫国不禁想到了后世一份大名鼎鼎的报刊——《英语周报》。
这份被九零后称之为“噩梦”的教辅报刊,虽然确实让不少学生头疼,但却也不得不说,是一份良心教辅资料。
它的出现,不知提升了多少学生的英语成绩。
而放眼当下,在这个教辅资料严重缺乏的时代,一款好的教辅书籍,不用多说,卖爆那是肯定的。
更何况,他还依稀记得,今年的高考外语成绩,将全部计入总分,而不再是作为参考分,或者“打折”后再计入。
虽说“外语”不单单指英语,但如俄语、日语等小语种,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去选择的。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因为县城里根本就没有老师会教这些小语种,二则是历史原因。
毕竟除了俄语,目前,在大多数人的观念当中,也就英语属于“外语”主流了。
所以,将《沅水》定位成一份“教辅报刊”,应该是完全可行的。
确定了这一点后,一切就都好办多了。
首先,作为一方地方小报,《沅水》肯定只能用“四开”或者“八开”的尺寸。
其次就是印刷了。
铅印肯定是不能考虑的,就两百块经费,哪够呀!
油印!
必须得油印!
虽然糊是糊了点,但胜在质量不是。
还有就是发行量,第一期不宜太多,五百份应该就差不多了。
…………
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小时,贺卫国总算将办报筹划方案给弄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