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秘书有些疑惑,虽然他听说过《沅水》,但那不就是一份地方小报吗?犯得着领导亲自过问?

尽管心中略有不解,但他却也没有多想,直接就去了收发室。

与此同时,县一中门口不远。

醒目的报刊亭,孤零零的矗立在路旁。

绿色的邮政标志格外顺眼。

贺卫国打量着眼前的一众报纸与杂志,目光不断搜寻着。

这年头,报刊亭都是国营的,除了售卖各种报刊外,还有一些杂志。

其中带“国”字头的如“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工人日报”等,大多会摆在最显眼位置。

除此之外,本省的一些报纸以及特殊类报刊如《国家广播电视报》等,也会摆出来,只是相对不不起眼而已。

当然,最受欢迎的还得属各种通俗杂志与书刊了,比如《故事会》与《读者文摘》就是其中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下的1983年,还有一本特殊杂志格外火爆。

这便是《武林》。

作为一本“武侠”类杂志,其受欢迎程度简直无法想象。

只是报刊亭毕竟不是“新华书店”,其主营的还是一众报纸,对于杂志类刊物,也仅销售一少部分比较热门的。

“你这小年轻,看啥呢?想买就掏钱,别看来看去的!”

报刊亭内,一名身着蓝色的确良上衣的中年男子,冷着个脸,催促着贺卫国。

“同志!你这有《沅水》吗?”贺卫国倒是没有在意对方的态度,只是淡淡的问了一句。

“什么《沅水》,没听说过!你去新华书店或邮电局问问吧!我这没有!”

中年男子打了个哈欠,敷衍了贺卫国一句,明显有些不耐烦。

对此,贺卫国倒是见怪不怪。

这态度,比起供销社的前台人员,算是好多了。

“没有?不可能吧!怎么会没有呢?难道邮电局没把报纸送过来?”

贺卫国暗暗呢喃了一句,刚想转身离开,却见一名身着邮电局制服,骑着二八大杠的工作人员,停在了报刊亭旁。

“老何!这有一份刚送来的报纸,一共三十份,你把它放到最显眼的位置!”

说完这话,工作人员就从邮包里掏出一摞报纸递给了中年男子,随后头也不回,迅速骑上二八大杠匆匆离去。

“怎么又送报纸呀?不是刚送过吗?”

“咦……《沅水》?这是哪里发行的报纸,怎么……”

“等会……”

中年男子猛然间一惊,正准备抬头望向贺卫国,却发现人早已不见了踪影。

他随即低头再一看报刊名下边的“登记证”号与发行管理单位——沅水县文化馆,却是想到了什么。

作为本县发行的第一份地方小报,邮电局内部自然传遍了,只是大家都没在意。

一份地方小报而已,还能有什么“亮点”。

何况,报刊亭都是国营的,卖多卖少,根本无所谓,上边要求卖什么,他们就卖什么。

既然上边要求摆在最显眼的位置,那就摆吧!

于是,中年男子随手将原本摆放的《湘省日报》挪了个位置,将几份《沅水》放上,而后,他又随手拿起其中一份,翘着二郎腿,看了起来。

南方的三月,又湿又冷。

加上今天是阴天,温度只有七八度。

男子裹紧了身上的军大衣,扫了一眼前边的内容,不禁摇了摇头。

报纸总共就一张,还是“八开”横版。

不管是版幅设计也好,还是具体内容也好,在他看来,都没什么出奇的地方。

他一点点往下看着,当他翻到另一面,看到最后两大栏目时,却是眼前一亮。

“《少年包青天——人物小传》?这是啥?民间传奇故事?讲包青天的吗!”

“大宋咸平年间,庐州有一书生,读于庐州书院,少聪慧,嫉恶如仇,因其额有月牙,面肤黝黑,世人称其包黑子,偶一日,母病在床,遂亲奉床榻之间,终日陪伴,熬煮良药,病渐好转,孝名广传四方,又一年,路遇两妇大街之上争一子,二妇皆自称子为己出,围观百姓不知何辨,书生直言,可令妇二人争抢其子,二妇照做,其一妇抱子不放,另一妇松手,众人恍然大悟,遂案清——《巧断争子案》”

《少年包青天》的人物小传,字数并不多,男子很快就看完了。

虽然只有寥寥几段话,但却描绘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包拯形象”。

尤其是“小传”当中提及的“案子”,更没怎么听说过。

其实中年男子并不知道,这个案子出自“东汉”时期的《风俗通》,是后人将其附会到“包拯”身上的。

虽然案子不一定是真的,但历史上包拯的孝顺与刚直性格是出了名的。

所以,在人物小传当中,贺卫国刻意降低了民间传闻比重,着重描写了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的包拯形象。

当然,这毕竟只是人物小传,在正式撰写“巧断争子案”这个案子时,肯定不会写得这般简单的。

再说此刻,中年男子虽然惊诧“人物小传”这种别出心裁的文学方式,但也只是一笑了之,并未过多深究。

但当他看到报纸最后一个栏目《知识海洋》时,他彻底愣住了。

“这是……英语?是……英语吧?”

此时此刻,中年男子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尽管他不懂英语,但他隐隐觉得,这份报纸一定会卖爆!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当清晨的露珠还未彻底干透时,县城各个报刊亭前,已然站满了人。

大家都惊奇的翻看着《沅水》这份地方小报。

众人轮流传看着,他们的注意力,大多都集中在了这份报纸的最后一个版块上。

从一份地方小报上看到“英文”,这让他们啧啧感到稀奇。

与此同时,县一中,一栋不起眼的家属楼,二楼,靠近楼梯的一户人家。

沙发上,一位白发老人戴着老花镜,看着手中的报纸。

贺卫国站在一旁,静静地等候着。

突然,老人摘下了鼻梁上的老花镜,抬头看向了他。

“我可以答应,出任你们编辑部的英语编辑,但我有一个条件!”

“冒老师!您且说!”贺卫国一听这话,心中顿时一喜,赶忙笑着道。

“我得有稿费,还得有工资!”

“这……?冒老师,我们编辑部经费实在有点……不够……这工资……”

“你且听我把话说完!”就当贺卫国为难之际,老人再次说道:“这两笔钱,你们都不用给我,我有退休金,够用!”

“那……”

“我想捐助一位学生!你们把这钱都给他!”

“啊……?”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