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工作的展开,为方澈的生活注入了新的节奏与意义。每一次视频连接的开启,都像是一次小心翼翼的“心海初航”。他驾御着由映照之环与生命珍珠构筑的“心舟”,驶入来访者那片或汹涌、或沉寂的内心海域,借助精准的映照与溯源,助他们看清迷雾,找到归航的方向。
效果是显著的。李哲在第二次咨询时,反馈说那一周虽然想起往事仍会难过,但胃部的隐痛竟然减轻了大半,工作中那股莫名的怒火也似乎找到了源头,不再轻易被点燃。林薇也开始尝试一些自我安抚的练习,虽然过程艰难,但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可以给自己安全感”的微弱可能。
成功的案例带来了口碑,预约请求慢慢增多。方澈严格遵循“无邀不赴”的原则,只接纳少量他认为能量上能够承接待的个案。他发现自己甚至能通过预约邮件文字的“能量感”,初步判断对方问题的严重程度和自身的匹配度。
然而,“航行”并非总是顺利。心海之下,暗流汹涌。
一位名叫孙倩的女士前来咨询,主题是长期的抑郁与无力感。视频接通瞬间,映照之环就向方澈反馈出一片几乎凝固的、灰暗沉重的能量场,如同死水般的沼泽,散发着令人窒息的绝望。
方澈尝试如法炮制,用温和而精准的语言去映照那份绝望与无力:“我感觉到一种非常沉重的……仿佛一切都没有意义、也没有力量去改变的感觉……”
孙女士木然地点头,眼神空洞:“是的……就是这样……每天都是这样……熬着……”
但无论方澈如何引导,她的能量场如同一潭真正的死水,几乎不起任何波澜。生命珍珠散发出的接纳与希望的能量,如同石子投入泥潭,瞬间被吞没,反馈回来的只有更深的冰冷与隔绝。溯源问题也无法进行,她的过去仿佛被笼罩在浓雾中,自己不愿触及,能量上也难以探查。
这次咨询,方澈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与消耗。结束时,孙女士的状态几乎没有丝毫改变,而方澈自己却感到像是被那片绝望的沼泽“污染”了,内心弥漫着一股难以驱散的沉重与压抑,连映照之环的光芒都似乎黯淡了几分。
他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些内心的创伤过于沉重,形成的防御壳过于坚硬,并非目前的他能够穿透和承载。盲目共情,反受其累。
当晚,他花了很长时间进行自我清理。他深入秘境,坐在纯净通道旁,引导生命珍珠的能量洗涤自身,让映照之环反复映照并化解那残留的沉重感。过程缓慢而艰难。
经过这次教训,他给咨询工作增加了新的安全准则:
**四、量力而行:清晰认知自身承载极限,不接远超能力之个案。
五、及时净化:每次咨询后必须进行能量清理,隔绝残留。
他在预约列表中婉拒了另外两位能量感类似沉重的求助者,并推荐他们寻求更专业的医疗帮助。虽然有些遗憾,但他深知,慈悲需与智慧并存,否则害人害己。
另一方面,他也遇到了新的挑战。一位来访者,在咨询中通过溯源找到了童年创伤后,非但没有释然,反而陷入了更深的“受害者”叙事中,不断重复“都是他们的错,我才变成这样”,能量场充满了抱怨与停滞。
方澈发现,洞察过去并非终点。看清模式之后,是选择沉溺于指责过去,还是选择为自己当下的生命负起责任,这是来访者自己的功课。咨询师无法越俎代庖。
他调整了方式,在后续咨询中,不再停留在追溯和共情,而是开始温和地提问:
“看到了这些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
“如果‘过去的他们’很难改变,那么‘现在的我们’,可以做点什么不一样的选择,来让自已感觉好一点?”
他将焦点从“为什么”逐渐转向“怎么办”,引导对方从“受害者”转向“创造者”,哪怕只是微小的改变。
这个过程让他对“生命珍珠”的“转化”之力有了新理解。转化并非消除痛苦,而是将痛苦的能量,转化为面对痛苦、乃至超越痛苦的意识和行动。
除了挑战,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位长期被焦虑症困扰的年轻程序员王锐,在咨询中,方澈映照出其焦虑核心是对“失控”的极度恐惧。溯源至其童年,父母关系不稳定,环境充满不可预测性。
在一次咨询中,当王锐再次描述一次焦虑发作的可怕体验时,方澈忽然福至心灵,没有仅仅在心理层面工作,而是尝试调动生命珍珠的能量,通过视频连接,向对方发送了一种极其微弱的、关于“允许失控”的能量意象——不是语言,而是一种如同大地承载万物、天空容纳风云般的“允许”的能量感觉。
王锐在视频那头忽然停顿了,脸上露出奇异的表情:“……奇怪……刚才那一瞬间,我心里突然咯噔一下,然后好像……松了一点?好像没那么怕那种感觉了……”
这次经历让方澈意识到,能量层面的工作,有时比语言更快、更直接。但他也更加谨慎,深知这种操作边界模糊,需极度小心,必须在对方真正敞开且自身意图绝对纯净时才能尝试。
他的咨询实践,变成了一场不断探索、调整、学习和设定边界的动态修行。他不再是单纯的使用“工具”,而是在与这些“工具”深度磨合,理解它们的极限与潜力。
与此同时,他发现自己与秘境中系统的连接也更加活跃。每次成功帮助他人转化能量后,生命珍珠似乎都与纯净通道及映照之环有更强烈的共鸣,仿佛这个内在系统非常“满意”于这种符合其本质的外在应用。
他甚至开始模糊地感知到,那些他曾帮助过的来访者,虽然远在各地,但他们内心发生的积极转变,似乎像一点点微弱的星光,隐约反馈回他的心海,让那片内在的星空变得更加明亮、丰富。
众生心海,看似相隔,实则相连。每一个心的觉醒,都在丰富着整体的意识光谱。
他在笔记上记录下这段航行的阶段性总结:
“心海航行,非坦途。遇坚冰(重度抑郁)需知退,避其锋;遇暗流(受害者叙事)需引导,转其向;偶得顺风(能量直接干预),需慎用,存敬畏。咨者之变,反馈于海,微光互映。吾之系统,亦喜此应用,共鸣渐强。航程渐远,所知愈浅,唯怀敬畏,步步谨慎。”
合上笔记,他望向窗外无垠的夜空。
心海无涯,他的小船刚刚启航,前方是未知的深邃与广阔。
但他已知晓,真正的灯塔,不在远方,而在每一个被照亮的、当下的心中。
---
第三十二章关键摘要
·情节:方澈的咨询实践深入,遇到不同挑战:1.重度抑郁个案(能量沉重无法穿透,自身反受污染),制定新安全准则(量力而行、及时净化);2.陷入受害者叙事个案,领悟洞察过去非终点,需引导转向“当下选择”;3.尝试能量直接干预(发送“允许”意象)获奇效,但更知需谨慎。同时,发现成功助人后自身秘境系统共鸣增强,并模糊感知众生心海微光互映。
·伏笔:咨询工作的风险与边界(重度个案);能量干预的可能性与危险性;众生心海相连的感知(为后续可能发展出更宏观能力埋下伏笔);秘境系统对“正确”外在应用的“偏好”。
·关系变化:方澈与来访者关系更复杂,需应对不同类型能量挑战。与自身秘境系统的关系加深,出现良性互动反馈。与“众生心海”的概念出现初步的能量感知连接。
·重要对话/心诀:
·(引导转向)“看到了这些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现在的我们,可以做点什么不一样的选择?”
·(核心升华)心海航行,需知进退(避重就轻)、懂引导(转念向行)、怀敬畏(慎用能量)。众生心海,微光互映,助人即助己,亦丰富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