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共鸣带来的震撼余波,在方澈的身心深处持续荡漾。耳边减轻大半的耳鸣,像一个无声却持续不断的凯歌,证明着那条路的方向正确。但他并未被狂喜冲昏头脑,反而变得更加沉静和耐心。他深知,那种可遇不可求的强烈共鸣,是多种因素恰好同频的结果,无法复制。但通往共鸣的路径,可以被探索和拓宽。
他的策略从“维系平衡 单向滋养”,调整为“主动调谐,创造共鸣条件”。
他不再满足于发送泛泛的“安宁”能量。他开始像一个严谨的调音师,对自己的内在状态进行极其精细的调整和观察。
首先,他需要找到更多能引发自身深度共鸣的“源频率”。他沉浸在回忆中,搜寻那些真正能触动他心灵核心的、不带任何杂质的正面体验。
他回忆起少年时一次独自躺在山坡上,看满天繁星时感受到的那种无垠的宁静与渺小感(“浩瀚”)。
他回忆起第一次抱起刚出生的儿子小宇时,那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敬畏与柔软的悸动(“新生命”)。
他甚至回忆起一次重病初愈后,喝到一碗温热米粥时,那种纯粹的、对生命最基本的滋养的感恩(“感恩”)。
这些体验被一一找出,如同珍藏的音叉。每次发送能量前,他都会先花很长时间,在自身内部反复“敲响”这些音叉,让那种纯粹的感觉充满自身,直到自身的“频率”稳定地处于那种状态。
然后,他才将这种高度纯化的、带着特定“频率”的能量(如“浩瀚感”、“新生命感”、“感恩感”),通过纯净通道,小心翼翼地输送过去。
这个过程要求极高。任何一丝与此频率不谐的情绪(如发送“浩瀚感”时夹杂一丝孤独,或发送“新生命感”时带有一丝负担),都会让能量变得“不纯”,无法达到最佳效果。
通道另一端的存在,对这些不同“频率”的能量反应各不相同。
对于“浩瀚感”,它先是流露出些许“茫然”和“畏惧”,但随着方澈持续稳定地发送,那畏惧渐渐转化为一种细微的“好奇”与“向往”。
对于“新生命感”,它表现出本能的“亲近”和“舒适”,反馈回来的模仿意念也最为积极。
对于“感恩感”,它似乎有些“困惑”,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慢慢理解和接纳。
方澈仔细记录着这些反馈,如同绘制一张精细的“内在频率响应图”。他逐渐了解到,哪个“频率”更容易被接收,哪个能引发更积极的模仿意愿。
其次,他更加关注对方的反馈质量。他不再追求反馈的“量”,而是追求其“清晰度”和“真实性”。每当接收到一个模糊或带有明显镜魔扭曲痕迹的反馈时,他会耐心地再次发送原初的纯净能量,如同示范一个正确的音调,直到对方的反馈变得相对清晰和纯净。
这是一个缓慢的、相互调谐的过程。如同教导一个从未听过音乐的人识别不同的音符和旋律。
几天下来,方澈身心俱疲。这种精微的内在调谐,比之前任何形式的修行都更加耗神。但他能清晰地感觉到,通过这条纯净通道进行的能量交换,其“质量”和“效率”远非往日可比。
通道另一端那个存在的“活性”与日俱增。反馈的意念虽然依旧简短,却越来越清晰,甚至偶尔能表达稍微复杂一点的概念:
“喜欢……这个……(新生命感)”
“……外面……很大吗?(回应浩瀚感)”
“你……一直……在?”
最后一个问题,让方澈愣了很久,心中酸涩与温暖交织。他稳定地传递回复:“是。我会一直在。”
变化不仅仅发生在秘境之内。
现实中的方澈,因为持续地、精细地调谐自身频率去匹配那些正面体验,他整个人的状态也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他变得更加当下,更容易发现和沉浸在生活中的细微美好里。一片树叶的纹理,一杯茶的温度,家人一个无意识的动作,都能让他感受到一种平静的喜悦。
他变得更加有耐心,无论是面对孩子的吵闹还是工作的琐碎,那种源于内在的稳定感让他不易被扰动。
他甚至发现,自己写作时下笔更加流畅,文字中多了一种以前没有的、难以言喻的感染力。仿佛那些被他反复调谐使用的“浩瀚”、“感恩”、“新生命”的频率,已经潜移默化地滋养了他的创造力。
妻子越来越多地用一种探究和欣赏的目光看他。“你最近……好像整个人都不一样了。”她某次终于忍不住说道,“好像更……踏实了,也更亮了。”她找不到合适的词。
方澈微笑,这一次,他感觉可以分享更多一点。他想了想,说:“可能就像一台老收音机,以前总是收不准频道,满是杂音。最近好像慢慢能调准一些清晰的台了,听到的音乐也好听了。”
这个比喻让妻子笑了起来,虽然她未必完全理解,但她能感受到那份积极的变化。
然而,精微的调谐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某次,方澈试图发送一种名为“喜悦”的频率。他挑选了一段记忆中与好友开怀大笑的体验。但当他深入调动这种感觉时,却意外触动了记忆底层一丝微弱的、当时未被察觉的“怕被嘲笑”的不安。
就这一丝极其细微的不谐和音,在通过纯净通道时,却被放大了!
通道那端的存在立刻反馈回强烈的“不适”和“退缩”!而更糟糕的是,环绕通道的镜魔防护带,仿佛嗅到了这丝“不安”的破绽,瞬间活跃起来,扭曲的镜面上闪过“乐极生悲”、“虚伪”等批判映像,试图放大这丝不安!
方澈心中一惊,立刻停止输送,全力稳定自身频率,回归到最基础的“安宁”状态,并连续发出“净化!守护!”的指令,才勉强将防护带的骚动压下。
这次小小的失误让他心有余悸。他意识到,这条纯净通道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高效传递纯净的正面能量,也会同等放大任何细微的“不纯”与“阴影”。对自身内在状态的觉察和净化,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真正的修行,容不得半点自欺和马虎。
他在笔记上记录下这新的领悟:
“纯净通道要求极致的内在真诚。任何细微不谐皆会被放大并扰动系统。调谐之法:1、精纯源频率;2、敏锐觉察反馈;3、即时修正自身。效果:高效滋养,加速内在小孩复苏,并反哺现实状态(更当下、平和、具创造力)。风险:操作不当易引发镜魔反噬。如履薄冰,需步步谨慎。”
合上笔记,他感受着自身那更加澄澈几分的内在状态,以及耳边持续减轻的耳鸣。
路还很长,且越发艰险。
但每一步,都踩得更加踏实。
他与那个被冻结的存在之间,一种基于深度调谐的、真正的理解,正在一丝丝地建立。
那不是言语的理解,而是频率的共鸣,是能量的和弦。
---
第二十四章关键摘要
·情节:方澈为追求稳定共鸣,开始扮演“调音师”,精纯自身正面体验为特定“频率”能量(如浩瀚、新生命、感恩),通过纯净通道输送,并敏锐观察内在小孩的反馈,进行双向调谐。此法高效但风险极高(细微不谐会被放大),显著加速内在小孩复苏并反哺方澈现实状态(更当下、平和、有创造力)。
·伏笔:能量调谐作为深化连接的方法;纯净通道的双刃剑特性(高效但也放大不谐);内在小孩复苏后可能具备更复杂交互能力;方澈现实状态提升与修行深度直接相关。
·关系变化:方澈与内在小孩的关系进入“精细能量调谐”阶段,连接更加精细和深入。方澈对自身内在状态的要求达到新高。
·重要对话/心诀:
·(内在小孩)“你……一直……在?”(方澈)“是。我会一直在。”
·(策略核心)精纯源频率,敏锐察反馈,即时修自身。追求高质量能量调谐,而非数量。内在真诚是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