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结束了关于“仁”之诗词的热烈探讨,众人心中对诗词的热爱愈发炽热,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探索诗词世界的更多奥秘。

这天,阳光正好,微风轻拂,众人又如往常一样,早早地聚集在墨渊家的庭院。墨渊看着眼前这群求知若渴的人们,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缓缓说道:“诗词的世界广阔无垠,今日,我们将一同走进田园诗的美妙天地,去感受古代文人笔下那宁静、质朴的田园生活。”众人的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墨渊拿起一本古籍,轻轻翻开,说道:“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大家先看看这前四句,有人能说说自己对‘少无适俗韵’里‘韵’字的理解吗?”

夏晨思考片刻,说道:“我觉得这个‘韵’,应该是一种气质或者习性吧,就好像一个人天生的喜好。”

墨渊赞许地点点头:“夏晨说得很对。这里的‘韵’指气质、情致,‘适俗韵’就是适应世俗的气质。陶渊明开篇就表明自己年少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那大家想想,他说‘性本爱丘山’,为什么要把爱丘山和无适俗韵放在一起说呢?”

卫烽挠挠头,说道:“是不是为了对比呀?突出他不喜欢世俗,喜欢山水。”

“没错。”墨渊笑着说,“这就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热爱自然山水的天性和不适应世俗的本性相对照,体现出诗人与世俗的格格不入。就像陶渊明,他一生多次出仕又归隐,最有名的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当时他担任彭泽县令,上级派督邮来检查公务,有人劝他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可陶渊明不愿为了这小小的官职去讨好他人,于是毅然辞官回乡,这就是他‘无适俗韵’的体现。”

“那‘误落尘网中’里的‘尘网’,为什么要用网来比喻官场呢?”一位村民好奇地问道。

墨渊解释道:“‘尘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官场比作束缚人的罗网。在古代,官场中有很多规矩和束缚,就像一张无形的网,让人身不由己。陶渊明觉得自己进入官场是个错误的选择,‘误落’二字就生动地体现出他这种想法。那‘一去三十年’,这里的‘三十年’是确指三十年吗?”

夏晨又说道:“我记得之前您讲过,这里应该是约数,不是真的三十年。”

“对。”墨渊肯定道,“这里的‘三十年’是约数,形容他在官场虚度了很长的时光。”

接着,墨渊继续引导:“‘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大家看,诗人为什么要用‘羁鸟’和‘池鱼’来比喻自己呢?”

卫烽抢着回答:“因为被束缚的鸟想念以前的树林,池子里的鱼想念原来的深潭,就像诗人想念田园生活一样。”

“非常好。”墨渊笑着说,“诗人以‘羁鸟’和‘池鱼’自比,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那‘守拙归园田’里的‘守拙’,大家怎么理解?”

夏晨说:“我觉得是坚守自己的本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墨渊点点头:“没错,‘守’是坚守,‘拙’在古代常指愚拙,这里指不投机取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态度。陶渊明回归田园后,就以这种保持愚拙的姿态生活,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

在墨渊的引导下,众人对诗句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夏晨联想到清平镇的生活,说道:“就像我们在清平镇,远离喧嚣,亲近土地,这便是一种归园田的生活。”众人纷纷点头,觉得夏晨说得在理。

墨渊微笑着肯定了夏晨的话,继续深入剖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大家看,这里描绘的田园场景,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

一位村民说:“感觉很朴素、很自然,就像我们清平镇的生活一样。”

墨渊笑着说:“对,这几句用白描手法,简单勾勒出田园生活的场景。‘方宅’指宅地呈方形,‘十余亩’表明宅地面积不大,体现出田园生活的质朴;‘草屋八九间’描绘出简单、朴素的居住环境。‘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榆树和柳树在房屋后檐投下绿荫,堂屋前桃树和李树排列,充满生活气息。就像大家在清平镇,房前屋后种着果树、树木,过着简单又快乐的生活。”

随着墨渊的讲解,众人逐渐走进了陶渊明的田园世界,对田园诗的内涵有了更透彻的认知。接下来,墨渊还会带来怎样的解读,众人又将从田园诗中挖掘出哪些新的感悟呢?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