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七子闯天都 第95章 《高粱坡上的提水站》

作者:作家益洲ZYP 分类: 更新时间:2025-02-12 02:20:36
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高粱坡上的提水站》

第一章:开端 1970年的春天,阳光洒在高粱坡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这里是一个偏远的乡村,贫穷与落后像阴霾一样笼罩着每一个角落。我的父亲,李大山,是村里的文书,一个充满热血和干劲的年轻人。

这天,村里的老祠堂前聚满了村民。老村长站在台阶上,声音沙哑但坚定地说:“大伙都知道,咱们这高粱坡,年年缺水,庄稼收成不好。大山提出要修个提水站,这是个能让咱们过上好日子的法子,但是难啊,全得靠咱们自己肩挑背扛。”

父亲站了出来,他身材高大,眼神中透着坚定:“村长,只要大伙齐心协力,没有办不成的事。我去看过了,在高粱坡的坡顶那地方,水源充足,要是能把水引下来,咱们的地就不愁没水灌溉了。”

村民们开始议论纷纷。王二麻子挠挠头说:“大山啊,这可不是小事,咱们没机器,全靠人力,得费多大的劲儿啊。”

父亲看着他说:“二麻子叔,咱们祖祖辈辈在这高粱坡受穷,现在有个机会能改变,再难也得试试。”

第二章:筹备接下来的日子里,父亲忙得不可开交。他和村里几个有经验的老人,赵大爷和钱四爷,在村子里四处找可用的工具。

他们从仓库里翻出了一些破旧的箩筐、扁担。父亲看着这些简陋的工具说:“赵大爷,这些虽然破旧,但修修补补还能用。”

赵大爷叹口气说:“大山啊,这修提水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些工具怕是撑不了多久。”

钱四爷在一旁说道:“咱们可以自己做些新的,山上有的是木材。”

于是,村民们开始上山伐木。在茂密的树林里,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此起彼伏。父亲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像张铁牛、刘大柱等,砍倒树木后,再将木材拖下山。

张铁牛累得满头大汗,抱怨道:“大山哥,这活可真累啊,咱们什么时候才能把提水站修起来啊?”

父亲拍拍他的肩膀说:“铁牛,只要坚持,总会有希望的。你看这木材,就是咱们提水站的骨架。”

与此同时,妇女们也没闲着。母亲和村里的女人们在家里用麻线编织箩筐。母亲一边编织一边对旁边的刘婶说:“刘婶,这箩筐可得编结实了,到时候男人们挑土可全靠它呢。”

刘婶笑着说:“放心吧,咱可不会含糊。”

第三章:动工终于,动工的日子到了。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村民们就扛着工具来到了高粱坡顶。

父亲站在坡顶,拿着简易的图纸说:“大伙听好了,咱们先从这边挖沟,把水源引到那边的蓄水池的位置。”

村民们分成几个小组,开始挖土。一锄头下去,坚硬的土地扬起一阵尘土。刘大柱挖了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地说:“这地可真硬啊,比石头还难挖。”

父亲走过来,接过他的锄头说:“大柱,我来试试。”父亲高高举起锄头,用力地挖下去,每一下都充满力量。

在挖沟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麻烦。有时候挖到石头,只能用锤子一点点敲碎。张铁牛挥舞着锤子,一边敲一边喊着号子:“嘿哟,嘿哟,敲碎石头,引来水流。”

而妇女们则负责把挖出来的土用箩筐运走。母亲和几个妇女弯着腰,把土装进箩筐,然后用扁担挑起。母亲的肩膀被扁担磨得通红,但她一声不吭。

一天下来,村民们都累得筋疲力尽。回到村里,大家围坐在老祠堂前,吃着简单的饭菜。父亲看着大家说:“今天大伙都辛苦了,但是咱们这才刚开始,后面还有很多活要干。”

王二麻子说:“大山啊,这进度是不是有点慢啊?”

父亲皱着眉头说:“是有点慢,但是咱们不能急,质量得保证,这可是关系到咱们村未来的大事。”

第四章:困难与坚持随着工程的推进,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刚刚挖好的沟被雨水冲垮了一部分。

父亲看着被冲垮的沟,心急如焚。他对村民们说:“大伙别灰心,咱们重新修。”

赵大爷摇摇头说:“大山啊,这雨下得这么大,等天晴了再修吧。”

父亲坚决地说:“不行,赵大爷,这一耽搁,不知道又要拖多久。”

于是,在雨中,父亲带头开始重新修整被冲垮的沟。雨水混着汗水从他的脸上滑落,他的衣服早已湿透。村民们看到父亲这样,也纷纷拿起工具,加入到抢修的队伍中。

除了天气的影响,工具也不断地损坏。很多扁担在重压下断裂,箩筐也破了好几个。钱四爷看着这些损坏的工具说:“大山啊,这工具坏得太快了,咱们的进度又要受影响了。”

父亲想了想说:“四爷,咱们晚上加班修工具,白天继续干活。”

在那些夜晚,村子里的油灯下,父亲和几个心灵手巧的村民,用麻线修补箩筐,用木头加固扁担。父亲的手被麻线勒出了一道道血痕,但他没有丝毫的抱怨。

第五章:转机就在工程进展缓慢,村民们有些士气低落的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

邻村得知他们在修提水站,送来了一些旧的但还能使用的工具,还有一些粮食。邻村的村长说:“咱们都是相邻的村子,你们这修提水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我们能帮一点是一点。”

父亲感激地握着邻村村长的手说:“太感谢你们了,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有了这些新的工具和粮食的补充,村民们的干劲又足了起来。工程的进度也开始加快。

蓄水池的修建也到了关键阶段。父亲对建筑比较有经验的赵大爷说:“赵大爷,这蓄水池的墙一定要建得厚实,不然容易漏水。”

赵大爷点头说:“大山啊,你放心,我带着大伙仔细地砌。”

村民们小心翼翼地把石头一块一块地砌起来,用泥灰仔细地勾缝。

第六章:完工经过几年的努力,1985年的秋天,提水站终于完工了。

站在高粱坡顶,看着崭新的提水站,父亲的眼里闪着泪花。村民们也都围了过来,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老村长激动地说:“大山啊,多亏了你,咱们村以后再也不怕缺水了。”

父亲谦逊地说:“村长,这是大伙一起努力的结果。”

当天,村里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在老祠堂前,摆上了简单的酒菜。村民们一边吃喝,一边谈论着提水站建成后的美好生活。

母亲对父亲说:“大山,这些年你辛苦了。”

父亲看着母亲,笑着说:“这都是值得的,咱们的孩子以后不用像咱们这么辛苦了。”

从那以后,高粱坡的庄稼在充足的水源灌溉下,年年丰收。这个偏远的乡村也逐渐摆脱了贫穷,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而父亲的名字,永远地刻在了高粱坡的历史上,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英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