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在三十年代的农村,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他就是我的父亲。那是一个贫穷且落后的小村庄,村庄被大片的农田环绕,村头有一棵古老的槐树,树下是村民们休憩聊天的地方,村里的房子大多是泥土和茅草搭建而成,简陋却充满着生活的气息。
父亲出生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幼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家里的几亩薄田是全家的生计来源,每日天不亮,他就得跟着祖父下地干活,在那片黄土地里挥洒着汗水。尽管生活艰苦,但父亲却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在村子里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年轻人。他为人正直、热情,对村里的大小事务都很上心。村民们也都信任他,在大家的推举下,父亲成为了一名村干部。他的办公地点就在村子中间那间小小的土坯房里,里面有一张破旧的桌子,几把摇摇晃晃的椅子,墙上挂着一幅毛主席像。
父亲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他每天都要在村子里四处奔走,解决村民之间的纠纷,规划农田的耕种,组织大家修建村里的水利设施。那时候,村子里有一口老井,井水干涸了,父亲就带着村民们挖新井。在挖井的现场,父亲光着膀子,拿着锄头,大声地指挥着:“大柱,你去那边把土运走;二牛,你在这儿接着挖。”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挖出了一口新井,井水清澈甘甜,村民们都欢呼雀跃。
父亲的家庭也是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他娶了母亲后,陆续有了七个孩子。那时候家里的条件很艰苦,一家九口人挤在几间破旧的房子里。晚上,家里唯一的光亮就是那盏煤油灯。微弱的灯光下,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听父亲讲述着外面的世界。
六个哥哥姐姐在这样的环境下,渐渐习惯了农村的生活。他们跟着父母在田间劳作,学会了耕种、收割等各种农活。然而,老七却和哥哥姐姐们不一样。老七自幼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他总是在煤油灯下如饥似渴地读书。那盏煤油灯的玻璃罩上布满了油烟,灯光摇曳不定,但老七的眼神却始终坚定。
父亲虽然忙于村务和农活,但他对老七的读书梦却非常支持。他总是对老七说:“儿子,只要你能读下去,爹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在父亲的鼓励下,老七更加努力地学习。夜晚,当哥哥姐姐们都已经入睡,老七还在煤油灯下做着习题,那沙沙的写字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可是,命运却对父亲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父亲四十五岁那年,他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起初只是偶尔关节疼痛,他还强忍着继续工作和干活。但随着病情的加重,他的关节逐渐变形,行动也变得越来越困难。那曾经强壮有力的双腿,如今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父亲不得不辞去村干部的职务,大部分时间只能躺在家里的床上。
家里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母亲和哥哥姐姐们的身上。他们一边要照顾生病的父亲,一边要继续耕种农田维持生计。但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下,老七也没有放弃读书的梦想。他知道,自己是父亲的希望,是这个家庭改变命运的希望。
老七读书更加刻苦了,他在学校里总是名列前茅。每次考试结束,他都会拿着优异的成绩单跑回家给父亲看。父亲躺在床上,看着成绩单,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用颤抖的手抚摸着老七的头说:“好儿子,你一定要坚持下去。”
终于,老七迎来了中专考试。那一天,他怀着紧张而又期待的心情走进了考场。在考场上,他认真地作答每一道题,脑海里浮现出父亲的鼓励和全家人的期望。考试结束后,老七焦急地等待着成绩公布。
当得知自己考上中专的消息时,老七激动得热泪盈眶。他飞奔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亲。父亲躺在床上,听到这个消息后,眼中闪烁着泪花。他说:“儿子,你终于做到了,咱们家有希望了。”
老七去上中专后,父亲的身体状况却越来越差。他的风湿病时常发作,还伴随着其他的老毛病。母亲和哥哥姐姐们细心地照顾着他,但他的身体却如同风中残烛。
在父亲八十岁那年,他的老毛病再次加重。他躺在那张破旧的床上,气息微弱。全家人都围在他的床边,眼里噙着泪水。父亲看着围在身边的亲人,脸上露出了安详的笑容。他对老七说:“儿子,你要好好做人,为咱们家争光。”说完,他缓缓地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父亲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家人心中。他的正直、勤劳、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子女教育的重视,都成为了家族传承的宝贵财富。老七在中专毕业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城市里站稳了脚跟,他也时常回忆起父亲,那个在煤油灯下鼓励自己读书的身影,那个在农村辛勤劳作一生的父亲。
而哥哥姐姐们虽然在农村务农,但他们也传承了父亲的善良和勤劳,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他们在田间劳作时,也会时常想起父亲带着他们耕种的情景。父亲就像一颗大树,虽然已经倒下,但他的根却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滋养着他的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