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鸿运不禁问道:“大人,下官虽然听说辽东跟江西江南大不一样,可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林耀祖脑袋里面闪过辽东的千里沃土,道:“辽东如同我大金江南一样水网密布,土地千百年不曾开垦,肥沃的紧。眼下只需要整修河道,开垦土地,就能让一块土地尽快有所产出。”
“若是江南的话,一块地要五年才能成为熟地,但在辽东,或许第一年就是熟地,还是上等水田!”
“如此土地在辽东之多,至少上亿亩土地!”
林耀祖没有说出一个真实数字,而是说了一个缩小无数倍的数字。说到底辽东太靠北,冬天很冷。但除了这一缺陷之外,好处多多。
无论是土地数目,还是人口规模,以及大金在这片土地上面推行的种种政策,都能够在短时间让辽东恢复生机。
“现在辽东需要佃户,需要人口。”
林耀祖提醒叶鸿运:“若是叶尚书可以抓住机会,或许也能买几万亩土地,让佃户耕种,在辽东有一份基业!”
下一息,许多人气息变粗,他们呼吸变得急促,显然是动了心。但架不住叶鸿运不曾开口,他们就算是心中有所想法,也不敢此刻胡乱开口。说到底,他们只是大金五六品官员,跟叶鸿运有鸿沟。
“几万亩,太多了吧?这江南富户只怕也买不起。”
叶鸿运心中的激动很快就荡然无存,只剩下深深地无奈。他也想要好东西,但架不住没钱。几万亩土地即便是大户人家,也未必能够一口气买下来,那可是几百万两白银!
江南人家有钱归有钱,但流动资金真不算多,他们的大量货物,不动产都在不断产出,变现。
在某一时段当中,他们能够拿出来的钱财,真的不多。
“不多,辽东土地水田一亩也不过十两白银。”
“什么!”
一瞬间,叶鸿运都大吃一惊,别的人更是如遭雷击,脑袋轰的一下子就炸了。
他们不傻,实在是清楚林耀祖的意思。
几万亩土地一亩十两,也就是几十万两。
这一点钱,凑凑还是能搞出来的。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可不是玩笑。
而是江南官员能够捞到的数目,但官员缺乏变现能力,他们有钱之后,也花不出去,更没办法让自己的钱变成钱。
就算他们想要购买更多的土地,也会面对现实问题。江南的大小地主都有自己的关系网,根本没人会卖出自己的土地,小自耕农手里面的几亩薄地官员们退休后根本看不上。
就算买,一亩地二三十两白银,他们也买不了几亩。
还是那句话,大金土地都有主了,江南之地的土地都集中在士绅手中,几遍是达官显贵也没办法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兼并。
这年月,好欺负的小地主,自耕农,早就被欺负死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不好啃!
现在辽东有土地,还这么便宜,他们自然心动。
至于是否管得过来,那是另外一码事。
当下的士绅都有自己的产业,许多产业还未必在自己地盘上,甚至在隔壁县,隔壁府,省。
海商更是如此,海船离岸之后,没人知道海船的具体情况。这种时候就要有足够多的监管,以及股份制度。
当家的要给下面的掌柜,以及船长分红,给他们股份,也给他们捞钱的机会。让大家都有钱赚,才能长久发展下去。
甚至寻常的水手在出海之后,都能在自己的船舱当中携带一定重量的货物,在路上变卖,买入更值钱的货物,不断变卖,赚钱。
这都是潜规则,是买命钱。
林耀祖打的就是这个主意,他很清楚江南士绅就算是在辽东投入,也不会亲自坐镇辽东,而是用股份制度激励亲信去辽东坐镇,每年收租。
在他们看来,都不需要长期持有,只要能够稳定耕种三五年,就能赚两三倍的钱。
无论是土地产出,还是土地升值,都是长远的买卖。
叶鸿运都不敢相信的美味馅饼,这些官员自然是眼馋的很。他们想吃一口,却要询问林耀祖的意思。
要是林耀祖不让的话,那自己就吃不上这一口热乎的。
“林大人,此事事关重要,许多细节......”
“许多细节你们可以跟海大人聊聊,他负责此事。”
林耀祖笑笑,并未在此事上面插手,具体细节自然有人负责,自己的任务是坐镇两江,横扫这些土司兵,而非是跟这些官员讨价还价。
“是下官考虑不周。”
叶鸿运从善如流,对林耀祖的称呼也是一口一个下官。
不知道的人或许还认为林耀祖官更大呢!
可偏偏叶鸿运是金陵兵部尚书,哪怕实权不大,也是尚书,地位比林耀祖高得多。
但叶鸿运对林耀祖的态度是以下位者,其他人更不敢多说。
当下林耀祖调兵遣将,他们抓紧时间把心中的疑问弄清楚了。
当他们知道颍川侯以及几个侯爷,国公,江南许多士绅都参与其中之后,都愈发热切。这个时候那有什么矜持不矜持,他们只担心自己要是动作慢了,会不会被踢出局。
一亿亩土地是真是假他们弄不清楚,但他们知道林耀祖的话未必有多可信。
自己若是不抓紧时间的话,真是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利益面前,他们很快跟海正冲说定数目,随后便送上定金,尽快派人去辽东考察!
叶鸿运身为其中一人,从开始到结束都懵懵懂懂。但在一切都说定之后,他发现四户自己又抓住了机会,可以狠狠的大赚一笔了!
他目光锐意,看得很清楚,这一次的买卖自己血赚。
土地是最值钱的资产,就算自己不种地,先囤积一年,等局势好转做人情,都能赚不少。更别说土地放在那里不种,那是暴殄天物!
在听到林巡抚也会安排人帮忙开垦,耕种,一切按照佃户来计算佃租,只要七成收入的时候,他们立马松了口气。
在江南他们这些地主敢收七成佃租,那是因为江南最不缺的就是人。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但在辽东,要是没有林耀祖这个地头蛇帮忙的话,那自己一时半会儿为未必能够凑够这么多佃户去辽东。
现在什么都不需要,交了钱派个人盯着,每年啥都不用操心,地里面的收成都有自己一份,那不是血赚不亏吗?
好几个家族人丁不兴旺的小家族直接就选择了托管模式。
谁让林耀祖在淮西就用的这种大农场的模式,这一模式别人无法模仿,但他们却足够信任。
有好处的事情,地主们也不傻,也会接受,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