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重新装上烟叶,看了我们一眼说:“一个半。”“走。”郑金山站起身就要走。老汉立刻就显示出了焦急之状。“唉,罢了罢了,一个就一个。”我一听有门,就又蹲下身。“我们决定不买了。”郑金山突然说。我心想人家都让了怎么还不买了,这不是存心找茬吗?“那行,那你说个实诚价。”没想到老汉又让了一步。“八成。”这八成的意思是一万的八成,也就是八千,老汉猛吸了口烟说:“顾不上本钱了,行吧。”这让我感受到了郑金山的本事,开口三万的东西,居然能划到八千,虽然我也是干这一行的,但是我说价钱的时候也顶多是往上翻一半而已,看来老汉这虚头没少说。不过成交是成交了,我最初担心的问题出现了,这东西个头这么大,怎么弄出去啊。只见那老头拿出一个木条钉成的筐子,把那玩意塞进去后又拿报纸往里边塞。“怎么运出去啊?有手推车之类的吗?”我问。“你还想要手推车啊,抬着吧爷们。”说着郑金山让我俩搭把手,一起把这东西抬起来。
“都让一让啊。”郑金山边走边喊着。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玩意给抬了出去,这比在空旷的路面上抬它要多费几倍的力气。我们就一路抬着这东西去了住处,安顿好后已经累的满身大汗,“我说金山兄弟,你买这个是什么东西啊?这么老大,我以前怎么从来没见过呢?”老三问。“这东西叫甗,是一种炊具,用来蒸东西的。”郑金山擦着汗说。“蒸东西?怎么蒸啊?”我问。“你看,”他指着这东西说,“甗分上下两部分,上边的叫甑,下边的叫鬲,在它们的中间有一个像笼屉一样的东西,需要蒸的食物,放在那上边,下边的鬲里填上水,然后生火蒸。”“你的眼神行,你看它是哪个年代的。”老三问他。“这东西的甑和鬲是连为一体的,就说明是东周之前的物件。”郑金山说。“兄弟我能否看上几眼?”我说。“看吧。”经过他的同意,我便开始研究起这个东西,这玩意儿保存的还算可以,铜锈虽然多,但是能保存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辨别青铜器真假有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就是去扣它的铜锈,青铜器的铜锈历时越长就越硬,我用手去扣了扣,发现扣不动,指甲还被割出一个豁口。看来确实是个老物件儿。
不过再仔细看几眼,又发现不对劲儿,他刚才说这东西是东周以前的,可是看这上边的花纹简单而且很少,一眼能及的朴素,一般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花纹应该是复杂的,基本上通体都是花纹,而这东西的花纹符合秦汉时期的特色,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性了,这次他看走眼了。这玩意儿,是个仿制品。于是我干脆蹲下来,想找出它的破绽,可是无论从铜锈还是颜色、铭文上来看,都完全没有任何的破绽,难道这是秦汉时期的仿制品?若真是这样,那些钱花的倒是不冤,一样都是老物件。“这东西有什么问题吗?”郑金山问我。“似有似无,才疏学浅实在看不出来。”我说。“哈哈,那我就跟你说实话吧,这东西就是个赝品。”我被他的话吓了一跳,“什么?既然你知道是赝品,为什么还要买回来啊?”“我问你,你是干什么的?”郑金山反问道。“我?开古玩店的啊。”我说。“你看,你一个纵横古玩市场这么久的人都看不出来,你觉得能有几个人能识货呢?”郑金山一脸自然的说。“你也不怕砸手里。”虽然我知道说这话不太合适,但是作为同行来讲,他这么做实在让我觉得是不厚道的很,做生意没有信用,还怎么做的长远。
“放心,古玩这个行业,五分货五分嘴,只要嘴会说,总会遇上冤大头,你知道这个东西的真货值多少?”他坐在床上说。“多少?”我问。“目前的市场来看,十万朝上,二十五万封顶。”“十万?”想不到一个赝品,居然能卖到十万。“我跟你说吧,就古玩市场,十货九赝,能有几件真的?你以为我是来买真货啊,捡漏这个事儿呢,一辈子能捡几回?只要做的像,就能以假乱真。”我不禁打了个冷颤,他说的没错,古董这个东西,能留存至今的有能有多少?假的多了,作假的手段高明了,那假的也就成了真的。到今天我才知道,原来古玩这个行当水有这么深。
“行了,甭想了,等明天我带你们去沈阳道,带你们看看大世面。”他看我半天不说话,便开口打破了这沉寂。“你早说过沈阳道也是赝品居多,还总得着看吗?”我说。“唉,这你又不懂了,地摊和店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档次,你说你去店铺买东西,就算买赝品是不是价钱也要比地摊高?那么我们去了沈阳道还买假货吗?”他回道。听他说的还挺有道理,便对于明天的行程充满期待。因为起的早又搬了这个大家伙一路,早已累的不成样子,便躺下来睡了。醒来时已经过了午饭点了,我们就随便找了个地方吃了点东西。吃饭时整好听人说起沈阳道的事儿,“哎,你说那东西会是真的吗?”坐在我们邻桌的一个男人说,看他的样子有三十岁左右,坐在他对面的是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咽下一口面说:“你想什么呢,那可是沈阳道,这次的阵仗不小,几乎所有店的大掌柜都出动了,哪里还有真假一说,只能说那东西值多少银子。”那男人微微点了点头若有所思的样子。
我问郑金山道:“金山兄弟,他们说的可是沈阳道?”郑金山示意我赶紧吃饭,我就没再多问,等回了住处,郑金山说:“你们也听到了,其实我这次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刚才那老太太口中的东西。”“什么东西?”我也来了兴趣。“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具体是什么还不清楚,只是有人放出话来说是拍卖绿器(青铜器),既然那些大掌柜都要亲自过去看,那肯定不是凡物。”郑金山说。青铜器我见过很多,青铜器这东西市面上价值一般都不低,因为真货的年月都很长,大多千年以上,并且数量很少,成色好的更是少,一件能惊动这么多大人物的青铜器会是什么呢?沈阳道的拍卖属于民间拍卖,也就是说交易的东西不会贵重到极端,什么是极端呢?就是国宝级的文物,这样的东西就算搞到手了也是引火上身,出手很难,黑白两道找麻烦,等级最高的把握在一“器”之下万“器”之上,要么是年代久远要么是很稀少。郑金山说这是战国时期的东西,那么年代就已经很诱人了,如果再稀少的话那就是国宝了,所以应该不算太特别,可能是保存比较完整。
转天早晨我俩就跟着他去了沈阳道。“拍卖会在哪里啊?”我问。“那肯定不能让你一眼就瞧见吧,具体在哪里一会儿就明白了。”他没有带我们去任何一家古玩店,而是奔着一个茶馆去了,到了茶馆他给人递上三百块钱说:“听说今天下雨,不知是哪条龙出了东海啊。”那掌柜的马上就听懂了,“长青,带这三位贵客。”说是带也没说去哪里,那个叫长青的人带着我们往后院去,这个茶楼后院里有一个大水缸,里边种着荷花,隐约能看见几只金鱼游动。“这边请。”他引我们进了后院的一间屋子。开了门见一个人坐在桌前,桌上放着笔记和搪瓷茶缸,那人没说话,郑金山拿出三千块来,放在桌子上,然后在笔记上写下名字,我见他写的居然不是本名,洋洋洒洒的三个字:李海龙,我暗笑了声,也随便写了个名字,老三见状也没有诧异,学着我们的样子编了个名字写上去。然后里边还有一个双扇门,门边站着两个青年人,手臂上文着纹身,一脸地痞流氓的样子。见我们交了钱签了字,就把门给打开了。
进去后才发现屋子里早已经没了位置,我们就随便找个地方站着。拍卖会还没开始,我问郑金山说:“进来为什么要交钱啊?”“那是规矩,凡是进来的人都得这么办,能进来长这个眼,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我“噢”了一声。心想这拍卖会可得挣老多钱了,茶馆也没少收钱,这屋子很大,少说也有三百人,那茶馆一人收一百就是三万。这拍卖会果然是不一样,很安静,比起地摊实在是好的多,来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素质也都很高。“那离得远看不清楚怎么办?”我又想起了一个新问题。“眼睛看不清你还有耳朵嘛,一会儿东西拿出来就有人开始讲这东西,你可以怀疑是赝品,也可以对这东西的分量做出估计,所以光听就能长很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