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四年夏末,炎炎烈日如火球般悬挂在天际,烘烤着大地。在这无情的骄阳下,一群汗流浃背的役夫在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的带领下,正奋力地垒砌着一段高大坚固的城墙。这个中年男子,看似不过是普通的民夫领头,身着褴褛,脸庞被阳光晒得黝黑。他头戴着一顶用布条随意缠绕的包头巾,身着一袭灰色粗布短衫,上面沾满了尘土和汗渍。他的下身是一条黑色的套裤,仅仅覆盖到膝盖之上,脚下则是一双显得破旧而粗糙的草鞋,看上去毫不起眼。
在这群役夫中,他似乎是个指挥者,但又与他们毫无二致,汗水和尘土掩盖了他的身份差异。此刻,他正站在城墙之下,手搭凉棚,目光犀利地审视着城墙上刚刚砌好的砖石。突然,他的目光锐利如刀,似乎发现了什么不妥。他随即冲着最高处的役夫大声喊道,声音中带着一股难以掩饰的严肃和权威:“那上面的第二排城砖不够水平,给我铲掉重新弄!”他的话语中带着浓郁的广东口音,但语气坚决,不容置疑。
说完,他从肩头撤下一块看不出原本颜色的布头,用力在额头上擦去一层厚厚的汗水,然后转身,步履沉稳地走向城墙的另一端去检查其他地方。他的背影透露出一种不为人知的坚韧和决断。
站在墙头的役夫们听了他的命令,虽然抱怨,但也不敢有丝毫怠慢。其中一个年轻的役夫不满地小声嘟囔道:“这位杨大人可真是挑剔,不就是几块砖头没放平吗?至于这么大惊小怪?”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不耐烦和不满。
然而,旁边一个经验更丰富、年岁更长的役夫立刻用粗糙的手掌狠狠地拍了一下年轻人的头,低声训斥道:“你这不懂事的小子,杨一清大人那是严谨,你懂什么?若不是他在这儿镇守,咱们早就落入那小王子的手中,当奴隶去了。照做杨大人的吩咐,快重新铲掉重垒!”言罢,他便开始领头重新操作,他的动作熟练而迅速,显然对这份工作有着深厚的经验。
其他役夫听了老役夫的话,也立即行动起来,开始用凿子敲击那些不平整的城砖,认真地重新垒砌。在他们的心中,虽然对这位领头的中年男子抱有几分抱怨,却也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他的严格和细心,才使得这座城墙坚固无比,为他们带来了一丝安全感。
就在这个炽热的夏日午后,一股尘土飞扬的狂潮打破了工地上的平静。一个踏着尘云的探马如风一般冲进了施工现场,引起了一阵轰动。只见一个身穿闪亮盔甲、披着鲜红色披风的军校,他在人群中显得格外醒目。他匆匆从马上跳下,随手将坚实的战马拴在了旁边的一根木栅栏上。随即,他迅速小跑着穿过人群,一边奔跑一边大声喊着:“杨大人……杨总制……有紧急军报!”
这一声喊叫如惊雷贯耳,立刻引起了在场众人的注意。听到“军报”二字,施工人员纷纷放下手中的工作,眼神紧张而好奇地注视着这位军校。他们自觉地为这名军校让出一条狭窄但通畅的通道。
军校的脚步愈加急促,终于他来到了那个像工头一般的中年男子面前。他满面通红,气喘吁吁,显然是由于赶路而疲惫不堪。军校努力平复着急促的呼吸,抬头看着这位身材中等、皮肤黝黑、留着短须的男子,有些颤抖地说道:“杨大人……刚刚从甘州东部哨所发来的军报……说小王子带着五万铁骑正星夜兼程赶来宁夏镇……具体情况待查……咳咳……。”
他的话音刚落,便从怀中掏出一封用蜡封住的文书,双手颤抖地递给了中年男子——杨一清。杨一清接过文书,淡然地回应了一句“辛苦了,你去休息吧。”然后他带着文书走到一旁的凉棚下,细心地揭开了蜡封,开始仔细阅读文书中的内容。
杨一清的眉头逐渐紧锁,他的目光在文书上来回移动,似乎在沉思着什么。片刻后,他合上文书,转身走到仍在一旁喘息的军校面前。他从腰间取下那块已经破旧不堪、看不出原色的毛巾,递给了军校,示意他用来擦汗。
军校看着这块显然已经使用过无数次的毛巾,眉头不禁微微一挑,但他还是接过了毛巾,感激地点了点头。随后,他不太在意地用手胡乱地抹了抹脸上的汗水,将毛巾随手放在了一旁的条凳上。
在场的众人看着这一幕,心中对杨一清的敬意更甚。他们虽然不知道军报的具体内容,但能感受到事态的紧迫性。
杨一清向军校投去一个安心的微笑,然后用稳重的语调问道:“这军报是什么时候送来的?”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
军校站得笔直,回答得毫不迟疑:“是两个时辰前送到宁夏镇卫所的,末将收到后便马不停蹄地给大人送来了。”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任务的重视和对杨一清的尊敬。
杨一清点了点头,眉头微皱,显然在心中快速计算着时间和距离。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又问道:“那么你在来的路上可注意到任何的异常吗?比如是否看到北方有烟尘或者大片的飞鸟?”
天气酷热,阳光似乎能将人的思维烤干,军校索性将沉重的头盔摘了下来,露出一头湿漉漉的短发。他一边用粗糙的手背擦去额头上的汗水,一边仔细回想着自己来时的路途。不久,他的眼睛突然一亮,似乎想起了什么重要的细节,急忙对杨一清说:“禀告大人,我的确在路上看到有一大群飞鸟从北方蜂拥而来,但并没有看到烟尘……”
杨一清听到这话,眼中闪过一丝深思的光芒。他微笑着拍了拍军校的肩膀,示意他放松。然后,他立刻变换了一副严肃而紧迫的口吻,说:“不好意思,还得辛苦你再跑一趟宁夏镇。去告诉总镇总兵姜汉,火速派兵来此驰援,务必于明日早晨到达。知道了吗?”
军校听完杨一清的命令,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他立刻抱拳行了一个军礼,声音坚决地回答:“得令!”言罢,他转身小跑着回到自己的战马前,迅速解开缰绳,然后策马沿着来路飞奔而去。他的背影在尘土中逐渐消失,只留下一串扬起的尘烟。
当军校的身影消失在远处的尘埃中,杨一清的目光逐渐转向了身旁的参将王戟。他的声音带着几分沉稳,询问道:“王参将,我们这里目前预备了多少架旋风炮?”
王戟,一名身材魁梧,眼神锐利的军官,迅速从怀中掏出一个被频繁翻阅的小册子。他翻开册子,眼睛快速扫过记录的数字,然后认真地合上,抬头看着杨一清那又黑又瘦、刚毅的脸庞说:“禀告杨大人,我们包括正在维修的在内,一共有五十二架旋风炮。”
杨一清眉头微微一皱,随即又问:“如果加上所有的役夫,在这方圆五里内,我们可以调动多少人?”他的语气中透露出对即将到来的战事的严肃与紧张。
王戟再次翻开那个小册子,认真地翻查了一番,然后开始在心中默念计算。不久后,他确定地回答:“此地一共有役夫一万一千人,护卫兵马四千五百人,其中弓弩手一千人,炮手五百人,步军两千人,马军一千人。”
杨一清深深地摸着自己下颌的短须,眯着眼睛扫视着眼前这段刚刚建好的城墙。他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对王戟下达了指令:“王参将,现在就去让人准备好新建长城歌碉楼上的烽火。一旦看到北边烟尘扬起,便点燃烽火,给宁夏方面发报。同时,在每一段城墙上至少布置一架旋风炮和五百士兵迎敌。让工匠们加紧修复那些受损的旋风炮,今夜子时以前务必完工。另外,找来各段城墙的工头,让他们组织役夫们,帮助守军搬运军需物资。必要时,也可以给他们发配武器。明白了吗?”
王戟应了一声,身姿挺拔,迅速转身大步离去,开始执行杨一清的命令。
一切准备就绪后,杨一清吩咐手下给他找来了自己的盔甲和佩剑。他拿着这些装备,迅速登上了刚刚修好的高墙,来到了长城上的一处新建碉楼之中。在这里,他迅速换上盔甲,挂上佩剑,然后走到新砌成的观察窗前。
杨一清望着北方远传的苍茫大地,眼中闪烁着战略家的智慧和坚定的决心。他微微出神,仿佛在心中预见了即将到来的战事。只听他自言自语地说:“巴图,老夫这次定要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充满了战场上的老将的果敢与决断。
随着夜色渐浓,天边最后一抹余晖也被黑暗吞噬,工地上的灯火如同星河般璀璨,点缀着这片辛劳的土地。役夫和士兵们围坐在篝火旁,享受着一天辛苦后的片刻安宁。他们或低声交谈,或大声笑着,那温暖的火光照亮了他们脸上的疲惫与满足。然而,在碉楼之上,杨一清的身影却显得格外孤独,他如雕塑般静静站立,目光深邃地凝视着远方的山峦,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这时,王戟的声音打破了杨一清的沉思。他走到杨一清的身边,声音带着关切说道:“杨大人,您的饭菜已经准备好了,请您下城去用饭吧!这里由我继续看守即可。”
杨一清轻轻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不用了,给我拿几个肉夹馍和一壶酒来就行。我们就在这碉楼之上随意吃些就好,我担心小王子的大军今夜可能就会来袭。”说完,他回头看着王戟,脸上露出一丝苦笑,仿佛在说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不久后,王戟端着一个托盘回来,上面放着几个散发着香气的肉夹馍和一壶热腾腾的烧酒。二人便在碉楼的窗前席地而坐,边吃边聊起来。
王戟好奇地问道:“杨大人,您是如何料定小王子今夜会到此地的呢?”
杨一清咬了一口手中的馍,眼中闪烁着一丝精明的光芒,带着玩味的笑意说道:“这还不简单。那个传令的军校今日来时说,他在来路上看到一大片飞鸟从北面而来。《孙子兵法·行军篇》有云:‘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以此推论,小王子的大部队已经行进到了离这里不远的北边,或许已经蛰伏一下,正在等待进攻的时机。”说着,他给自己倒了一杯酒,同时也为王戟的杯子满上,一饮而尽后继续说道:“这个小王子深谙虚实之道,所以他必定会等到夜深人静之时发起突然袭击,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戒备。”
王戟听着杨一清的分析,不禁肃然起敬。他也喝了一大口酒,用衣袖擦了擦嘴,然后冲着杨一清拱了拱手,感慨地说:“杨大人真乃神人,居然可以料敌于千里之外,末将感佩不已!”
二人随即相视而笑,他们的笑声中夹杂着对即将到来战事的坚定与决心。
正当杨一清和王戟在碉楼之上品酒谈战时,一种微妙的变化悄然发生。突然间,王戟感觉到脚下的地面传来一阵微小但持续的震动,宛如遥远的雷鸣在地底下回荡。放在托盘中的酒壶也似被这股震动所感染,开始轻微地颤抖,发出了清脆的碰撞声。
王戟的神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他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然后迅速反转酒杯,将杯口倒置放在地面上。他跪下身来,将耳朵贴在杯底,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猎人,倾听着大地传来的微弱信号。过了一会儿,他的脸色变得凝重,抬起头对杨一清说:“大人,鞑靼骑兵已经到了,而且人数似乎有数万之众……”
杨一清听到这消息,迅速站起身来,左手按在佩剑的剑柄上,步履坚定地走到了瞭望窗前。他眯着眼睛,透过昏暗的新月之光,远眺北方。在那模糊的天际线上,他能隐约看到天边升起的漫天飞尘,那是数万骑兵踏过大地的印记。他心中默念:“巴图,你终于还是来了,老夫恭候你多时了……”
杨一清迅速转身,面色冷峻地对王戟下达命令:“传令各军,按照既定的计划开始部署。同时将备用的武器和盔甲分发给有战斗经验的役夫,让他们也上城来守卫。其余人等都负责为城上守军提供物资。若有人违背本督将领,立斩不赦!”
王戟领命后,小跑着冲下了碉楼。不一会儿,整个工地上便响起了一片此起彼伏的号角声,那是集结和战斗的号召。长城上的各个碉楼上的烽火也逐个被点燃,如同远古的信号,在黑夜中传递着紧迫的信息。
人喊马嘶声、车轮滚滚声和武器装备的调度声瞬间沸腾起来,整个长城变成了一个忙碌的战备营地。无数的火把和灯光在高墙和营地之间来往穿梭,将夜色照亮,形成一片流动的星之海洋。
在这片烽烟即将升起的前夜,杨一清站在碉楼之上,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的心中早已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激烈战斗。
在夜幕深沉的掩护下,几里外的一座高坡上,小王子巴图站立着,他的眼中闪烁着冰冷而犀利的光芒。他的目光像一把锋利的剑,穿透黑暗,俯视着前方那片灯火辉煌的城墙,以及城墙后方星罗棋布的营地。月光照在他的脸上,映出一丝得意的微笑。
巴图身旁,他的忠诚副手布尔汗紧紧握着马缰,眼中闪烁着敬畏和崇拜。他恭敬地对巴图说:“大汗,那个叫杨一清的老东西做梦也不会想到我们会突然袭击他的大营吧?”布尔汗的手中把玩着自己粗糙的络腮胡子,嘴角露出狡黠的笑容。
巴图听后也跟着笑了起来,他的笑声中充满了野心和阴谋:“希望如此。我们这几次从刘瑾处得到的情报都很准确。如果这次能够生擒那个杨老头子,破坏这段碍眼的长城,河套以西的土地很快就会回到我们的手中了!”巴图的眼中闪现出对胜利的渴望。
布尔汗听了,急忙附和着说:“那可不是嘛。听说老头子这次修长城并没有带多少护卫,应该只有几千人,其余都是普通的汉人民夫,根本不能战斗。估计这次咱们能抓不少奴隶带回去呢!”说完,他的眼中显露出一丝贪婪而残暴的神色。
巴图却并没有过多理会布尔汗的话,他的目光依然锁定在那遥远的城墙和营地上。突然,他猛地踢了一下自己坐骑的肚子。战马嘶鸣一声,随即便向着南方的滚滚烟尘飞驰而去。布尔汗也紧随其后,抖动缰绳,跟随着巴图的身影消失在黑夜中。
(点个赞,投个票,让我们把书顶上排行榜!留言交流,咱们可以好好讨论各种话题;别忘了收藏,把我的故事珍藏在你的心里!你们的每一次互动,都是我创作的甜蜜动力,超级感谢大家的支持,谢谢啦!)
奈文猫的小百科:
旋风炮,作为明朝军队装备的一种重要热兵器,拥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历史地位。在《明史·兵志》中,共记录了21种火炮,其中旋风炮赫然位列第7位,显示出其在明朝火器史上的重要性。这种火炮的研制,要追溯到明朝正统年间,大约在1448至1465年之间,由当时担任宁夏总兵的张泰所研制。
旋风炮的设计非常独特,它装置在一个可以灵活转动的炮架上,使得炮身能够左右转动,同时上下调整射界。这种设计使得旋风炮在战场上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针对不同的战场环境和目标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射击。其动力来源是火药,这一点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技术。
旋风炮主要发射爆破弹和石弹,这两种弹药在当时具有很大的破坏力。爆破弹能够在敌人阵地或兵团中引起大范围的伤害,而石弹则能对敌方的城墙或堡垒造成严重破坏。这使得旋风炮在攻城和野战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从功能上来看,旋风炮与后来的加农炮有着相似之处。它的出现,标志着明朝火器技术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昭示着中世纪火器战术的重要转变。旋风炮的研制和使用,不仅提高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也为后世的火炮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