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侠探王阳明 第46章 战神饮恨

作者:奈文猫 分类:悬疑 更新时间:2024-04-10 15:23:02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在贺兰山阙的背景下,黎明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了广袤的原野上,一支由数千骑组成的大军正奋勇前行,激起了滚滚烟尘,伴随着马蹄声和铁甲的碰撞声,营造出一种令人血脉膨胀的战场氛围。从远处看,这支大军宛如一片流动的红色海洋,红色的旗帜上印着一个醒目的“明”字,表明了他们的身份——明朝的骑兵队。

他们正在追击鞑靼蒙古的败兵。在这支大军的前列,骑在一匹雄壮马匹上的,正是这次北征的总司令——王越。他是一个在景太、成化和弘治三朝都享有赫赫威名的老将,已在疆场上纵横四十余年。王越头戴着金盔,身着一套略显沉重的金色铁甲,这些铁甲在阳光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彰显着他的威严和英勇。他背后的鲜红色披风在晨风中疯狂地抖动着,如同战场上燃烧的火焰。

尽管王越的须发皆白,显露出他的年岁,但他的眼神依然刚毅无比,充满了坚定和果断。他的面部肌肉棱角分明,表情沉着,透露出一种历经沙场的坚韧和经验。他的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似乎在回忆着过往的荣耀,同时也在展望即将到来的胜利。

在景泰二年(1451年),王越的事业达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以优异的成绩登进士第,被授予御史一职,开始了他在朝廷中的官员生涯。凭借着他敏锐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王越逐步升迁,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在明宪宗的时期,他的官职更是升至兵部尚书,成为了掌握军权的重要人物,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等地的军务。

王越在军事上的成就尤为显著,他曾三次出塞,成功收复了河套地区,并在红盐池之战、威宁海之战中两次远袭鞑靼,展现出了他作为将领的英勇和智谋。因其军功显赫,被封为威宁伯,并成为了首任三边总制,这是对他军事才能的极大肯定。

然而,在成化十九年(1483年),权宦汪直被贬后,王越也遭遇了职位的波动,被夺去爵位并除名,谪居安陆。这对于一直在军政两界都有显赫成就的王越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命运的转折并未就此结束。

弘治皇帝即位后,王越获得了皇帝的特赦,得以回到故乡。他后来以左都御史衔致仕,尽管已经退居二线,但其影响力依旧不减。在弘治十年(1497年),王越再次被起用,恢复了他的原职,并额外被加封太子太保。此次,他负责总制甘、凉边务,并兼巡抚职责,后又兼制延、宁两镇。

这一次北征,他奉了弘治皇帝的旨意,率领三路大军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对鞑靼蒙古的主力部队发起了猛烈的打击。

迎着清晨的微风,王越在马上侧过脸来,用一种深沉而有力的声音对身旁的参将孙塘说道:“你没有发觉这两年来的这些蒙古人有些不太一样吗?”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锐利的洞察力,似乎在试图寻找某个谜题的答案。

孙塘不假思索地回答:“大人说的是,自从小王子袭扰宣府,后又俘虏大同参将,我们就已经意识到小王子军队的感觉有些诡异。”孙塘的语气中带有一丝困惑和警觉,显然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他。

王越用手摸了摸自己的长须,眼神中闪烁着深思的光芒,然后若有所思地说:“诡异?这个词用得好。以前的蒙古军队通常都会在战场上以小队随机游走,这种战术虽然很讨厌,但也十分容易对付。以十几年来与这个小王子的缠斗经验,他一直都是这样用兵的。但最近他的军队都是采用大规模的集群作战,而且这些来自于不同部族的骑兵居然能够合作无间,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他的话语透露出一种对战场变化的深刻认识和对策略调整的敏锐洞察。

孙塘听了王越的分析,陷入了沉思。他似乎在回想着什么,大概几个呼吸之后,孙塘仿佛是恍然大悟,用拳击掌说:“听大人这么一说,末将也有一事总是没想通,那就是从先前抓到的俘虏那里得知,小王子最近的军队中居然还有是他仇家的部落。真没想到这些千方百计想干掉小王子的部落居然会真心实意地臣服于他,这简直是不合情理啊……”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惊讶和不解,似乎在试图寻找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

王越听着孙塘的话,脸上露出了一丝深思的神情。他知道,这其中必有蹊跷,可能涉及到蒙古部落内部的某种重大变化或策略调整。他的眼神变得更加锐利,似乎在深谋远虑,筹划着如何应对这种新的战场挑战。

一阵强劲的北风突然袭来,孙参将的声音被风声淹没。王越不得不用衣袖遮面,以抵挡前方飞扬的风沙。这突如其来的风沙,给原本紧张的追击增添了一层凶猛与迅疾的氛围。风沙过后,黎明的晨光中,远处映出了一群晃动的人影。那是正在向北逃窜的鞑靼败军,他们的身影在朦胧的晨光中显得混乱而无助。

见状,王越行动迅速。他将拿着的马鞭的右手高高举起,然后突然向前挥动,发出了进攻的信号。这一动作充满了力量和决断,显示出他作为一名老将的果敢和指挥能力。

就在这时,所有身后的骑士都做出了整齐划一的动作,从得胜钩上取下自己的兵器拿在手中。他们的身体微微前倾,作出要攻击的姿势。整个队伍就像一头即将发动攻击的猛兽,充满了威胁和决心。

随着距离的缩短,一千步、五百步、二百步……领头的骑士轻轻将手中的长戟向前一顶。只见一名前方的鞑靼骑士被长戟从身后刺穿,一声不吭地跌落马下,尸体的一条腿依然被挂在马镫上,被马飞快地拖拽着,场面既残酷又震撼。

其他的鞑靼骑士意识到了危险,其中一名骑士回头,看到了追击自己的一片红色火海——漫天遍野的明朝骑兵,他们如同一片不可阻挡的烈火,迅速吞噬着一切。

那名鞑靼骑士立即吹响了手中的牛角号,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远远传开,试图警示前方的伙伴追兵已经到了。但是,对于王越和他的骑兵来说,这只是战斗的开始。他们如同风中的猎鹰,迅猛而果敢,正准备在这片原野上展开一场决定性的战斗。

不一会儿,从那个鞑靼骑士的前方也传来了几声沉闷的牛角号声。这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显得尤为沉重和凄凉,表明追兵来袭的讯息已经在前方传开了。骑士的心里有些满意,他们至少还有时间做出反应。

但是,就在他微微松了一口气的瞬间,一声清脆而震耳的巨响从他的身后传来。那是明军的火枪声,尖锐刺耳,瞬间打破了草原的宁静。紧接着,他感到自己的背部被什么东西猛烈地击中,强大的冲击力让他的身体不自主地向前摔去,同时他感觉到一股温热的血液正在从他的胸前涌出。在他心中还未完全形成的句子“又是那个该死的火枪……”还没来得及说完,他的头就向旁边一侧倒去,接着身体歪斜着从马上跌落了。

巨大的枪声立即在空旷的草原上传开,前方鞑靼人的马队开始慌乱地向不同的方向狂奔。但遗憾的是,他们已经奔跑了六个时辰,马匹的耐力已经到了极限。此外,许多士兵在逃命时已经丢弃了自己的武器,根本无法反击或抵抗。

从明军骑兵的角度来看,鞑靼人的速度并没有丝毫提高,他们的逃散只是在做着不规则的横向移动罢了。明军骑兵与鞑靼人之间的距离也在逐渐缩小。很多没有武器的鞑靼骑士已经开始向长生天祷告,他们的眼中充满了绝望和恐惧,祈求自己的灵魂能够回到自己的帐篷里,与家人团聚。然而,战场的残酷现实却是他们无法逃避的命运。

在晨光下,王越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他几乎已经能看见前方鞑靼败兵主帅的牙旗在风中飘扬。然而,就在这紧要关头,一道紧急的传报声从右翼传来,打破了他的计划。几个呼吸后,一名身边的传令兵急匆匆地报告:“我军的右翼被人偷袭,似乎是一支鞑靼的伏兵。”这一消息显然出乎了王越的预料。

王越听后眉头紧皱,他的脸上闪过一丝忧虑。他知道这意味着情况正在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迅速收拾心情,开始努力地思索着应对之策。他的眼神中逐渐显露出坚定和决断。

下一个瞬间,王越的眼睛中闪烁着战斗的火焰,他用一种严厉而果断的口气对传令兵说:“传我将令,停止追击,大军转向西,击败前方的伏兵!”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命令的力量,显示出他作为统帅的决心和勇气。

传令兵立即应声“得令!”然后迅速驱马向前方冲去,他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迅猛。紧接着,一声又一声的号令开始在队形中像水波一样迅速传开。整个明军的行动开始发生变化,从追击转为应对偷袭,展现出了这支军队极高的纪律和应变能力。

王越的目光如同利剑般锐利,紧紧地盯着前方的鞑靼伏兵。这些伏兵与先前追击的部落军队的服饰截然不同,他们穿着统一的白衣黑甲,这种鲜明的颜色对比在黄绿色的草原上显得极为显眼,凸显出他们的军队组织更为严密和统一。

在王越紧张的目光下,一个熟悉而令人生畏的牛头汗旗突然出现在了他的视线中。那是蒙古达延汗的旗帜,也就是小王子巴图的军旗,这个发现让王越心中一紧,几乎使他有些喘不过气来。他的脑海中迅速闪过种种思维:“小王子不是应该在东部对付朵颜部落的叛军吗?他怎么会出现在这里!?”王越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和紧张。

正当王越思索之际,突然,“嗖”的一声,一支锋利的冷箭从前方激射而来,紧贴着王越的头盔顶部飞过,发出清脆的碰撞声。这支箭矢的突然袭击,使得王越瞬间提高了戒备,意识到战斗已经开始。

紧接着,战场上爆发出了漫天遍野的喊杀声,金属碰撞声和沉闷的身体撞击声或坠地声此起彼伏,汇成了一场混乱而激烈的交锋。王越立刻指挥着自己的部队应对,他的眼中闪烁着决战的火焰,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在为这一刻的对抗做好准备。

随着明军骑兵如潮水般接连不断向自己的方向涌来,小王子巴图的骑兵队似乎面临被包围的危险。然而,巴图本人却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他身姿矫健,手持弯刀,在战场上不停地在阵中冲锋陷阵,与明军将士进行激烈的缠斗,他的动作十分从容有度,仿佛是在进行一场生死边缘的舞蹈。

就在明军就快要合围巴图骑兵队的前一个瞬间,巴图迅速地摸了一下挂在他腰间的一个黑色物体。接着,一件奇迹般的事情发生了。在巴图周围,那些原本已经显得筋疲力尽的鞑靼士兵,仿佛是一瞬间恢复了体力和生气,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和战斗力。他们的眼神中重新点燃了战斗的火焰,每个人都像是被赋予了新的力量。

几个回合之后,明军精心布置的包围网就被鞑靼骑兵轻而易举地冲得七零八落。在这突如其来的变化面前,王越不得不迅速做出反应。他立即下令让军队重新聚拢,以防止被对方各个击破。他的心中充满了警惕和战略思考,他知道现在的形势需要更加谨慎的处理。

同时,王越也放慢了坐骑的速度,同时示意四周的卫队也这么做。他的目光在战场上迅速扫视,寻找新的战术突破点。他的脑海中快速计算着每一种可能性,准备在这突变的战局中寻找新的机会。

小王子巴图目睹了王越的队形变化,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狡猾和计谋。他用手摸了摸自己粗旷的八字胡,眼中闪烁着狼一般的狡黠光芒,对身旁的布尔汗说道:“布尔汗!这次要让王越这个明朝的老野狼尝尝我们的厉害。”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战斗的自信。

听到小王子的命令,布尔汗会意地点了点头,面露决心。他迅速一拉缰绳,带领着一小队骑士向右边猛冲而去。这一小队鞑靼骑士不足百人,但他们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和勇气,仿佛被神魔附体一般,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热情。他们直面明军的弓箭攻击,似乎毫无畏惧,勇往直前。

很快,明军追兵的队形开始变得有些凌乱,追击的速度也逐渐放缓。与此同时,巴图的骑兵队已经远远地领先在前方,逐渐脱离了明军的追击范围。王越见状,正准备举手传令停止追击,然而就在这时,一声尖锐的破空之声划破了空气,紧接着是一声沉闷的撞击声。

士兵们顺着声音的方向望去,惊恐地发现王越的右肩上钉了一支羽箭。从箭杆上黑白相间的纹路可见,这是一支极为致命的倒勾狼牙箭。此时的王越,已经从最初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但肩膀上的剧痛像是潮水般席卷他的全身,使他的身体猛地一震,几乎要从马上摔落。

孙参将立即上前,紧紧地拉住王越的缰绳,同时命令周围的士兵减慢速度,稳住局势。他同时命令两名校尉过来扶稳马上的王越,确保他不会因伤势过重而从马上坠落。整个战场在这一瞬间陷入了短暂的混乱,但孙参将的迅速反应稳定了局势,避免了更大的损失。王越虽受重伤,但他依然保持着冷静和坚毅,他的目光依然锐利,显然并未放弃战斗的意志。

随着王越的追兵逐渐放慢速度,最终停止在一处位置,小王子巴图脸上绽放出了满意的微笑。他轻松地收起手中的长弓,一甩手中的缰绳,使得骑下的战马感受到了主人的意图,随即打马朝着刚刚行进的方向飞驰而去。他的动作敏捷而自信,体现了一名草原上的勇士的风采。

巴图的目光转向自己右边远处移动的马群,那是刚刚在战场上的鞑靼部落败军。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深思,他知道这支原先不服从自己命令的部落现在别无选择,只能老老实实地服从于自己的指挥。对于这个结果,他感到既满意又有些讽刺。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场战斗的胜利,更是对于权威的一种巩固。他深知,从此刻起,他在部落中的地位将更加稳固,没有任何部落敢轻视他的命令了。

不久,布尔汗的小队也跟了过来。布尔汗的脸上带着几分兴奋和尊敬。他们的行动快速而协调,体现了鞑靼骑兵的高效和纪律。布尔汗看向巴图,眼中闪烁着赞赏和忠诚。巴图对布尔汗点了点头,表示肯定他的表现。

在这场追击战中,虽然面对明军的强大压力,但巴图凭借其智谋和勇气,成功地领导部队脱险,并且加强了自己在部落中的地位。

在孙参将和其他士兵的紧急护送下,王越被迅速带回行营。营中的紧张气氛与战场上的激烈战斗形成了鲜明对比。军医被紧急传唤来为老将军疗伤,他的脸上写满了担忧和严肃。

军医仔细检查了王越肩膀上的箭伤,看着黑白相间的箭杆,他不禁摇了摇头,忧心忡忡地说:“将军,下官实在是不敢给大人擅自取出此箭啊……”他的声音中透露着对这种危险操作的恐惧和犹豫。

王越则严厉地打断了他,展现出一个老将的果敢和坚毅:“老夫一个文人都没说什么,你一个见惯了战场厮杀的军医还在这里啰嗦什么。快,给老夫把这个恼人的东西给取出来!”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眼神中透露出坚决的意志,仿佛任何痛苦都不能动摇他的决心。

军医无奈,只好拿起一把火上烧过的小刀,轻轻地砍断了箭杆,然后在箭疮的附近小心翼翼地划了几个小口子。接着,他拿出一个类似小钩子的工具,慢慢地伸进了切开的伤口。这个过程无疑是极度痛苦的,王越忍不住发出了一声痛苦的呻吟,随后额头上滚落下豆大的汗珠。他紧咬牙关,眼睛紧闭,显然是在极力忍受着痛苦。

经过约莫一刻钟的艰难努力,军医终于将那仍缠着血肉的箭头取出,并展示在王越的面前。他轻声地说:“大人真乃神人也,这真是可比当年的关云长刮骨疗毒之事啊!大人今日真是走运,这支狼牙箭被肩甲的甲叶子挡了一下,所以只是刚刚擦在进入肌肉就停住了,没有挂在骨头上。所以大人只需要静养几日应该就能完全康复,期间切不可动气,否则伤口有可能会崩裂。”

在紧张而沉重的气氛中,军医和孙参将密切关注着王越的状况。突然,王越的身体向左边一歪,似乎再也支撑不住,顺势倒了下去。这一幕突如其来,使得军帐中的所有人都惊慌失措。大小军校忙乱中显露出一丝混乱,他们赶忙把王越小心翼翼地架起,然后小心地抬到一旁的行军床上。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生怕给王越带来更多的伤害。

军医的表情显得格外严肃,他急忙上前查看王越的状况。当他用手试了试王越的额头时,立即感觉到明显的烫手感觉,王越显然是发烧了。这一发现使军医的脸色更加凝重,他意识到情况可能比预想的还要严重。

军医迅速吩咐孙参将:“大军立即拔营,日夜兼程赶回宁夏城。”他的声音中透露出紧迫感,显然是希望尽快把王越带回更安全、有更充足医疗资源的地方。

弘治十一年七月末,这场从大同、宣府和其他边镇集结数万大军,分三路进击贺兰山鞑靼诸部族的军事行动,在王越的英勇带领下,终于以明军的大胜告终。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