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晋衣冠 第33章 他乡遇故知

作者:大楚刀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10 05:56:00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来徐州快三个月,一直未能得见真容,他到底长什么模样?多大年纪?他固守徐州多年而不失,应该是一名威风凛凛的悍将。

桓温在梦里,还在想,这个刺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刺!”

“停!紧握枪柄,依靠腕力,不可手松而枪尖浮,想象胡人就在你们面前。来,再刺!”

校军场上,徐州军排成一个个方阵,持刀的,用枪的,射箭的各自分开,轮番演练。

桓温三人尾随州府一名参军,来拜见刺史。

“禀报刺史,人已带到。”桓温跟在参军后面行了军礼,偷偷打量了一下。

这位徐州的主宰四五十岁年纪,中等身材,体型匀称,没有昨晚想象的那样虎背熊腰,肩宽背厚。相反,长相清秀,穿着儒雅,与地位声名极不相符。

“兵法有云,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这就是所谓的知人善用,因材施教。你再看看,右阵中的弓弩手,左阵中的长矛手,你们这样选才不合兵法,本官早已交代过,怎么全给忘了?”

郗鉴随意指点一下,问道。

“回刺史,是属下失职,这些都是入伍不久之人,还未来得及分选。”

“马上要打仗了,难道在两军对阵时再分选吗?胡人会给你机会吗?荒唐!”

“大人教训得是,属下这就去办。”郗鉴不怒自威,参军被一顿斥责,唯唯诺诺退下。

贵为刺史,亲自操练新兵,兵法还能信手拈来,这或许就是儒将打扮的郗鉴能镇守孤城的缘由吧。初次见面,桓温对这位刺史有了好感。

“哦,是这样!”郗鉴听着朱军头的描述,还不时瞅瞅桓温。糟了,不会是军头在告自己惹事生非的状吧,桓温心里七上八下。

“桓温,你过来。”郗鉴一招手,桓温连忙走至近前,七上八下,准备等着挨训呢。

“英雄出少年,是块荆山璞玉,未被世俗风尘侵染,今后,这颗爱民为民的初心永远不要丢弃!”郗鉴拍了拍桓温的肩膀,微笑着赞道。

鼻子一酸,桓温唰一下热泪盈眶。刺史大人善解人意,能非但没有批评指责,还能理解自己的救人之举,怎能不让委屈的少年感动。

“那道铁闸你可看得真切?”

“千真万确,小的目力极好。”桓温把铁闸的长短形状描述得清清楚楚,还从怀中掏出一卷纸札,摊开后递了过去。

“明白了,赵人的图谋从这道铁闸上就可以管中窥豹。”郗鉴若有所悟,露出欣喜之色。再看向纸札,更是啧啧称奇:“寥寥几笔就将梁郡一带山川地貌勾勒得清晰而全面,栩栩如生!”

这幅图是桓温凭着记忆,早起后绘制而成,道路、山丘、城池甚至稀疏的林木都列于其中。

“奇怪,这里明明是大片的黄土,附近也无川流,怎么会有白鹭驻足?”郗鉴疑问道。

“这个?小的也不解,这个位置大概距离州城五六十里,小的从远处窥见的,当时怕遭逢赵人,未敢前往实地察看。”

“嗯,”郗鉴也觉得疑惑,白鹭通常栖息水泽。“咦?怎么还有个杖藜南望之人?”

“回刺史大人,这是小的夜宿两丘铺时碰见的遗民老汉,他们挣扎在异族的皮鞭和铁蹄之下。”桓温就把老汉家中的情形和遗民的处境详细说了一遍。

郗鉴沉吟片刻,仰望北方,喃喃道:“老汉他依依南望,想来是盼着哪一天王师北伐,解救他们出苦海啊!”

身旁军士僚属沉默不语,这声喃喃之语触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伤痛,他们当中就有不少是背井离乡的遗民流民,他们的家人中也有这样的老汉。

“诸位,”郗鉴正色言道。“救黎民于水火,乃我行伍之辈的使命。诸位从军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一旦从了军,使命就只有一条——捍我疆土,卫我家国!”

“捍我疆土,卫我家国!”校场上,一呼百应,八个字汇成一道滚滚洪流,席卷大地。一腔铮铮誓言,直上云霄。

郗鉴神色凝重,走出十几步,驻足回望,他记住了这个少年的名字!

“你小子行啊,刺史大人对你刮目相看,今后说不定就调入刺史府公干,可别忘了咱们兄弟噢!”朱军头十分羡慕,连连道贺。

“在下见过桓将军!”大垂耳插科打诨,也在逗他。

“你们别拿我穷开心,将军?我做梦都不敢想,能把咱们冒死打探来的消息报知刺史大人定夺,觉得浑身舒畅。除此而外,再没别的想法。”

除了舒畅,桓温还有些许怅惘,他对这位儒将还不敢完全放心,没有把自己的身份如实相告。担心父亲在建康也会陷入青州那样的排挤纷争,因为建康城也是如此。

若是泄漏了身份,难保没有人会借儿子来打老子的主意。

“见过校尉大人!”三人欲回营帐,迎面走来一个年轻人,比自己年长几岁,中等身材,皮肤白皙,胖乎乎的,身后跟着一队雄赳赳的步军。

桓温赶紧随着施礼,刚抬起头,目光落在校尉身后一人的脸上,刹那间,心潮澎湃,情不自禁高喊了一声:

“殷浩!”

“桓温!”

二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真的是你,我都有些恍惚了,你怎么会在这?”

“你们俩认识?”校尉问道。“认识认识,桓温,快见过郗公子,人家可是刺史大人的公子!”

桓温再次上前施礼,郗公子不拘礼节,摆摆手:“免了免了,你们聊吧。”

“殷浩,走,咱们……”叙叙旧三个字还未出口,就被殷浩岔开了。

“哪能呢,公务要紧,我还要陪公子巡视城防营呢,公子请!”殷浩亦步亦趋,跟在校尉身后,接着转身说道:“桓温,你先回去,晚上再来找你。”

桓温虽能理解殷浩的做法,内心还是有些空落落的。

殷浩聪明,他进了徐州城,并未投军,而是打探到州衙所在,毛遂自荐,凭着侃侃而谈的本领还有一手好字,直接进了刺史府帮着参阅文书,处理往来公文函件,类似于青州的那个姓管的文书。

其后,还献上一计,报请州衙派兵在徐州四面截返流民。青壮的募入军中,其余的则派兵护送至淮河以南,进入大晋境内。连年战乱,人口大幅减少,大晋要恢复发展国力,没有人口则如空中楼阁。

如此一来,既解决了人力不足的问题,还避免流民和遗民北逃青州,免于赵人荼毒。

一举两得,赢得了郗公子的赞赏,在其父面前极力举荐。

“你们是怎么逃出来的?老二老三他们呢?怎么就你一个人?”当晚殷浩失约,两日后才过来。不等他坐定,桓温迫不及待的问道。

“他们?走了。说要先去卧虎岗,至于现在落脚何处,我也不知道。”殷浩轻描淡写,把一路逃亡的经过简单说了说。

听闻大疤眼被杀,路永挨苏峻一顿狗血喷头的怒骂,殷浩觉得特解气。

桓温疑惑道:“听说言川他们扩大到两百多人,言川又很赏识你,你怎么不跟着一起去?”

“为何要跟他们走?按理说相处一年有些感情,可他们是流民,将来不是落草为寇,就是在逃亡途中被官兵剿灭。

我和他们不一样,流落他乡是为了寻找亲人,将来是要建功立业的。可是,南方的路不好走,于是暂且投奔到了这里,你不是也没跟言川走嘛!”

桓温听了真不是滋味,自己从未把言川他们当作穷途末路的流民,而是当作了共经患难的兄弟,还盼着有朝一日能和他们再重逢。至于殷浩,估计没这个想法。

“知道我为何今晚才来找你吗?”殷浩神秘兮兮道。“我看到了建康来的公文,朝廷下旨让徐州大军南下,肯定是荆州那边有了动静。”

“真的?”桓温想起苏峻曾说过王敦要拉拢青州军反叛的事情,看来这场内乱不可避免。“那刺史大人怎么说的?”

“刺史这几日食不甘味,他担心大军一走,赵人会蠢蠢欲动,所以才派出几路游骑到梁郡和兰陵一带打探。现在他放心了,赵人一时半会无力染指徐州。他已经调兵遣将做了部署,现在是只欠东风!”

桓温问道:“什么东风?”

“青州兵!据说苏峻已经出了青州,刺史大人应该是等他们到了徐州,再一道南下。”

“可是你也知道,”桓温一听急了。“苏峻此人的嘴脸,他两面三刀,指不定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能真心出力平叛吗?这一点,你没有向刺史大人进言?”

殷浩却很得意,微微笑道:“说你年轻毛躁还不承认,这些大事我等无名小辈怎能置喙!说了他们也不会相信。再者,若是传到苏峻的耳中,捏死咱们还不跟捏死臭虫一样容易!

所以你今后也别多嘴,你能知道这些大人物他们想的是什么,做的又是什么吗?祸从口出,切记切记!”

殷浩这神色,让桓温噤若寒蝉,他想起了苏峻,说的慷慨激昂,做的却是偷鸡摸狗的事情。

机会一旦错过,再想抓住绝非易事!

这无疑是对王敦最好的注解,喟然长叹一声。首战落败,失去的不仅仅是万余新卒,还有高昂的士气,朱雀门一战,沈充折兵过半,打破了荆州军难以战胜的神话。

而打破他神话的,正是他最为信任最为宠爱的侄子王允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