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37年,鲁国鲁昭公在位。
鲁昭公,姬姓,他的名字裯(根据不同史料记载,名字有所差异,如《史记索隐》作稠,《史记集解》作袑)。
鲁昭公是鲁襄公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王位,成为鲁国的君主。他的母亲齐归,是来自胡国的女性,归姓,并且有着齐这个谥号,因此在称呼上被称为齐归。
谥号是古代对已故君主、贵族等人物按其生平事迹所给予的称号,齐归的谥号“齐”可能与其个人品德或事迹有关。
公元前542年,鲁国经历了一次王位的更迭。这年六月,鲁襄公去世,留下了年幼的太子姬子野继位。
不幸的是,姬子野在同年九月便去世了,这导致鲁国需要再次寻找合适的继承人。
根据当时的继承规则和贵族间的协商,鲁人最终决定立敬归之妹齐归的儿子,即公子姬裯为新的国君,是为鲁昭公。
鲁昭公即位时年仅十九岁,但他的性格仍带有儿童时期的脾性,这引起了一些鲁国大夫的担忧。
叔孙豹,作为鲁国的重要大夫之一,对立鲁昭公为君表示了反对。
他引用了当时的继承法则,认为应当立同母之弟或庶出的长子为君,且在年龄和贤能相当的情况下,应通过占卜来决定继承人。
叔孙豹观察到鲁昭公在服丧期间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哀痛,反而面有喜色,认为这不符合一个君主应有的仪态和情感,担心鲁昭公若成为君主,将会给季氏带来忧患。
尽管叔孙豹有此忧虑,季武子却未听从他的建议,坚持拥立姬裯为鲁昭公。
在鲁襄公的葬礼结束后,鲁昭公的行为再次引起了争议——他三次更换了丧服,这在当时的礼仪中被视为不合规矩的行为,因为通常丧服是固定的,不应频繁更换。
公元前537年,鲁昭公在其统治的第五个年头,前往晋国进行朝拜,拜访了晋平公。
在这次外交访问中,鲁昭公在郊劳的欢迎仪式以及随后的馈赠等所有外交礼节上,都表现得十分得体和周到。
这种对外交礼仪的精准把握,让晋平公对鲁昭公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并在晋国大夫女叔齐面前称赞鲁昭公是非常知礼的君主。
然而,女叔齐对晋平公的赞誉持有不同看法。女叔齐认为,鲁昭公虽然在仪式上表现得无可挑剔,但这并不代表他真正懂得了周礼的精髓。
女叔齐进一步阐释说,礼不仅仅是一系列外在的礼节和仪式,它更深层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的稳定,执行政令,保持与百姓的联系,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女叔齐指出,鲁国的实权已经从国君手中流失,被国内的三大政治家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所控制。
鲁国的公室权力被这些家族分割,导致国君的权威和影响力大为削弱。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百姓对国君的关注和忠诚也在逐渐减少。女叔齐认为,鲁昭公应该更加关注国家的内部问题,寻找解决权力旁落和政治腐败的办法,而不是过分沉迷于琐碎的礼仪学习。
女叔齐的这番话,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君主职责和礼的本质的重要问题。
一个真正的知礼君主,不仅要精通礼仪的形式,更要理解礼的深层含义,并将其应用于国家的治理之中。
鲁昭公的行为,虽然在外交场合赢得了称赞,但在国家治理和政治改革方面,却可能显得疏忽和不足。
公元前 537年,季武子主持“舍中军”,“四分公室,季氏择二”,继续强化了季氏专鲁的政治基础。
季孙氏家族内部的矛盾同样尖锐。季平子对南遗的儿子南蒯不够尊重,南蒯因此联合公室及叔孙氏的人试图赶走季平子,但未能成功。
此外,邾人和莒人向晋国控诉鲁国的侵略行为,导致晋国逮捕了季平子,尽管他最终被释放。
季公若的姐姐与小邾国君之间的婚姻是典型的政治联姻,这种联姻在当时的诸侯国之间非常普遍,旨在通过家族联合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或是为了达成某种政治目的。
季公若的姐姐所生的宋元公夫人,又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被预定与季平子结婚,以进一步加强鲁国与宋国之间的联盟。
季公若对这门亲事持有异议。他预见到鲁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可能会对这场联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他劝告宋元公夫人不要答应这门婚事,并透露鲁国正在准备赶走季平子的消息。
但宋元公并未听从季公若的劝告,最终还是将女儿嫁给了季平子,这场联姻因此而得以继续。
与此同时,季孙氏家族内部的矛盾也在暗流涌动。季公鸟的妻子季姒,与家中的管家檀私通。
这段秘密的关系被季姒极力隐藏,因为她知道这不仅会损害她的名誉,还可能对季孙氏家族造成不利影响。
为了转移嫌疑,季姒精心策划了一场阴谋。
她指示侍女制造了自己被攻击的假象,然后披头散发,装作受到了极大的委屈,去找季公鸟的妹妹秦姬哭诉,声称季公亥企图对她不轨,而她拒绝后遭到了暴力对待。
季姒进一步通过季公甫、季公之等人向季平子告状,诬陷公思展和申夜姑对她进行了威胁。
季平子在没有充分调查的情况下,相信了季姒的话,结果导致公思展被扣押,申夜姑则面临生命的危险。
季公亥试图为此事向季平子求情,但遭到了季平子的拒绝,这使得季公亥对季平子产生了强烈的怨恨。
季平子在贵族中的敌人众多。他与郈氏的斗鸡事件,以及随后对郈氏的压迫行为,使得郈昭伯对季平子怀恨在心。
臧昭伯与兄弟的不和,以及季平子在祭祀鲁襄公时的失礼行为,也使得臧昭伯对季平子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公室看到了削弱三桓势力的机会。季公亥主动提出要鲁昭公除掉季平子,随后鲁昭公联合郈氏、臧氏攻打季孙氏。
当叔孙氏和孟孙氏选择支持季平子时,鲁昭公意识到大势已去,逃亡至齐国。
季平子继续执政,并试图通过送礼物来缓和与鲁昭公的关系,但鲁昭公并未接受。
齐景公有意帮助鲁昭公回国,但由于季孙氏的干预,计划未能实现。鲁昭公转而求助于晋国,但晋国权臣也受到了季孙氏的影响。
晋定公继位后,原本计划出兵帮助鲁昭公,但在范献子的建议下,决定先召见季平子。
季平子在晋国的表现,显示了他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晋国的尊重,最终使得晋国选择了支持他而非鲁昭公。
鲁昭公对季平子的愤怒和失望,以及他对晋国的不信任,最终导致他未能回国。
公元前510年,鲁昭公在流亡中去世,结束了他充满挑战和挫折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