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晴雪心想要是知道是去辨认蒋光的尸体。应该就不会这么积极了吧?”
又聊了几句后,石晴雪和同事起身准备告辞。徐娟将他们送到门口。石晴雪先一步换上鞋走出房门,同事笨手笨脚的,穿鞋时险些摔倒,手及时撑住了门口的鞋柜,却把放在鞋柜上的一摞纸壳给弄掉地上了。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同事顾不上把鞋穿上,慌乱的将地上散落的纸壳捡起。其中有几张还掉到了门外。
石晴雪翻了个白眼。弯腰将脚下的这几张纸壳子捡起来。这些都是快递的纸盒,徐娟平时快递应该不少,她把这些纸箱拆开、铺平,摞在一起,可能是打算集中丢掉或是找收废品的卖掉。
石晴雪也会将快递纸箱拆开,不过她都是每天下楼时随手拿上。很多时候她带出去的纸壳子都丢不进垃圾桶,被一走一过的老太太们要了去。老一辈的人真的是把节俭渗进了骨子里。
石晴雪不经意的看了眼捡起的纸壳上印的便单信息,出于对收件人隐私的保护,收件人姓名和联系方式都做了隐藏处理,手机号的中间四位被星号取代,联系人姓名也只能看到姓氏。
这张订单上的手机号后四位是5418,她瞬间就记住了这串有点像脏话的号码。然后将纸壳递给同事,后者摆好后放回到鞋柜上。
直到走进电梯,冒冒失失的同事才尴尬的辩解:“真不是我的问题,她家的脚踏垫也太滑了,我刚才差点崴到脚。”
“栽跟头就赖地不平。”
面对石晴雪的调侃,同事无奈苦笑。
两人驱车返回了龙山分局。石晴雪向尹千秋汇报今天的收获。
“死者蒋光还是入室盗窃的贼?”尹千秋若有所思的说,“这一发现或许至关重要。之前就因为盗窃进过监狱,看来没学乖,依然在干着老本行。从事这一行当平时难免得罪人,或许这就是他命丧出租屋的原因。”
石晴雪点点头。
“顺着这一思路深入挖掘一下。行了,小石,你查一下近三个月还未侦破的失窃案,看看有没有可能是蒋光犯下的案子。”
“是,尹队。”敬了个礼后,石晴雪走出办公室,返回自己的工位,在警用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信息。
作为一座800万人口的大都市,每天都会发生上百起盗窃案,这还只是报警了的。很多失窃者选择了忍气吞声,通常都是因为怕麻烦,或损失还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不过一般遭遇入室盗窃的情况,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一时间报警。配合无处不在的监控探头,多数案件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被侦破。但也还是会有一些案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陷入停滞。这些大多发生在老旧小区,居民楼内没有安装监控,小区内的监控也形同虚设。一旦遇上经验丰富的窃贼,就很难开展有效调查。
蒋光无疑属于经验丰富的行列,在数据库中调出徐娟家失窃案的相关资料。在徐娟报警后,上门的处警民警对徐娟家的卧室进行了取证调查,只采集到了徐娟本人的指纹、毛发,没有发现疑似偷窃者留下的痕迹、线索。
蒋光在行凶作案时应该是全副武装,戴着手套帽子和口罩,符合徐娟的描述。据徐娟说,当听到自家防盗门开启的声音时,她壮着胆子从卫生间的门缝向外窥视了一样,看到了闯入她家中的窃贼的脸,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瞬,但徐娟说她记住了那人的眼睛。
这一举动在石晴雪看来有些大胆。一旦被当时的蒋光注意到,徐娟的处境可能极其危险。万幸的是蒋光当时直接走出了徐娟的家门。徐娟因此幸免于难。
徐娟家所住居民楼的几个监控探头拍到了疑似蒋光的身影。和石晴雪看到的那具惨不忍睹的尸体不同,这是活生生的蒋光,给石晴雪的感受完全不同。
几个小时前,她看到的是一具尸体,被打的鼻青脸肿,看不出本来模样。但此时此刻呈现在屏幕中的则是一名身形消瘦、眼神阴郁的小个子男人。
这的确是一双会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眼神。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蒋光的这双窗户透露的令人不安的阴狠与狡诈。他明显在有意识的躲避监控探头的拍摄,只拍到了几张他的侧脸。
难怪直到他的尸体被发现,这起雾窃盗尸案仍未告破,单单根据这些影像资料根本不可能找出此人的真实身份。石晴雪暗想。
将徐娟家失窃案的资料看过一遍后,石晴雪在徐娟家周边街区搜寻最近未被侦破的盗窃案。总共发生了18起,她一件一件的阅读案卷资料。
这些枯燥乏味的文字很是无趣,包含的信息不多。这些案件都有相似之处,在失窃现场没有发现可疑指纹或其他能指向盗窃者的线索,全都没有目击证人。
通常情况下,在进行入室盗窃前,犯罪分子会提前进行踩点,对目标场所内居住的人的作息进行调查,以防止出现撞见人的情况。
即便是省略这一步骤,也都会在撬门锁前通过敲门按门铃的方式判断屋内有没有人。像徐娟碰到的情况极为特殊。她是在自家卫生间里睡着了,可能没有听到敲门或是门铃,因此蒋光才做出了错误判断,以为徐娟家中没人。
徐娟这种独居女性是从事入室抢劫的犯罪分子最钟情的目标,即便碰上突发情况,撞见住户回到家中,只要不是运气太差,一般都能强行逃脱。甚至还可能对回到家中的女住户施暴。
防盗门能起到的作用太有限,寻常人家也不可能在防盗上花太多心思,一旦碰上就只能报警解决。运气不好,损失就只能自行承担。
如果不是蒋光遇害身亡,徐娟几乎不可能找回失窃的那块金条。这虽然令人十分窝火,但却是现实情况。
是因为分赃不均吗?在阅读相关卷宗资料时,石晴雪产生了这一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