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晴雪真诚的说:“没,少来夫妻老来伴。两位的感情很让我羡慕。”
李奔妻子有些尴尬的撩了一下头发,“就是懒得折腾了。再年轻十岁,我高低跟他离婚。”
被推到一旁的李奔没好气的说:“离!就像谁能看上你似的。”
“你!”
“好了好了。”石晴雪忙出声打断,“我想问您的事其实很简单,您从那晚李先生所穿的衣物中,有发现什么奇怪的物品吗?”
“奇怪的物品?”
“就是您觉得应该不是李先生的东西。”石晴雪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在监控画面中,李奔似乎有个将物品揣进口袋的动作。
“不是我家老李的东西......”李奔妻子歪着头回忆,突然眼前一亮,她从沙发上站起、快步走向卫生间,“好像是有个小东西。我洗衣服时从我家老李的裤子口袋里掏出来的。我记得我随手给放在卫生间的架子上了。我找找看......对,就是这个!”
石晴雪起身走到卫生间门口,打量着被李奔妻子拿在手中的小玻璃瓶。这个玻璃瓶只有拇指大小,瓶子是空的,瓶身上没有贴着标识,淡蓝色瓶盖是塑料材质。瓶内只能看到一点点粉末的残留。
粉末?石晴雪瞬间紧张起来,她拿出手帕,小心翼翼的将瓶子接过来包住,又让李奔妻子去找个金属容器来。后者翻出个老式的铁饭盒,石晴雪将包裹着玻璃瓶的手帕放进饭盒里,才安心了几分。
李奔和他妻子对石晴雪的紧张困惑不解,石晴雪没多做解释,直接叫来救护车,把李奔夫妇和自己拉去附近医院,先做了个血常规,又进行了好几道检测。
确定夫妇俩和自己都没有感染炭疽病毒后,石晴雪才放松下来,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解释一番。
当得知自己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李奔夫妇被吓得不轻,尤其是李奔妻子,对着丈夫就是一顿拳头伺候,嘴里大骂道:“让你贪酒,差点把命都喝丢了吧!你个老不死的酒蒙子。”
“我哪能知道大街上能捡到这么危险的东西!”李奔也很委屈,“那个下毒的王八蛋也太损了吧,装毒药的小瓶子用完了就随便丢?”
“可能是不小心掉出来的。”石晴雪推测,“可能是那名可疑男子蹲下将卷帘门锁上时,小玻璃瓶从他口袋中掉了出来。”
“那里边的粉末真的是什么剧毒物质吗?”
石晴雪点点头:“经过检测,玻璃瓶中残留的粉末的确是碳疽病毒。”
“多悬啊……”李奔妻子吓得魂不守舍,“幸好我没给拧开,不然我跟老李我们俩就完了!你个老不死的!”
“老婆,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喝酒了。”
“我信全天下的男人死光!我都不信你能忍住不喝酒。你就喝去吧,哪天把自己折腾死了,我也就省心了!”
李奔手忙脚乱的安慰着痛哭流涕的妻子。石晴雪走出病房,让这对中年夫妇有足够的空间消化后怕。
石晴雪同样需要冷静冷静,坐回到停在医院停车场的车里,她再也控制不住,手哆嗦的连手机都拿不稳。
死于炭疽的张乾的惨状不受控制的在眼前浮现,一想到自己也差点沦落同样下场,石晴雪就抑制不住的后怕。
她咬紧牙关,试图压住这份恐惧。她必须去直面这一切,她是人民警察,是挡在群众前的一面盾牌,必须学会与恐惧相处,去控制恐惧、甚至是利用恐惧。
电话铃声突兀的响起,将石晴雪惊醒,一看是尹千秋打来的电话,她立刻清了清嗓子,尽量保持声音的正常,“喂,尹队,您有事找我?”
“小石,你人还在医院?”
“对。”
“怎么样?你有中毒吗?”
听着尹千秋话语中浓浓的关切,石晴雪瞬间湿润了眼眶,她压低声音回答:“没事,我和李奔夫妇都没有中毒,感谢尹队的关心。”
“吓死我了。”电话另一端的尹千秋长出一口气,“这东西防不胜防啊,这帮下毒的真是该死!你可一定要多留神啊,小石。”
“您放心。”
“你就全力协助派出所侦办此案,分局这边尽全力支援。小石,工作要投入,但也别忘了自身的安全。”
“是,尹队。”
“你嗓子怎么这么哑?感冒了吗?”
“没有没有。”石晴雪有些慌乱的说,“就是嗓子有点不舒服。”
“行,注意休息啊。该吃药吃药。”
“好的。”
尹千秋又叮嘱了几句,随后挂断通讯。
把手机放回到副驾驶座位上,石晴雪已经恢复了镇定。
为了这么多关心自己的人,我也要坚强起来。她在心中暗暗为自己打气。
李奔夫妇被送回家后,石晴雪赶去龙山分局的物证中心,向鉴定人员了解疑似是投毒者丢下的玻璃瓶的情况。
鉴定人员说:“这玻璃瓶本身没什么特别的,市面上流通很广,从很多渠道都能入手。瓶身上也没有可供追溯源头的标识。”
石晴雪点点头:“通过瓶身内残留的炭疽粉末,能否追查出这一物质的出处呢?”
“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繁琐。这需要向全国范围内保存或研究炭疽粉末的机构或单位寻求帮助,一一进行比对后才能确定炭疽粉末的来源。”
石晴雪一听就有些头疼,除非运气爆棚,否则短时间内很难查出凶手使用的炭疽粉末的源头。
想了想,她对鉴定人员问:“在这个小瓶子上有发现什么线索吗?”
“玻璃瓶上没有发现指纹或油脂,瓶身上有编织物按压后留下的痕迹,拿取的人戴着手套。”
石晴雪点点头,这并不令她意外。那名闯进快递驿站的下毒者无疑非常谨慎,即便这个瓶子掉落不在他的预料内。
“瓶盖检测出微量物质,其中比较特殊的是银杏树花粉与沥青。”
“银杏树花粉和沥青?”石晴雪惊讶的重复。
鉴定人员也是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