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礼部大堂,还是四大佬齐聚。
作为主审官,王恕自是高坐主位,陪审的依次是周尚书,镇守太监黄太监,右都御史白御史。
由于头场的考题已经清楚,案情并不复杂,甚至是一目了然。
将这些士子们递交的证据一一看过,加上与之前七十余名生员联名提交的状纸一比对,证据确凿,确实是考前便有试题泄露。
涉案人员涉及到二十七名各府士子,这才是最棘手的。
这二十七名士子全都是各府的精英读书人,名声在外的“名士”。
这二十七人既然是才名最响,按理说也是最有希望考取举人的,完全不必行此下作手段。
当然,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是这二十七人亲自卖的题目,这些人也不会傻弊到自己去做这事,让人抓住把柄。
买题目的也绝非傻弊,对这种事情大多是抱着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的态度。
但对方的销售手段却相当不一般,乃是开出了考生无法拒绝的条件。
“若是所买之题不准,银子双倍退还。”
具体地说起来,乃是将考生领到一家老牌书坊,书坊以出售“考前时文精选”的名义向考生收取高额银子,每道题目出价一百到两百两银子不等,贵是贵了些,但可以先给一半,另一半到了考完之后再付。
并出具收据,双方签字画押,若是所售之题目不准,则可以凭此收据向书坊退货,书坊双倍银子奉还。
由于书坊乃是数十年的老店,则规模颇大,销售又是一对一的隐秘进行,如此高风险的勾当,考生自然以为此事极为隐秘,且只在极少数人之中进行,于是便产生了不妨一试的念头,何况拉客的那厮说得好啊,“你若不买,我便卖与你的对头。”
“你若不买,我便卖与你的对头。”这句话实在是说到心坎里去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苛现实下,每一个考生理论上都是自己的对头。
自己固然可以大义凛然地直斥其非,可若将题目卖与于别人,自己的机会岂不是平白就少了一大截?而且别人买了,自然是此消彼长胜过了自己。
若是有人告官呢?可笑,此时考试尚未开始,理论上考题可以任意出,根本就没有可以作证的证据,书坊最多承认作局骗了考生买了高价的复习资料而已,不痛不痒,能奈他何?
但怎么又关系到了这二十七位名士呢?当然是为了取信于买题的考生,书坊透露出来的消息:
“鄙店哪里有这等本事,这都是某某相公交待下来的买卖,你还不知道吧?今次考官乃是他堂舅的表叔的同年……”
考生一听,这位某某相公可谓是如雷贯耳,学问比自己高,名气比自己大,背景比自己深,关系比自己硬,还能近水楼台掌握考题,双方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差距如此之大,自己再不买,岂不是连最后的一丝指望都没了?
买了的话,虽然追不上这位名士,可也能将别人甩开一大截啊!
这些名士里面,提及最多的就是方唐镜这位新近突然声名鹊起的后起之秀。
当然,还有人不遗余力地宣扬他近期的一些新作,短短十数日便疯传南京城的大街小巷。
方唐镜这名字在南京城里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似乎此人不能中举便是考官瞎了眼,天理不容似的。
有了这些名士背书,又有家底厚实信誉卓著的书坊作保,何况即便是没有考题,也有双倍退银,怎么想都不会亏的嘛,完全没有不相信的理由啊!
一番天人交战下来,没有谁不是心甘情愿地掏出银子的。
“案情已经清楚,拿人吧!”黄太监首先开口。
不是这货嫉恶如仇,而是这些事情根本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他巴不得这些文人狗咬狗,事情闹得越大越好。
太监可以在各种事情上捞银子,按理说科举乃是肥肉里的肥肉,没道理放过的,可文教和功名乃是文人专属,一个死太监想从文人手里抢这些项目,要被天下人嘲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屁的。
反正看热闹不嫌事大。
“不可,都只是些口头证据,那些收据也只是旁证,还不能贸然拿人。”周尚书开口道,科举舞弊,七百余士子投状,事情太大,一个不慎就是天下臭闻。
从大明律的角度来说,这些口头上的旁证完全无法奈何这些“名士”,可现在是非常时期,就算不能拿这些“名士”怎样,可为了避嫌,先拘起来也是符合程序的,但如此一来,这些名士不论是否涉案,可就与本次乡试无缘了。周尚书毕竟是读书人,还是说了一句公道话。
“大司伯老成持国,下官也是如此想法,何况事涉考官,必须要有铁证才行。”白御史神情凝重。
三人之前都在回避此事,这类事先涉题,明显就跟两位正副主考官脱不了干系,此时若要追究,这两人终究是绕不过去的。
甚至很可能整个考官体系都已经沆瀣一气也不是不可能,若当真如此,可谓是国朝第一科举舞弊案,遗臭万年的那种,不可不慎啊,要就不办,办就要办成铁案!
王恕行事雷厉风行,立即发令:
“传令,立即查抄‘墨翰书坊’‘祥云书坊’‘东升书坊’,同时加派人手封锁贡院外围,凡考生出门后立即回到各自住处,不得三两成群汇聚讨论。凡贡院官吏不得出贡院一步,违者先捕了等候发落。”
虽然是看着标营人马领命火速行动,但四人心里还是沉甸甸的。
白御史能做到这个位置,自然曾参与过无数起大案,叹道:“若是那几家书坊稍微聪明一点,此时怕已是人去楼空了吧?”
“难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是还有一笔赃款未曾收入囊中么?人总是会有侥幸心理的。”黄太监以已度人,若是自己面对一大笔巨款会不会留下?
“总会留下蛛丝马迹,多发动人手,不怕没有收获。”周尚书随声附和。
王恕想的却是更深一层,他深吸了一口气道:“诸位,从此时起开始全城戒严,调孝陵卫巡视水陆要地吧!”
什么?
三人大吃一惊!
戒严?这是战时的节奏啊?
更何况,还要动用孝陵卫这支精锐中的精锐?
镇守太监黄华惊问道:“事情没这么严重吧?”
“黄公公,此事比你我想象的还要严重!”王恕冷笑道:
“此事若不能从严,从重,从快迅速处理,只怕舆情会迅速发酵蔓延,朝廷声威一落千丈,不知会有多少蠢蠢欲动之徒伺机而起,故而非得以霹雳手段镇压下此事不可!可要戒严,本官这点人手不足,且守城卫亦需执行戒严,但如此一来,南京城外就无暇故及了,故而,动用孝陵卫震慑宵小乃是势在必行!”
赴考的士子及其仆役足有三万多聚集南京,还有无数走南闯北的商人,先不说他们会不会闹事,单单这些人将舆论散发出去,就是一股莫大的力量,足以将朝廷的公信力降到最低。
且此时天下大灾刚刚缓了一点,若是有心人四下蛊惑,当真便会野火燎原一般遍地烽烟。
王恕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就是事情没解决之前,南京城许进不许出,无论如何要将事情搞定,将负面影响压到最小。
经王恕这般一分析,三人脸色均变得雪白,这责任,谁也担不起,也不敢担!
“老夫附议。”周尚书第一个同意。
“附议。”
“附议。”
“如此甚好。”王恕提笔立即写了一道调兵令,签下自己大名和关防大印,余人便在其下附名。
“加急,交给魏老国公,请他立即发兵。”
当代魏国公即徐达徐爷爷的第六代孙徐俌,字公辅,也就是徐鹏举的爷爷。
徐家受历代大明皇帝宠信,奉皇命世代镇守南京,南京城实际掌兵权者。
快马火速将信送到,很快,整个南京城内外卫所纷纷出动,奉魏国公将令入城戒严。
王恕这边的标营相当给力,就在四人商议大事的时候,一队人马已经查抄完距离最近的“墨翰书坊”。
“报,只抓获一守门的帮闲,不过却已在一暗室里起获证据。”有快马直奔堂前急报。
“呈上来!”王恕道。
一大叠收据,数本帐簿,数十本《考前时文精选》。
别的都可以先无视,拿起一本《考前时文精选》,翻开一看,第一页上赫然就写着考题:
“子不语怪力乱神”!